唐代鎏金银香囊特点鉴赏
【千问解读】
说到鎏金银香囊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鎏金银香囊也是国宝,而且十分的给力,那么这个鎏金银香囊的特点以及是如何鉴赏的呢?其实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揭秘看看这个唐代鎏金银香囊的特点吧,一起来鉴赏看看,这个鎏金银香囊的高明之处,对这个感兴趣的可别错过了!
鎏金银香囊是唐朝制作的, 直径12.8厘米,收藏地于 法门寺博物馆的银质鎏金的香囊。
规格: 直径12.8厘米
介绍
该件香囊结构与镂空花鸟纹银香囊完全相同。
通体镂刻叶状纹饰,上下半球各饰鎏金团花六朵,分别为四蜂、双蜂和折枝花,口沿处饰蔓草纹,亦鎏金。
这件香囊是目前发现直径最大的一件,部分纹样鎏金,更显华贵,但就制作工艺而言,似乎不如何家村所出者精细,体现了晚唐作品与盛唐的差距。
香囊屡见古籍记载,唐代尤多,相信当时在上层社会应极为流行,直到北宋仍在制作。
据《老学庵笔记》所述,汴梁贵妇乘车出行时,常于袖中置“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既然能置于袖中,其内部结构当与此相似。
这件香囊与同出的《金银宝器衣物帐》所记名实相符,证明了这类器物就是唐人所谓的“香囊”,解决了以前定名不确的问题。
金银器的做工精粗对其价值亦有影响,为区分质量的优劣,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对已变形的银器,在加热增韧后,还需进行整形复原处理。
市场估价:人民币1,650,000元。
类型: 金银器
关于唐代鎏金银香囊的相关资料并不多,这么大的互联网,关于唐代鎏金银香囊的介绍也只不过几篇而已,所以看来这个东西还是比较的复杂不好让人接受了,不过问题不大,好的东西一般都不太著名了。
为什么唐代的碗会出现在汉代的陵墓中呢?
此地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此名,当地人也不了解,多少年来,村民们都一直平静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直到2006年这里的平静被打破了。
。
。
网络配图 2006年合肥至武汉的高铁正在加紧的施工中,在经过双墩这个地方时忽然有人报告挖到了古墓,人员很快来到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
此墓后经初步证实是第一代六安王刘庆的陵墓。
这是一个西汉诸侯王的大墓,此墓被评为当年的10大考古发现,意义非凡。
《》、《汉书》记载,元狩二年(前121年),设六安国,封胶东康王刘寄幼子刘庆为六安王,取 六地平安,永不反叛 之意。
然而2000多年以来,古六安国是什么样子,在哪儿?一直都是一个谜。
直到此墓的发现终于为人们揭开了那一层神秘的面纱。
网络配图 当考古人员进入墓室后,一个奇特的东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是一只碗。
为什么一只碗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呢?这是因为这只碗外形很普通,很像一个普通人所使用的碗,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大墓中的,与墓主身份不符合。
更令人惊奇的是此碗经过检测竟然是的。
为什么唐代的碗会出现在的墓中,“穿越的古董”从何而来?网络配图 经过深入的发掘,终于知道了答案。
原来此墓(陪葬墓)早年曾经被盗,而此碗的出现证实早在唐代此墓就曾经被盗。
有意思的是当年盗墓贼偷走了墓中的文物,想不到遗留下一个喝水的碗却已成了一个文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所有人都佩戴香囊吗 古人佩戴香囊的真相是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