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只有中国有吗?外国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千问解读】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人们便会有一些的传统习俗来纪念端午节纪念屈原,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划龙舟吃粽子等。
其实,最开始韩国想把中国的传统节日画作是自己国家的,但是,端午节自古就是中国的节日,那么, 端午节只有中国有吗?外国人过端午节吗?外国人又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一起来看看!
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
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
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那么哪些国家有端午节呢?
受中华文化影响,亚洲地区的不少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端午活动。
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渗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节也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国的视线,赛龙舟在西方很流行也很受欢迎,还有一些国家尽管不过端午节,也都对吃粽子情有独钟。
亚洲各国端午风俗各不同多年来,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下,亚洲不少国家也都过端午节。
不过,由于不同地域历史的变迁及文化沿袭的差异,各地在欢度端午节时所举行的活动也不全一样、各有千秋。
下面分享哪些国家有端午节。
韩国国家有端午节:
韩国的端午活动丰富多彩,通常要持续20多天,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这些都是极具韩国地方特色的。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市市民祈求丰收和安康的大型民俗活动,也是韩国端午活动的典型代表。
据韩国学者考证,江陵端午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日本国家有端午节: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其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的。
日本人过端午的主要活动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并喝菖蒲酒。
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所以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
为了让男孩们茁壮、健康成长,将来事业有成,人们在家门口竖起鲤鱼旗,摆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战帽,有望子成龙的意思。
新加坡国家有端午节:
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前后,新加坡的东海岸公园会举行精彩的龙舟邀请赛,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队伍云集于此,一较高低。
越南国家有端午节:
越南也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他们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
父母会给孩子们准备很多水果、身上戴五彩线编织的吉祥符,大人们会饮雄黄酒,并在小孩身上涂雄黄酒驱虫。
而且,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被中华文化的魅力征服,一些西方国家虽然不过端午节,也开始“热情拥抱”端午节的标志性节目赛龙舟。
这项充满趣味的运动在有的国家甚至非常流行!
美国国家有端午节:
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参加中国等地举行的龙舟赛,美国人逐步了解了这一活动。
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运动赛龙舟已经悄悄渗入了部分美国人的运动习惯,成了美国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
德国国家有端午节:
端午赛龙舟,在德国落地生根已经有整整20年的时间。
1989年,龙舟活动传入德国,并在汉堡举行首届“龙舟节”。
1991年后,龙舟比赛改在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举行并一直延续至今。
和尚活了140多岁,官府问长寿真相只有两字
但乾隆要是和他统治时期的这两位老人相比,那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做的许多事情都在模仿他的爷爷,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亦是六下江南,康熙举办了千叟宴,乾隆也举办了一场千叟宴。
从这两次模仿的经历来看,康熙下江南最重要的是治理水患,乾隆大多是吃喝玩乐,但千叟宴上的表现,乾隆明显要更胜一筹。
宴会之上觥筹交错,一派盛世景象,在场的六百多位老者中,最长者是来自浙江的一位贡生,名为齐世南,据史书记载,齐世南有161岁的高龄,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人没灾没病的理想正常寿命是一百岁,161岁的高龄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此人年龄在官府的记录中确实有记载。
齐世南曾经被朝廷推举为官,但由于年事已高,不能上任,他的儿子和都已经相继去世,不过曾玄孙加起来却有十几位,宴会之上,他是由两人搀扶着面见的乾隆,乾隆听闻对方如此高寿,立马赏了对方朝服顶戴以示恩宠,特意赐座,让他作为宴会的领班。
齐世南虽然老,却不糊涂,对皇帝的宠爱感恩戴德,强撑着身体谢恩,乾隆龙颜大悦,对其赏赐颇多。
另外一位老人却没有出现在这次的宴会之中,只因这位老者是峨眉山的一位僧人,按照乾隆的规定,千叟宴的参与者必须是超过六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军民,或者是已经退休的官员,和尚和道士不属于此列,故而没有资格参加。
事实上就算乾隆不设此限制,这位老和尚也不一定会去,出家人淡薄名利是一方面,而这位老者平常更是喜欢安静,很好出门和人打交道,但由于其年龄实在惊人,据说有140多岁,在当地自然很有名气,就连官府的人也也曾去拜见,询问其长寿的秘诀。
不管是和尚还是道士,说话往往都喜欢说偈语,也就是四句的唱词,老和尚当时就说了一段秘诀:“,剩有僧人历更稀。
若问延年何法术,一生淡泊养天机”。
老和尚的话并不难懂,其实他认为的长寿秘诀也就两个字“淡泊”,科学证明,人的情绪是能够影响生理的,所谓“淡泊”不仅仅是淡泊名利,更是一种处变不惊的心境,能够做到之人少之又少,老和尚坚守此道,难怪会有此高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只有刘备愿意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呢?
话说东汉末年荆州有两个大儒,司马徽和庞德公,两人知识渊博,名望深重,诸葛亮师从司马徽,师从庞德公。
诸葛亮和庞统两人都是少有才名,互相为对方才华所敬佩,于是便互相为友。
话说刘备被曹操打败后,狼狈逃离徐州,逃往荆州去投奔,刘表接受了刘备,并把刘备安排在新野,让刘备成为荆州抵抗曹操的第一道防线。
驻扎在新野的刘备并没有闲着,他吃够了没有一位顶尖谋士的亏,在荆州四处拜访没有出仕的大贤,而隐居在襄阳附近,且颇负盛名的两位大儒就是刘备拜访的重点对象,而诸葛亮和庞统两人的名字就是在一次刘备拜访的时候,从水镜先生口中得到的。
刘备和司马徽交谈 刘备苦恼自己阵营没有顶尖人才,于是在和司马徽聊天时,便交谈起什么是人才,想从司马徽这得到一两位人才引以为用,司马徽念在刘备是汉室后裔,自身拥有一定实力,且刘备拥有大志向,刘备势力中缺少具有大局观的顶尖人才为之谋划,于是司马徽便向刘备推荐他的得意弟子诸葛亮和好友家族子弟庞统。
既希望能助刘备一臂之力,也希望两人可以一展自身才能。
刘备从水镜先生嘴里得到两位顶尖人才的名字,,于是赶忙前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
而第一次去的时候,刘备兄弟三人并不认识路,于是就询问来往的路人,然后快要到的时候,遇见一名士子迎面而来,风度翩翩,气度不似常人,一看便是非常有才能的人,刘备以为此人便是自己要去请的诸葛亮,于是赶紧上前与之交谈。
此人就是小编说刘备错过的大才,那此人到底是谁呢? 这位儒生名叫崔州平,中出场次数较少,但他也是非常具有才干的人,家世显赫,灵帝时期担任过中郎将,太守等职,惑乱朝纲时,他和在山东起兵讨伐董卓。
等到诸侯乱战,他和很多读书人一样到荆州隐居。
在荆州隐居的时候,结识了同样才华横溢的诸葛亮,,石韬等人,所以说崔州平不但具有才干,还拥有一定的治理地方经验。
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可能有人问,那为什么司马先生没有向刘备推荐崔州平呢!我想其中的原因可能有这几个:一,刘备最缺少的是谋划全局的人才,在这方面诸葛亮确实更胜一筹,我们可以从出山后诸葛亮为刘备的谋划可以看出来。
二,司马徽感觉刘备并不一定能够请的到崔州平,崔州平家事显赫,父亲崔烈官至太尉,自己也担任过要职,所以刘备并不一定能够请的动他。
三,崔州平自己出仕遗愿并不是太强烈,这个理由很关键,崔州平自己曾做过太守,跟从过袁绍,但后来依然选择隐居,所以水镜先生就没有推荐他。
可能因为刘备自己对顶级谋士的太过渴望,并且在水镜先生处,并没有听到关于他的名声事迹,所以虽然刘备在和崔州平的交谈中感到他并非常人,但可能出于对诸葛亮的渴望并没有把崔州平太过放在心上,崔州平和诸葛亮交好,我想他和刘备的对话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目的,可能也是他对刘备是一番试探,但不知是因为刘备对他并不重视,又或者是并没有认同刘备的主张,最终交谈一番后便离开了,后来也并没有投奔刘备,刘备也错过了一位可能像一样的人物。
诸葛亮和崔州平 据史书记载,当时在荆州互相闻名的五个人,诸葛亮,石韬,徐庶,孟建等人都先后出仕为官,徐庶先是辅导刘备,后来因为母亲的原因而仕曹魏,而诸葛亮经徐庶和司马徽介绍也在刘备处出仕,后来更是成为蜀国丞相。
石韬和魏建两人后在魏为官,但崔州平后来一直也没有出仕,连隐居的地点在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我猜测崔州平应该也是向着汉室的,但时世混乱,崔州平看到天下大势,汉室倾颓已经不可避免,已经不是人力所能够挽救的了,所以当听到刘备来请诸葛亮出山,他并不看好刘备能够重建汉室,他没有阻止好友诸葛亮出山辅导刘备,但他最终也并没有出山,笔者认为崔州平此人具有黄老遗风,所以当好友陆续离开,他也便隐遁不出了。
小编认为,三国中很多没有出仕的人都很具有才能,崔州平就是其中一个,他家世显赫,才能非常,如果刘备能够得到他,首先在世家名望中会有很大的提升,这会给刘备吸引到很多世家人才,想想看刘备集团其实世家人才很少,可能他的出身并没有得到世家的认同,即使他顶着汉室后裔的名声,如果能得到崔州平能极大提升刘备本身形象。
其次,他也会得到一个内政不输于诸葛亮的大才。
想蜀国最后人才缺失,无人分担重任的诸葛亮最后落得累死的结局,我想刘备如果知道崔州平的才能和蜀国最后的结局,一定很遗憾自己当时和崔州平的擦肩而过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