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古人春节为何要辟邪
【千问解读】
辟邪,这种事情对于现代人来说, 已经是有些不可思议的了,在历史,因为我们的祖先们对于很多事情并没有办法依照科学的原理去解释,所以只能寄托于神灵鬼怪,时间一长,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和信奉就根深蒂固了。
而在春节期间,人们不仅仅是祈福,而且还会辟邪,那你知道古人又是怎么去辟邪的吗?
关于“过年”,很多人都知道,历史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个名叫“年”的野兽,会在这一天跑出来祸害人,所以才会用鞭炮等等声音特别大的东西,去把年兽吓走,久而久之,就流传下了“过年”的说法,这也是过年期间人们都会用烟花爆竹来庆贺的真相。
与此类似的,春节辟邪的真相,也是因为春节“不吉利”。
有说法认为,在历史,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并不是什么好日子,先秦时期的人们认为,这一天是一个不好的日子,在整个春天里面是最坏的一天,但是不管好与不好,这一天还是迟早都会来,那该怎么处理呢?就像赶走年兽一样,春节时期也会用一些办法去“驱除”这些不吉利,邪气,这就是春节辟邪的由来。
那古人又是怎么辟邪的呢?我们知道,最开始是有“巫”的存在的,世界上很多文明古国都是如此,在历史也被称为“傩”,小到一个村子,大到一个国家,都有通过“傩舞”来驱邪避邪的行为。
而一个习惯一旦流传下来,必然会被后人加入很多属于自己的元素,每个时期加一点,到了现在,傩舞就成为了一种民间的习俗活动,毕竟神鬼之说已经被淘汰了。
另外,有些地方也会通过贴年画或者剪纸来辟邪,比如贴上一张带有鸡的图案的年画,鸡在传统文化当中,不仅仅只有报时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辟邪,它清晨鸣叫的声音是可以辟邪的。
在《西游记》当中也有所体现,昴日星官的原形就是一只鸡,但是他却能够制服蝎子精,这也说明,鸡在历史也是一种拥有辟邪作用的动物。
除了这些办法,还有很多用于辟邪的物品。
这些很多人也知道,例如桃符、门神等。
桃符就是在桃木上面画上神像,据传在度朔山有一个巨大的桃树,而在桃树下面住着两个仙人,名为神荼和郁垒,他们的责任就是捉拿妖魔鬼怪。
所以,人们也就通过自己的想象,把仙人的样子刻在桃木上,做成桃符,以此来进行辟邪。
而且最早期的门神,,也就是神荼和郁垒两个人,人们把刻有他们的像的桃符挂在门上,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了画在纸上,而门神的主角也有了变化,现如今流传最广的门神,应该就是尉迟恭和秦叔宝二位了。
但是不管是哪位,他们都是民间认为可以保佑自己一家平平安安的神仙,图个吉利安稳。
古时候官员在任命到其他地方 古人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的
古代信息闭塞,官员到地方上任,用什么证明自己身份? 在古代,朝廷对官员都会有很多任命,如果是京城中的官员任命自然不会有问题,但是某一官员要是被任命到外地,或知府、或知县,那么就会有个问题,他们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的呢? 我们都了解,古代官员通常都要遵守一个回避制度,何谓回避,那就是不能在自己的家乡担任官职,这是为了避免家族势力影响地方正常秩序。
那么新的地方官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怎么证明就是朝廷所派的父母官呢? 古代时官员并没有完备的人事档案,仅有简单的文件又储备在京师的吏部,信息传递起来异常困难,验证起来也很不容易,所以,古代官员上任主要就得凭借两样东西,一是委任状,二是身份证明,合称官凭。
委任状用来证廷的人事变动,身份证明就如同现在的身份证,用来证明自己就是上任的新官。
这两件重要凭证在每个朝代都有差别,委任状的名称有“敕牒”、“旨授”或“判补”等;身份证的名称有“告身”、“出身”或“官照”等。
按例,委任状一般都是由吏部所发,官员手上持有一份,吏部备案一份,通常是纸制或是帛制的,上面详细注明委任者的资料;身份证则是由朝廷一统制作的,在取得官员身份的时候,如考中时授予,这个身份证明由官员自己保存,不设有效期。
时,官员的身份证除了有某官员的文件之外,还要注明他的祖、父、己三代和籍贯、出身,最后授予的长官和承办人还要签名、盖章,其程序复杂郑重,古代官员即便赋闲在家,也可以凭借身份证享受一切该有的待遇。
说起官员的身份证,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汇与执行相关,那就是“金龟婿”。
在隋唐时期,没有出现像明清时代象征官员等级的官服补子,所以单凭服装并不能准确判断其官员的品级,所以朝廷会颁发给官员“鱼符”作为身份证明,随身佩戴以便官府的验证。
鱼符一般是金属制作而成,形状像分左右两片,鱼符上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单位以及官员品级等。
就制作材料而言,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以黄金铸造,五品以上为银制成,六品以下的官员则为铜质。
官员们腰间佩戴鱼符,所以旁人见到后便能清楚划分其官阶品级,相当方便。
称帝后,一度将鱼符改为了龟符,三品以上高官佩戴金龟袋(装龟符所用),著名诗人有诗云:“无端嫁的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因为挂金龟袋的人都是三品以上,每天都要上早朝,于是后人将条件优越的新郎称为金龟婿,其典故便出自于此。
在历朝历代,都有人假冒官员身份,这也透露出古代官员身份证明存在很多漏洞。
我们都了解,《》中的父亲高中状元,后被授予江州刺史,坐船赴任时被歹人谋害后,拿着官凭上任,持续多年未被别人识破。
为了防止伪造官员身份证,从五代开始,身份证上便由描述官员的岁数、相貌等,但这终究不是照片,且适合描述的人也很多,比如老舍的父亲当年在紫禁城当差,做军官,他出入宫门全凭一张写着“面黄无须”字样的腰牌,核对一下就让进去了。
到了晚清,官员身份证称为“官照”,由于卖官鬻爵和捐纳,官员队伍极度膨胀,很多人都是拿着官照、没有实职的候补官,他们绝大部分一辈没有官可做,于是,官照恶化为可以买卖的商品,曾经是至高无上的官员凭证,沦落为一张废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人的酒量都很大,真正的真相是什么?
其实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米酒。
米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时人们的主要饮用酒。
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代人的大。
其实,不是古人普遍酒量很大,而是他们喝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发酵酒。
这种酒,与如今的米酒和黄酒较为相似,酒精度数比较低,多数只有几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10几度。
也就是现在人们的喝的啤酒的度数吧! 以度数来说,应该比现在超市里卖的米酒度数要低,通常是十度以下,那感觉就跟我们今天喝啤酒差不多。
除了这类“浊酒”之外,在唐宋年间还出现了一种看上去很清澈的清酒,正如诗里所描绘的那样: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传》中的酒文化非常出名,有酒后打虎的,还有酒肉和尚等。
在小说中,武松喝酒动辄就是十几碗甚至是几十碗,而鲁智深更夸张,喝了十多碗酒后还要再喝一桶。
这种酒酒精含量低,一般也就是15度左右,只是比啤酒度数高一些而已,并且味道也远远不如蒸馏酒辛辣,反而微微发甜。
所以这才符合古代人动辄十几碗大碗饮酒的场面,如此看来,如果将现代常喝高度数白酒的人拿到古代,估计个个都是“酒中仙”了。
从到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20;大多是10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20度以下的,甚至是10几度左右。
还有《》里的“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
这段故事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
在宋朝末期,元朝前期时,酒的制作有了大的突破。
因当时辽、西夏、金等来到中原,他们是有野性的人群,都来自寒冷的草原等地,为了趋避寒冷,强身健体。
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通过蒸馏手法做酒,浓度很高的饮品才能够他们取暖,所以有学者说,蒸馏的制酒方式便是元朝的开始。
元朝时开始的酒和现如今的酒才有相似之处,但这也让我们发现,真正的华夏人群其实喝的是度数非常低的清酒的。
而且,虽然在元朝出现了高度数的酒,但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仍然更喜欢饮用度数低的酒曲酿酒,不仅是因为他们不是非常喜欢高度数,也是因为他们买不起,因为蒸馏而出的高度数酒确实只有在宫廷内的重要场合才会拿出来,这些酒有的到达了50度。
等到的时候,人们依旧喜爱发酵的低度数酒,所以,蒸馏的酒水并没有得到非常大的普及和喜爱。
等到的时候,满人统治天下,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倾向于度数高的酒。
在那个时期,够辣、够烈、够浓、后劲非常足的高度数酒是他们的心头爱,所以在清朝,蒸馏的酒已经普及,取代了发酵制成的酒。
那时候的制酒技术也在飞快地进步着,逐渐流传下来,所以清朝时期,人们的酒量可能是真的很好了。
古代的酒一般都是曲酿发酵酒,度数比较低,9度到18度那样,后来的蒸馏烧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酒,大概接近50度,在《本草纲目》的记载里,烧酒在是元朝时出现的。
而现在的白酒,度数低的40多度,高的60多度,能喝上几瓶的不死也得残了,要是古代,打仗前喝点现在的白酒热热身,那么恭喜你,中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