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麦城是现在什么地方?
【千问解读】
关羽败走麦城直接导致三国鼎立的局势迅速倾斜,麦城也成了我们比较熟知的地名之一,那三国时期的麦城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当时的荆州非常的大,差不多是现在三个省那么大,而且所处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是吴蜀必争之地,而吴国包夹关羽也是为了荆州这块地最后能杀关羽也是让蜀国雪上加霜。
所以大家想纪念关羽的话,就可以多到麦城去看看啦。
败走麦城,是汉建安二十四年,蜀汉将关羽在败走麦城时为东吴将领截获,被斩于临沮的故事。
后以“败走麦城”比喻陷入绝境,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
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荆州可谓魏蜀吴三国的兵家必争之地。
对于刘备来说,将荆州交付给关羽来镇守。
虽然关羽勇猛无双,但是,在东吴和曹魏的夹击中,最终还是丢了荆州,并败走麦城。
那么,问题来了,关羽败走麦城,麦城在今天的哪里呢?
一
首先,结合《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三国时期的麦城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两河镇境内,距市区玉阳镇20余公里。
针对三国这一历史阶段的荆州,其范围主要就是今湖北省及其周边地区。
据清同治《当阳县志》记载,麦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沮[jǔ]漳二水之间,传为春秋时楚昭王所筑。
三国时,关羽为孙权所袭,丢荆州败走麦城即此。
对于麦城这座古城来说,千百年来,城因洪水浸蚀冲刷,流沙覆盖淹没,麦城现仅留有残垣断壁。
二
同时,对于麦城所在的县级当阳市,不仅因为关羽败走麦城而出名,其本身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夏朝时期,今县级当阳市一带属古荆州之地。
春秋时期,今县级当阳市一带属于强大的楚国。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人伐楚,伍子胥为攻此城,于其左右筑驴、磨两城,故有“东驴西磨,麦城自破”的谚语。
由此,就当阳市下辖的麦城地区,其记载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
三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伐楚,在郢都设立南郡,始设当阳县。
其境东临汉水,西抵沮河,南至麦城,北达今荆门中部。
由此,对于当阳县这一建制,距今已有接近2300年了,可谓湖北省乃至全国建县最早的县之一。
三国时期,当阳县起初隶属于蜀汉,后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该地区成为东吴的疆域。
隋朝时期,当阳县属南郡。
贞元二十年(804年),唐朝废当阳县为荆门县,属江陵郡。
四
最后,北宋时期,恢复当阳县这一建制。
明洪武元年(1368年),当阳县隶属荆州府。
洪武四年,当阳县属荆门州。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荆门州为荆门直隶州,当阳县属之。
1988年10月22日,撤销当阳县,设立县级当阳市。
1992年3月至今,县级当阳市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
如今,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西邻三峡宜昌,东连荆州古城,北通襄阳隆中,总人口约为57万人。
清朝时期的发型到底是什么样的 所谓的阴阳头是什么样的
清代人发型真是“阴阳头”? 一提到清代人的发型,首先给人印象就是辫子国,清代的男人后背都拖着一条又长又粗的大辫子,也有的把它盘在脑袋上,还好,可就是苦了普通的老百姓,由于生活所迫,哪有那么多时间洗头?于是长辫上所散发出来的怪味,能熏的人好几天吃不下饭去。
清代建立时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他们强迫全国老百姓剃头,弄得民怨四起。
但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毕竟脑袋能够留在脖子上比什么都重要。
但到了清代晚期这种现象也得到了改善,我们可以从历史遗留下来的老照片看出眉端来。
01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清代统治时期社会究竟怎么样谁也没有真正体验过,我们对这个朝代的大半印象是从影视剧里得来的,当然清代剧少不了那根大辫子,现在看起来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当时可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个与满人过去的生活习惯也是分不开。
的祖先本身属于渔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男子们为了方便外出狩猎,基本上都会将脑袋剃个精光。
同时在头顶上留下一撮铜钱大小的头发,并将其扎成小辫子。
俗称“金钱鼠尾辫”。
这种习性就一直传承了下来,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大清的创始人坐在龙椅上,即使带上了皇冠,脑袋后面还是拖着一根长辫子,显得不伦不类。
但这是人家的一种习惯,既然都留长辫子,底下的黎明百姓当然也必须跟着照办,也得剃头留辫子。
但是对汉人来说这样的规定让他们,又不是女人,干嘛非要留一根长发,剃起来既麻烦又不舒服,而长发前光光的脑袋怎么看都没有任何美感。
开始时很多人都拒不执行这个命令,也争辩过,也反抗过。
最后的结果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因此被砍掉的脑袋也真不少,所以老百认命了,反正一根辫子对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有更大的影响,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02满汉一家亲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晚清,人们的发型也在悄悄地改变着,从鼠尾辫逐渐变成了牛尾辫。
辫子的厚度和长度相对于之前而言也有了变化,脑袋上的头发也由少变多,慢慢地才成为我们所了解的阴阳头,这种头型可比以前看得更顺眼一点,也就是现代影视剧里所保留的清代的发型,再配上红顶官帽,就变得不那么令人讨厌了。
我们都了解清军入关,在汉人眼里他们就是外族,当时的反清复明演绎得很剧烈,堂堂大汉民族,怎么甘心受控于一个小小的满族,这简直就是雀占凤巢,大逆不道。
看到过很多有关抗清的影视剧确有其事,如白莲教,小刀会等等,让满清统治者头痛。
大清皇帝开始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提倡“满汉一家亲”,当然剃头留长辫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个措施,留长辫的不一定全是满人,只要你们汉人也和我们一样留辫子,那我们就是一家人,谁也别反对谁,谁也别歧视谁。
所以上至朝廷官员,下至黎明百姓,开始来了一个剃头留发的高潮,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出当时的热闹场景,剃头匠成了最吃香的职业,毕竟的汉人都要留长辫子,留发就留头,那就留吧。
再者说留了头就和满人看齐了,互相之间谁也别看不起谁了。
03留头不留发 清代初期的长辫也有很多的讲究,最初是鼠尾辫,你想想老鼠尾巴该有多么细长,而且头顶与后脑勺一留就得留两根,那才真叫一个难看,我们都无法想象当时的汉人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敢怒不敢言,时间长了习惯也就成习惯了。
到了清代中期,头型又有了变化,变成了牛尾辫,辫子也有两根变成了一根,毕竟牛尾要比鼠尾粗多了,看起来也顺眼了一点,更重要的是梳头也比以前方便了不少,我想这种改变最初肯定是从满人开始的,汉人只是跟着学而已。
到了清代晚期,牛尾辫又变成了阴阳头,所留的头发多了起来,也比以前更长了,如果保养得好一点也是油光有亮,另外辫子变长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官军抓起人来方便,只要一把揪住他的长辫子,这个人基本上就跑不了了。
于是我们在野史里就听到过这样一段笑话,犯人被判斩立决,侩子手举起,犯人哀求他先把自己的长辫子给砍了,这个行刑者当时可能脑袋里缺了一根弦,就稀里糊涂答应下来,结果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让犯人钻了一个空子,保得小命。
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让我们看看晚清所遗留下来的照片,脑袋后面拖着的那根长辫是不是比以前顺眼多了。
即使是现在的影视剧,也大多保留了晚清的发型,因为导演和演员都认为这样更方便也更实惠,假头套一戴就可以了,何必弄得这么麻烦。
其实大秦的满族也不是一味地压榨,在治理国家方面,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办法的。
比如大清王朝十分重视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治理黄河并且减轻赋税。
所以我们对一些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以清代留长辫子,这是满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已,既然那时候汉人甘心于受他们的统治,也就必须遵循他们的规矩,这一点没什么好讲的。
至于头型的不断改变也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因为这个世界上毕竟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04结语 清代人的发型真是“阴阳头”?别被电视骗了,一组照片展现真实模样,这才是清代时期黎明百姓的日常生活,历朝历代皇帝可以随时换,改变的是统治者的身份地位,却改变不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阻止不了时代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时期满人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 两者有什么不同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