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究竟有多贵?
【千问解读】
要说洛阳纸贵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文学家左思因为一篇赋写得太好,引得众多人争相传阅手抄,一下子把当地的纸都买空了,不少人还跑到外地去买纸,这纸的价格就迅速涨了起来。
但是,有人会问,自从蔡伦发明了更便宜的造纸方法,纸的价格再贵又能贵到哪去?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洛阳的纸究竟有多贵?
从西晋到而今一直说洛阳纸贵,怎么好好的一张纸就贵了?价儿因何而涨,为何而贵,是纸铺囤积居奇,还是纸作坊裁减了伙计,再就是纸浆的原料价格上调。
唉,真实替古人担忧,好在现在的工商局管不了西晋的店铺。
说起“洛阳纸贵”的起始缘由,得从《晋书·文苑·左思传》里的一句记载说起,这本书上说:“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您瞧,就这么一句话,十来个字,就把当时纸张价格上涨的时说了几千年。
别烦,听我往下说:既然,这本书名里有“左思”这俩字儿,那么洛阳的纸和价格无疑的与这位左爷有关。
话说西晋的太康年间,社会上出了位叫左思的文学家,说起此人,宋丹丹讲话,那可是相当的有才,就是因为这位左爷写的一本叫《三都赋》的书,受人欢迎,那欢迎的程度和销量,可能不比而今的韩寒、王朔之流差多少。
想必这位左思先生的版税也没少交。
闲话不提,这本《三都赋》大卖之后,在京城洛阳是铺天盖地的流传,什么正版、盗版、手抄版,估计当时没电脑,要是有的话,还得有电子版、网络版、手机版啥的。
这个版、那个版的一闹腾,可了不得了,一下子这纸张的价码是蹦着高儿的往上涨,快赶上当今的房价了。
原来每刀千八百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三千文,就这,还得天不亮就得排队、拿号才能买到。
到后来纸张竟然销售一空;还有好多的人骑马、坐轿的跑到外地买纸,印刷、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再说这位左思,打小起,他爹就看不惯他,一直看不起他:这生的什么儿子啊,身材矮小不说,长的还呆头傻脑的,整个一弱智,仍街上都分不出穷、富来。
最让他爹生气的是这小子说话还是个结巴。
而人家左思可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个儿,打小发奋学习博览群书。
在左思眼里,东汉的斑固和张衡是他的偶像,对这二位崇拜的程度如“粉丝”一般。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看了这二位写的《西都赋》和《两京赋》,喜欢、崇拜的不得了。
决心要象他们那样也写有一篇。
据说为写《三都赋》,他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
而且闭门谢客,苦写不止。
居然用了十年的工夫,把这《三都赋》写成了!
书是写成了,但是让谁看谁都瞧不起他。
最可气的是大文学家陆机听说后,可劲儿的挖苦,说:“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这还不解气,还给他弟弟陆云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此时的左思,既不气也不恼,他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瞧人家张华逐字逐句读了《三都赋》,反复阅读真是越读越喜欢,连连称赞道文章写的好!并鼓励左思说:“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
这张华可不是凡人,他是西晋的文坛领袖,在古代文学史上都有一号。
据说,他所撰写的《博物志》初为四百卷,晋武帝十分喜爱,然以其冗长,命缩为十卷,有《魏书·常景传》中说“置于函中,暇日览焉”。
不仅如此,左思还让一位叫皇甫谧的过了眼。
这位皇甫谧看了《三都赋》以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提笔序言。
这可让左思大为感动。
名人序言、作注和推荐,这《三都赋》便在京城火了。
就这样,由卖书的火,到买纸的也火,造纸浆的也跟着冒眼儿,您说,这洛阳的纸还能不贵吗。
你道这皇甫谧是何人,皇甫谧,字士安。
生于公元215年,也就是东汉建安二十年,于公元282年,即西晋太康三年去世。
他可是当时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闻名的大家。
著有《针灸甲乙经》,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多部著作。
远古探秘:女娲补天的传说究竟是真实的吗?
在这种情况下,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网络配图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
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
到这个时候,天清平地安定,人们睡时无忧无虑,醒时弃智无谋;或以为牛,或以为马,随人呼召;行动舒缓沉稳,走路漫无目的,视物若明若暗;膧朦无知天真幼稚与天道万物和协,谁也不知产生缘由,随意闲荡不知所归不求所需,飘惚不定没有目标。
到了这时,野兽毒蛇全都收敛藏匿爪牙、毒刺,没有捕捉吞食的欲念。
考察女娲的丰功伟绩,上可以通达到高天上的边际,下可以契合到黄泉下的垆土,名声流传后世,光晖熏炙万物。
网络配图 女娲以雷电为车,应龙居中驾辕,青虬配以两旁,手持稀奇的瑞玉,铺上带有图案的车垫席,上有黄色的彩云缭绕,前面由白螭开道,后有腾蛇簇拥追随,悠闲遨游,鬼神为之引导,上登九天,在灵门拜见天道,安详静穆地在大道太祖那里休息。
尽管如此,女娲从来不标榜炫耀自己的功绩,从来不张扬彰显自己的名声,隐藏起真人之道,以遵从天地自然。
若问为何如此,因为是道德上通九天,所以智巧奸诈就无法生存。
《淮。
览冥训》中是这样描述这段故事:“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网络配图 解读:中国地震局第一检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根据对冀中平原大量的洼地和沟谷的研究,提出了新石器时期小型彗星冲击华北平原并发生爆炸的假设。
“四极废,九州裂,天下皆覆,地不周载”正好描述了这些陨石雨形成的碟形洼地和辐射状沟谷。
当时在这一带已经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史前文明,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当时的母系氏族社会中的一位部落首领领导着幸存者逃往了冀中平原西南的高地,从而使得这里的人类文明继续繁衍生息,这个故事刚好和研究者们考证推测的神话最早出现的时间相吻合。
目前,王若柏等人继续在冀中平原寻找女娲补天的真相。
女娲补天的传说是真实的吗?就现在看来,我们还是无法考证的,虽然,有一些地质上的问题相吻合,但是其中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靖难之役留下一个谜团之间还未解开,建文帝究竟是何结局?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何柳年年绿,野老知声器未休。
-明· 史上的“靖难之役”留下了一个谜团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开,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朱允炆性格温厚,对待长亲又十分孝顺。
他十四岁时,父亲太子生病。
他不分昼夜地跪在床边伺候,这也突出了他的性格比较乖巧,温顺。
父亲去世之后他又因过度悲伤而暴瘦,夸他有孝心。
“建文帝”的帝号 在政治决策和治国理念上,他延续了他父亲的宽大和温柔,选择以文治理天下。
而从他重用黄子澄和等人可以看出,文人才子对他的影响很大。
连他即位之后年号也改为建文。
但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朱允炆被后人称为“建文帝”,而不是“明惠宗”呢?首先,即位时间短。
年号建文只有四年,之后就被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
其次,建文帝在位期间作出的功绩较少。
他即位期间作出的最大的一项政策就是推行削藩。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不敢承认这个庙号。
如果给予了朱允炆这个庙号,就意味着朱棣承认自己是谋反。
推行削藩 建文帝短暂的在位时间里,他做过最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就是削弱了的势力。
时期,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封为藩王,让他们驻守边关要塞,还给予了他们动用各地军队必须要向他们禀告请命的权力。
但这种分封方式很容易导致边塞各地藩王拥兵自重,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国家”。
本来朱元璋的本意是让这些藩王为建文帝守护边疆,好让建文帝能够在中州衣食无忧的当。
殊不知,一旦这些藩王有了自己的小势力,山高皇帝远,谁也不知道藩王的兵力发展到了哪种地步,甚至有可能“富可敌国”。
这也是建文帝一即位就决定要削藩的原因。
“官逼民反”的朱棣 有可能各地藩王并没有这种想法,但皇帝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决定一视同仁把所有藩王的职权都削了。
而各地藩王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藩王觉得无所谓,收了疆土大不了就做一个闲散王爷,反正不愁吃喝。
但有的藩王就会想,现在是领土封地被收,那之后岂不是又会因为怕皇位被抢而对藩王痛下杀手。
而朱棣,恰好就是后者。
他本人的想法后人无从可知,可能他早就谋划已久,皇帝的这个政策正好给了他一个造反的契机。
也有可能他其实本来没有什么想法,但为了自保不得不举兵造反。
事实真相如何,世人也无从考究。
“靖难之役”下落 世人皆知,朱允炆是朱棣的侄子。
朱棣会不会在杀上宫殿的时候念及叔侄之情而对朱允炆手下留情呢?历史上对朱允炆的下落有好几个版本的猜测,但最终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有人说,建文帝在靖难之役的那场大火中自焚而死。
在朱棣攻上正殿后,皇宫中燃起了大火,而建文帝就在大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也有人说,建文帝故意放火烧了宫殿,自己趁机从宫殿密道逃跑,去寺庙当了和尚。
还有人说,他趁机从那场大火中逃出,流浪到东南亚。
据说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但更多人愿意相信的版本是出家。
据说当年朱棣快要攻上宫殿的时候,建文帝独自一人坐在偌大的宫殿里,当时的他心如死灰。
宫殿外已经燃起熊熊烈火,宫殿里依然如往日般冷清。
他本想着与这宫殿一起长眠于此地,但又不甘心就这样逝去。
茫然四顾后他突然想起,明太祖朱元璋留给他的一个宝贝,说是当年一个得道高僧赠与朱元璋的一个在危急时刻可以救命的东西。
他充满期待的把那个盒子打开,一反射出来晃了他的眼,待他偏离视线后终于看清盒子的物件是什么—一把剃刀。
他瞬间明白了,他拿起剃刀,看着面前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 结语 在这场靖难之役中,可能战争的开始不过就是一个误解,但却无法避免。
谁也无法保证人心,皇帝不敢相信藩王的衷心,藩王也不敢相信皇帝的保证。
而在事件的结尾,谁也不知道朱棣是否念及叔侄之情放了建文帝一马,还是建文帝真如传说一般凭借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