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自若是什么意思?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12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实在编写书中内容时,就自己创建了很多成语在里面,很多成语也是更加形象的表达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个成语叫谈笑自若,其中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当时赤壁大战已过,但是吴蜀联军还并没有发送警惕,准备乘胜追击,想要从曹操手上占更多便宜过来。

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吧。

谈笑自若是什么意思?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甘宁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主人公是东吴名将甘宁。

原文如下:

(甘宁)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

攻曹仁于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

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

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

宁受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

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帅诸将解围。

谈笑自若是什么意思?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甘宁后来随周瑜一起在乌林击败曹操,又在南郡参与征讨曹仁的战斗。

东吴军队在战争开始时期并未取得胜利,甘宁便向孙权建议向夷陵发动进攻。

孙权同意了甘宁的请求,甘宁一战便拿下了该城,并率部在该城驻扎。

当时,甘宁攻城的兵力仅有几百人,加上进城后招募的新兵,总计一千人。

不久后,曹仁调遣五、六千人围攻甘宁驻守的夷陵城。

曹军在城外筑起高楼,箭像雨点般射入城中。

城内守军非常害怕,唯有甘宁非常镇定,和平时一样有说有笑。

在指挥将士守城的同时,甘宁派人出城将夷陵的战况向周瑜做了汇报。

周瑜采纳了吕蒙的计策,派兵增援夷陵,给甘宁解了围。

谈笑自若是什么意思?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以上记载中所提到的“谈笑自若”,。

意为在不平常的情况下,有说有笑,同平常一样。

比喻遇事镇定。

这也是《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这则故事所提到的战事,便是发生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年底至次年的江陵攻防战。

但是孙刘联军挟赤壁大战的余威,向曹军名将曹仁所占据的南郡发动进攻。

面对孙刘联军的强大攻势,曹仁沉着应战,固守南郡重镇江陵,并多次击退联军攻势。

战争也因此陷入胶着。

谈笑自若是什么意思?

针对这一局面,甘宁向孙权提出尽快占领夷陵这一控制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对固守江陵的曹军实施水上封锁。

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孙权和周瑜的采纳。

但由于战事吃紧,周瑜无法派出更多军队,故此甘宁只能带领数百将士突袭夷陵。

不过,尽管在兵力上不占任何优势,甘宁还是果断向夷陵发动进攻,一举拿下了该城。

夷陵的失守,令曹仁非常震惊。

为了夺回这一战略要地,曹仁随即派遣五、六千人围攻夷陵。

而此时夷陵守军的总人数仅仅一千人。

面对五倍于己的敌军,将士们非常害怕,但久经沙场的甘宁则显示了名将的风采,谈笑自若,迅速稳定了军心。

在加强夷陵防御的同时,甘宁又向周瑜求援,周瑜随即派出吕蒙等人率部增援,最终粉碎了曹仁夺回夷陵的企图,夷陵仍牢牢控制在孙刘联军手中。

随着此战的胜利结束,曹仁在南郡的处境越发艰难,只能在不久之后放弃江陵向襄阳、樊城撤退。

为时一年之久的江陵攻防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三国时期蜀汉为什么要实行北伐?真相是什么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

接下来听听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称帝后鼎立之势形成,曹魏雄踞北方,天下十三州占其九,土地肥沃,经济发达。

再看蜀汉这边,“”后,仅剩益州和汉中两地,无论人口还是疆域,曹魏对蜀汉有着碾压般的优势。

外部压力驱动,内部矛盾重重,唯有北伐才能扩大生存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他们选择北伐。

至于说北伐胜算很小,这点我是不赞同的,曹魏虽然占据天下十分之七,但本身还是很难的,东边有,西边有诸葛亮,北方还有鲜卑族。

曹魏为了防守,在幽、并、青三州投入十万兵力,纵使国力强盛,三条战线的日常消耗也吃不消。

诸葛亮为了筹备北伐,在汉中大力发展农业,蜀汉经济稳步提升,兵力达十数万,这是北伐的底气。

孙十万屡次攻打合肥,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消耗了曹魏综合国力,战线防守重心也转移到东线,这是北伐的时机。

综上所述,蜀汉北伐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东吴派陆逊进攻江夏,如果能在街亭挡住,诸葛亮趁势攻占陇西,随后联合羌人,便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可惜的是马谡兵败,陆逊石亭大败曹休后,放弃最佳进攻时机,只是逆转了攻防形势,对曹魏东线的损伤并不大,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强夺陈仓,因为曹魏早做准备,自身又粮草不足,只能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迫使郭淮不战而退,小胜一局。

第四次北伐大破魏军,斩首三千,无奈天不逢时,连续的阴雨天气阻断粮草后勤线,诸葛亮只能撤军。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打算和曹魏打持久战,待局势明朗后直取长安。

仅百余天后,诸葛亮病逝,北伐再次不了了之。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诸葛亮五次北伐最初都具有一定优势,只是时运不太好,并不是成功率低。

到了时代,原先随先帝征战四方的精锐日渐凋零,屯田也比不过曹魏,闭门发展基本只有死路一条,因此不是姜维穷兵黩武,而是被逼无奈。

姜维在洮西大破王经,取得的战果诸葛亮都未曾做到,因此即便到蜀汉后期,北伐也具备很高的成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藩之乱是如何发生的?本质的真相是什么?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谈笑自若是什么意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