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一梦是什么故事?
【千问解读】
中国的成语可以说是独具魅力,用短短的四个字,能够概括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教育人的道理,不可谓不是古代人民凝聚起来的智慧。
今天就来讲一个容易被人误解的成语,黄粱一梦。
乍一听,一定以为是一个叫做“黄粱”的人做的一场梦,带有一些虚幻的感觉。
然而,黄粱并非是一个人名。
那么,故事真正的主角是谁?黄粱又是什么意思呢?
成语大多都由四个字组成,是古人留下了智慧结晶,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并不是随随便便而得来。
经历过大起大落之人,经常会用“黄粱一梦”来嘲笑自己,荣华富贵如同一场梦,当从梦中醒来,才会看透一些事情,就如同过眼云烟。
该成语中的“黄粱”,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许多人都认为,肯定是一位名叫黄粱的人,做了一个美梦,事实真是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
“黄粱一梦”最早出自《枕中记》一书,讲述的是一个书生的故事。
卢生是唐代的书生,尽管读书非常用功,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却始终未能金榜题名,此事搁谁身上都很难过。
有一年,卢生不远千里入京赶考,此次他信心满满,结果还是榜上无名,郁郁不得志的他,喝了不少浊酒,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暂时忘记烦恼。
借酒消愁愁更愁,醒来之后的卢生,依然要面对现实,毕竟生活还要继续。
回家的途中,卢生路过邯郸之地,已经连续多日赶路的他,就在一家客栈休息。
巧合的是,有位道士也来到了该客栈,且道士刚修得神仙之术,看到落魄不堪的卢生,顿时产生了恻隐之心,决定开导一下这个小伙子。
道士拿出了一壶酒,邀请卢生共饮几杯,他爽快地答应了。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不一会就把整壶酒喝完了,酒量不佳的卢生就有些醉意。
醉酒之人的话会比较多,卢生就对道士说:“人生为何如此艰难啊,我从未得到过上天的眷顾,才落得现在这般惨状,敢问天下间还有谁能比我惨?”道士听完他的话,笑着说道:“在我看来,你谈吐不凡,身体健全,没有大灾大难,难道还不满足吗?”
卢生苦笑了一番,然后继续说:“肯定不满足,我自幼熟读经书,本想着有机会为朝廷效力,即使不能当上宰相,也要做个朝廷重臣,为皇帝分忧,顺便光宗耀祖,这才是大丈夫的梦想啊!我现在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依然是一无所有,不怕你笑话,我都看不起自己。
”
由于刚才喝了酒,困意油然而生,卢生就要回房间睡觉,而客栈的老板当时正在做米饭,且用的是黄米,也被称为“黄粱”。
道士就递给卢生一个枕头,并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觉,就会实现你所有的梦想。
”卢生认为道士是在安慰他,就没有拒绝他的好意,拿着枕头到房间呼呼大睡。
不一会,卢生就做了一个梦,梦中的不仅娶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妻子,还考中了进士,被皇帝任命为县令。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升迁的速度如同坐火箭一般,历任西节度使、户部尚书,最终成为宰相。
年迈的时候,卢生多次向皇帝辞职,希望回家颐养天年,每次都被皇帝拒绝了,说朝廷离不开他。
卢生非常郁闷,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却始终没能辞归故里,八十岁时病死了,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就在此时,卢生的梦醒了,发现道士坐在自己旁边,回想起刚才的梦境,卢生感叹道:“人生就像梦一场,荣华富贵未必是好事,我明白了一切。
”而就在这事,客栈老板也把饭做好了,黄米从下锅到蒸熟,大概需要二十分钟。
也就是说,卢生的只睡了20分钟左右,却仿佛经历了一切。
所以啊,“黄粱”指的是“黄米”,并不是某个人。
东晋传奇帝王石勒不计前嫌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石勒画像 石勒在公元319年当上了赵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后赵,其实这个时候的石勒已经相当于皇帝,当上赵王之后石勒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振兴经济,改革朝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来公元330年石勒称帝,但是不久公元前333年石勒就病死了。
可以说石勒当皇帝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石勒皇帝作为后赵的开国皇帝还是非常成功的。
石勒在自己的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的政策: 一、积极的采取措施劝课农桑,设立专门的官职管理这一部分,对于农业是相当重视的,因为当时的粮食产量有限,所以还采取措施禁止酿酒。
二、石勒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设立学校,并且采取考试制度,为统治阶级准备好了管理社会的人才。
三、求贤纳谏,石勒在征伐的过程中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在后来的统治中积极的寻求人才,并且能够听进去臣下的劝谏,可以说得上是一个非常能够纳谏的皇帝,并且对于敢于进谏的臣子施以重赏,所以在其统治期间,还是朝廷的风气还是比较好的。
四、减租缓刑,石勒统治期间不止一次的减轻租税,并且多次释放在押的犯人,这些都对缓和阶级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防止贪赃枉法。
石勒曾经采用微服私访的方式亲自考核官员,并且对于不贪赃枉法的官员给与重赏,并且对于不称职的官吏给与重罚。
由于石勒的以上为政措施,所以石勒统治期间,社会趋于稳定,政治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
石勒为什么不杀 石虎生性残暴,在石勒立太子的时候就已经放言,不会让石勒的子孙活下去。
但是石勒却没有在自己还在世的时候杀了石虎,导致石虎最后杀死了石勒的儿子,还夺走了他的皇位,对于石勒不杀石虎的做法,很多人都没有办法理解。
石虎漫画像 其实这也解释的通,首先石虎虽然生性残暴,但是他却骁勇善战,立下了无数战功。
所以在石勒政权还没有稳固的情况下,杀了石虎相当于砍掉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这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而且当时的局势非常的动荡,许多势力都在影响着政局。
后赵虽然雄踞北方,但是南方还有东晋、西南方面还有巴蜀,其他很多胡人派系也都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力量,石勒没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险去除了石虎。
但是这并不代表石勒没有想杀了石虎的念头,据说石勒早就想杀了石虎了,当时石虎还没有成气候,但是被石勒的母亲给拦下来了,因为石勒的父亲非常的宠爱石虎,将石虎视作自己的儿子来抚养,所以石勒的母亲才会拦下石勒,不让他杀石虎。
而且石虎当时给石勒制造了一种错觉,就是自己虽然凶狠鲁莽,但是不会干什么出格的事情。
于是石勒就没有下决心杀了石虎,于是留下了大患。
但是像石虎这样的人,越到后面越难杀,因为石虎的势力正在逐步的壮大,他有兵权,在朝中又有势力,所以石勒想除去石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石勒不计前嫌 石勒是时期北方的统治者,统一了当时的北方,石勒是一位从奴隶一直走到皇帝的羯族人,可以说石勒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也可以说石勒的一生是四处征战的一生,石勒的皇位完全是自己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打出来的,虽然石勒没有文化,也不认识字,但是这样一位后赵的开国皇帝一定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
石勒画像 石勒不计前嫌讲述的就是石勒当上皇帝之后对于与自己昔日的仇家不计前嫌的故事。
石勒当上赵王的第三年,将自己家乡武乡县的父老请到自己的国都襄国来,大家坐在一起叙话家常,这个时候却发现自己以前的邻居李阳没有来,原来这个李阳在与石勒邻居的时候年年因为争夺麻地互相殴打,现在石勒当上了赵王,所以李阳恐惧,不敢前来。
石勒于是说,自己刚刚得到了天下,还没有能够取信于天下,怎么会记得以前的仇怨呢?于是派人将李阳找来,并且在酒酣耳热之后与李阳开玩笑说:“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意思就是说我们以前经常互殴,我吃了你的老拳,你也吃了我的毒手。
石勒不计前嫌,赐予李阳甲第一区,并且封为参军都尉,并且说武乡是自己的家乡,自己死了之后还一定要魂归故里,并且免去了乡里的三世课役。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石勒虽然是一个封建帝王,但是也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君子,在其成功之后记得的是乡里的好处,没有挟私报复,是一位值得称道的仁慈君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要实行北伐?真相是什么
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称帝后鼎立之势形成,曹魏雄踞北方,天下十三州占其九,土地肥沃,经济发达。
再看蜀汉这边,“”后,仅剩益州和汉中两地,无论人口还是疆域,曹魏对蜀汉有着碾压般的优势。
外部压力驱动,内部矛盾重重,唯有北伐才能扩大生存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选择北伐。
至于说北伐胜算很小,这点我是不赞同的,曹魏虽然占据天下十分之七,但本身还是很难的,东边有,西边有诸葛亮,北方还有鲜卑族。
曹魏为了防守,在幽、并、青三州投入十万兵力,纵使国力强盛,三条战线的日常消耗也吃不消。
诸葛亮为了筹备北伐,在汉中大力发展农业,蜀汉经济稳步提升,兵力达十数万,这是北伐的底气。
孙十万屡次攻打合肥,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消耗了曹魏综合国力,战线防守重心也转移到东线,这是北伐的时机。
综上所述,蜀汉北伐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东吴派陆逊进攻江夏,如果能在街亭挡住,诸葛亮趁势攻占陇西,随后联合羌人,便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可惜的是马谡兵败,陆逊石亭大败曹休后,放弃最佳进攻时机,只是逆转了攻防形势,对曹魏东线的损伤并不大,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强夺陈仓,因为曹魏早做准备,自身又粮草不足,只能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迫使郭淮不战而退,小胜一局。
第四次北伐大破魏军,斩首三千,无奈天不逢时,连续的阴雨天气阻断粮草后勤线,诸葛亮只能撤军。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打算和曹魏打持久战,待局势明朗后直取长安。
仅百余天后,诸葛亮病逝,北伐再次不了了之。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诸葛亮五次北伐最初都具有一定优势,只是时运不太好,并不是成功率低。
到了时代,原先随先帝征战四方的精锐日渐凋零,屯田也比不过曹魏,闭门发展基本只有死路一条,因此不是姜维穷兵黩武,而是被逼无奈。
姜维在洮西大破王经,取得的战果诸葛亮都未曾做到,因此即便到蜀汉后期,北伐也具备很高的成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