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茶叶有什么别称?
【千问解读】
茶文化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古典传统文化,茶文化涉及到的也不仅仅是泡茶、饮茶,更有从茶中体会领悟到的关于哲学、世界、人生的真谛,可以说,茶文化的体系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广阔。
单是“茶”的名字,在古代就有很多种叫法,这还不包括不同的茶叶品种的不同名称。
那么,茶在古代都有一些什么样的别称呢?
苦荼
古代蜀人茶的方言。
《尔雅·释木·槚》:“槚,苦荼。
”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名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
”
荼只
“茶” 的假借字或古体字。
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诸书说茶处,其字仍作荼,至唐陆羽作《茶经》,始减一画作茶。
”清代顾炎武《唐韵正》:“荼荈之荼与苦菜之 荼,本是一字。
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
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
”《说文解字》:“荼,古茶也,从艹,余声,同都切。
”北宋徐铉 等校曰:“此即今之茶字。
”指早采的茶叶。
水厄
魏晋时,北方人不习惯与饮茶者对茶的戏称。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时给事中刘镐,慕王肃之风,专习茗饮。
彭城王为镐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 厄。
’”《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世说》:“晋司徒长史王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
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
酪奴
茶汤的别称。
南北朝时,北魏人不习惯饮茶,二号奶酪,戏称茶为酪奴,即酪浆的奴婢。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王)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 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如何鱼羹,茗饮如何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
常云:羊比齐鲁大邦,鱼 比邾莒小国。
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彭城王勰谓曰:‘卿明月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
花乳
茶汤别称。
唐宋饮茶多将团饼研末煮泡,汤面浮沫渤如乳,隐现变幻如花。
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欲知茶乳清冷味,须是眠云跋石人。
”
涤烦子
茶的别称。
因茶有去疲劳、除烦恼之效而得名。
唐代施肩吾诗:“茶为涤烦子,就为忘忧君。
”
隽永
唐代是称呼煮茶时第一泡出来的茶汤,以备曾味和止沸,有时也直接用来奉客。
陆羽《茶经·五之煮》:“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 正。
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
”是书《六之饮》:若坐客数“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
月团图
饼茶的喻称。
唐宋时茶作团饼状,诗文中常以月喻其形。
唐代卢仝《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宋代王禹偁《恩赐龙凤茶》:“香于九畹芳兰气,园如三秋皓月轮。
”宋代秦韬玉《采茶歌》:“太守怜才寄野人,山童碾破团圆月。
”
甘露
茶的赞称。
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
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
瑞草魁
唐人对茶的赞称。
魁即第一之谓。
唐代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
金饼
古代对团茶、饼茶的雅称。
唐代皮日休《茶中杂咏·茶焙》:“初能燥金饼,渐见甘琼液。
”宋代黄儒《品茶要录》:“借使陆羽复起,阅其金饼,味其云腴,当爽然自失矣。
”
嘉木
茶树的赞称。
陆羽《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着,伐而掇之。
”
茶枪
亦称“枪”。
未展的茶嫩芽。
唐代陆龟蒙《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 “酒帜风外肢*(左危右支),茶枪露中撷。
”自注:“茶萼未展者曰枪,已展者为旗。
”宋代赵佶《大观茶论》:“茶枪,乃条之始萌者,木性酸,枪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
”
草中英
茶的赞称。
五代郑遨《茶诗》:“嫩芽香且灵,吴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
苦口师
茶的别称。
宋代陶榖《清异录》:“皮光业最耽茗事。
一日,中表请尝新柑,筵具殊丰,簪绂丛集。
才至,未顾尊罍,呼茶甚急。
径见一巨瓯,题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众噱曰:‘此师固清高,难以疗饥也。
’”皮光业,五代人也,晚唐诗人皮日休之子。
蝉翼
古代茶名,产自蜀州(今四川一带)。
为极薄嫩茶叶新制上好散茶。
因嫩叶薄如蝉翼而得名。
五代蜀人毛文锡《茶谱》:“蜀州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皆散茶之最上也。
”明代张谦德《茶经》上篇论茶:“蜀州之雀舌、鸟嘴、片甲、蝉翼,其名皆注。
”
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网络配图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
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
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
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
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新疆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新疆。
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
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
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网络配图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政府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
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
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
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
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
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
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
真是可悲。
”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
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
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网络配图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
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
“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
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
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
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
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
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
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
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
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相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而不投靠一代奸雄曹操孙权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