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将王德用有多厉害?未亲临战阵却名闻四夷
【千问解读】
你们知道王德用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宋明道元年,有个军人拿着诏命,找到福州观察使王德用,想要谋个。正常情况下,诏命都是由朝廷大臣按程序来办理的,他这个级别的军士根本不可能得到。
接到诏命的王德用果然不买账,他说道:“军人的赏罚升降自有军队的制度说话,倘若允许走终南捷径,将。
”那个军人只好悻悻而归。
不承想,这道诏命被顶回去之后,很快就有一道更强有力的懿旨下到,要王德用立即将官授予那个军人。
下命令的人正是皇,眼下她正在垂帘听政,,比皇上的话管用多了。
王德用咋办?若再坚持原则还有好果子吃吗?明哲保身见风使舵一切还来得及。
可是王德用依旧不买账,坚决地予以回绝。
不久太后也认识到了这个做法欠妥,便收回了命令。
由于王德用为官正直,原则性强,因此就算得罪了太后,皇帝宋仁宗对他还是青睐有加。
仁宗认为王德用是贤臣,可堪大任,就把他调到了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的职位。
枢密院相当于国防部。
而王德用却坚决推辞:“可是仁宗决心已下,王德用只有奉命上任。
不过,王德用威名远播,魁梧雄毅,有人说他非人臣之相,不宜呆在皇上身边。
还有的说,藩镇作乱,殷鉴不远,这个敏感部门,武将居之非国家之福。
其中御史中丞孔道辅就是鼓噪最厉害的一个。
大臣们说的并非一点道理都没有,仁宗不得已让王德用去地方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
王德用早有思想准备,因此非常愉快地去上任了,并且在那里也将工作干得非常出色。
忽然有一天,一个下属对王德用说,给您报告一个好消息,陷害您的孔道辅死了!不料,王德用却凄怆地说道:“孔中丞哪里是陷害我啊?他忠心侍奉国君本就该这样的,可惜啊,朝廷失去了一个忠臣。
” 相比历史上其他因坚持原则而获罪的官员,王德用是幸运的,他没有遭到朝廷的清算,并于皇祐三年以的身份退休了。
一方面由于王德用遇见了头脑还算清醒的宋仁宗,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会揣摩领导脾性,拥有一套自己的为官智慧。
王德用之所以敢拒绝太后甚至皇帝关于要官的命令,是因为他充分了解他们。
太后刘娥英明过人,她曾十分动情地要大臣们上报自己正在当公务员的子弟或亲威,官员们以为太后要格外照顾这些人,非常高兴,唯恐漏掉一人。
就这样,刘娥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一份非常全面的官员子弟材料,她让人制成一张人员表,贴在自己的寝宫,并一一记在心里。
以后,只要有人推荐、提拔官员,她就特别留意,被推荐人只要是表中之人,就一概不予考虑。
事后,官员们后悔不迭。
仁宗皇帝也是一样,他曾经十分欣赏一个官员,因此破格提拔了他,可是御史不干,仁宗只好将其免职。
这样的领导“被”下属坚持了原则,事后不仅不会要他的脑袋,反而还会欣赏他,重用他。
正如那看守城门的人,尽管将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主子拒之门外,但由于他是忠于职守,他是信得过、靠得住的,因此英明的主子是不会亏待他的。
这样的事情,光武帝做过,做过,甚至连时期的军阀张作霖都做过,而王德用正是这忠诚的守门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脑后有反骨:诸葛亮为什么要排挤和打击大将魏延?
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并要返回成都经营后方。
汉中军事、经济地位十分显要,自然要挑选重要将领在此镇守。
大家都认为,镇守汉中的职任必无疑,张飞也是这样看的。
出乎众人之所料,刘备却任命魏延担任汉中太守,并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以至任命一发,全军尽惊。
因此说,他虽然是义阳籍贯,却是不折不扣的涿郡籍帮派骨干。
刘备、、张飞等去世之后,魏延是当之无愧的涿郡籍头面人物。
刘备死后,西蜀进入时代,从魏延排挤打击的经历,可以看到诸葛亮帮派主义的官吏路线。
此时的魏延进入了人生的尴尬时期,一方面,职务爵位在大步升迁,诸葛亮封侯时候,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公元227年即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令魏延为副帅,还兼任相府司马,凉州刺史。
公元230年,魏延与曹魏名将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大战于阳溪并获得全胜。
军事胜利给魏延带来更多的荣誉,升职征西大将军,假节(即持有符节,代皇帝出巡),封南郑侯。
南郑侯属于县侯,高出诸葛亮武乡侯一个等级。
关羽是汉寿亭侯,张飞是西乡侯,虽负白帝城托孤之重,也仅是都乡侯,虽立有诸多功勋,爵位仅是没有采邑之地的关内侯。
截至诸葛亮病逝魏延出事止,在蜀军诸多将领中,授“征西大将军”军衔的,惟魏延一人;获得“假节”这一殊荣的,只有张飞、诸葛亮、李严、魏延四人;惟关羽远在荆州,相对独立,因之“假节钺”(即拥有代皇帝巡察,可先斩后奏的权力)。
魏延较之前四个,获得的荣誉为最高;同关羽相比,互有高低。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遭受打压排挤。
后刘备时期,政令军令皆决于诸葛亮一人,不过一印章皇帝。
魏延一再升迁,与其说是诸葛亮对魏延功劳、才能、德操的肯定和褒奖,莫如说是对他以安抚手段达到排挤疏远的目的。
诸葛亮五出祁山时,重用荆州籍,打压涿郡籍代表人物魏延比较明显。
第一次出兵“北伐”,众将领一致推荐由涿郡籍魏延、或者益州籍宿将吴壹做副帅(督前部),诸葛亮坚决不肯,而是提拨毫无军旅经验,资历甚浅,威望不够的担任副统帅。
这中间既有提拔亲近马谡掌控军队的内容,也有打压排挤魏延的意图。
打压排挤归打压排挤,魏延毕竟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干才,要取得“北伐”胜利,还得利用魏延深得士卒爱戴,而且勇猛过人的才具。
与此同时,诸葛亮又十分器重先为参军后迁长史的绥军将军。
杨仪是小人得志,攀上诸葛亮这棵大树后,根本把魏延不放在眼里,关系紧张到开会期间,魏延拔刀要杀杨仪的程度。
闹到水火不能相融、冰炭不能共器的地步,够激烈了,诸葛亮却对此却不置一词,仅只是恨恨连声。
充好人,经常调解劝说,分别利害,以至召开会议时,要坐在两人中间,以防变故出于突然,实际在保护杨仪。
在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杂牌的绥军将军杨仪,与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凉州刺史的魏延地位相去殊远,魏延没理由同一个下级将领过不去,杨仪没理由蔑视魏延,更没胆量同魏延怒目相向。
正常情况下,杨仪即令有不同意见,也只能委婉提出,或私下讲给诸葛亮,何止争论得魏延要拔刀杀人!作为三军主帅的诸葛亮,面临如此局面只是恨恨连声却不置一词,就值得仔细思考。
别说是最高级别军事会议,即令是芥菜般的小部门,两个副职不顾大局闹矛盾,常常使会议炸场子,主持会议的主官绝不能漠然置之,他必须私下谈话,评论是非,不容许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如不能解决,会断然采取组织措施,太丢自己的脸面了!杨仪的目无长官,诸葛亮恨恨连声而不予解决,只能理解成诸葛亮是杨仪的幕后主使,有意纵容杨仪牵制魏延。
没有诸葛亮背后支持,杨仪不敢肆无忌惮;魏延杀杨仪,也是杀给诸葛亮看的。
诸葛亮死后,魏、杨内讧迅速爆发,魏延是内讧中的失败者和牺牲品。
内讧在极不适当的时机爆发,诸葛亮临终安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仪没有指挥军队的经验和威望,军职不过是杂牌将军,且同无以匹敌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形同水火;更重要的是,按道德标准,应该说杨仪脑后生有反骨。
此公曾经是曹魏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叛傅群投降关羽;而且有致命缺点,就是性情暴躁,心胸狭窄,难以与人和衷共济。
曾因同主官闹矛盾,被刘备虚悬起来。
杨仪追随诸葛亮之后,与同为丞相参军、长史,自以为资格老,才能也超过蒋琬,对不被推当做接班人心怀愤懑,竟后悔统率大军从五丈原撤回时,没能举众投降曹魏,由此可见杨仪德行。
诸葛亮临死之前,在军中召开善后会议,让绥军将军杨仪统率主力撤退,由征西大将军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安排,大军依然按计划撤退,不理会魏延。
此时诸葛亮似乎有一些饥不择食,顾不得杨仪的才能、德性和威望,于匆忙中做出不计后果的决定。
其实不然,他的临终安排经过了深思熟虑。
因为籍别的不同,诸葛亮没有忘记自己以及荆州藉派系的前途命运,自知一死,除过刘禅, 魏延已经没有制约。
如果由魏延掌握至为重要的军权,近则会不顾客观现实继续“北伐”,远则会危及荆州籍前途命运,这同自己身后名誉地位密切联系。
所以病逝前召开军事会议,排除了首先应该参加的征西大将军、副统帅魏延,只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等作身后撤退安排。
让杨仪率领全军秘密撤退令魏延断后。
从而为魏延酿造了一樽鸩酒。
魏延是毒酒的自饮者。
听到诸葛亮病逝杨仪领军撤退的消息,气势汹汹地说道:“丞相虽死,我还在这儿,相府亲属和文官运送灵柩回去安葬,我理当率领诸路大军继续北伐。
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能让杨仪吆五喝六,给他断后!”同时扣押了传达军令的费祎,胁迫其联名发出截然相反的军令。
费祎见大事骤变,借口为魏延说服杨仪交出军权脱身逃回。
这是一场货真价实的军变,虽然不是针对蜀汉政权的谋反,也是针对代帅杨仪的夺权。
此时的魏延已十分狂躁。
长期遭受排挤打压的怨气怒气,没有因诸葛亮的死亡稍有渲泻,更因安排杨仪领军而恶气攻心,他的这一不寻常做法,犯下三个致命错误。
其一,对诸葛亮死后军心士气低落到谷底缺乏清醒估计。
本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就是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的举措。
西蜀长期遭受战争水火的蹂躏,苦战厌战反战的情绪由来已久。
诸葛亮一死,将士思归情绪潜然隐藏于举哀背后,在此非常背景下,欲再与强大的曹魏交战,已不可能。
其二,不懂得军变的特征。
军变贵在诡秘而速发,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做得让对方毫无觉察。
魏延既同费祎联名签署了军变的命令,就不能放费祎归去,更何况费祎是荆州籍核心人物。
应设法赚来杨仪、姜维等,能多赚一个是一个,许进不许出。
魏延通过公开诚的手段实现军事阴谋,已构成一对目的与手段极不相容的矛盾。
费祎一走,军事阴谋完全暴露于手握重兵的政敌,魏延失去制人的主动而了。
在杨仪率兵回撤后,军变事实上已经流产。
其三,缺乏应变的策略。
在军变尚未发动就已失败的情况下,魏延不思改弦更张,居然率领断后部队径先南归,并烧毁主力部队回归的褒斜栈道。
不夸张地说,魏延已有些歇斯底里,把同杨仪之间争夺军事指挥权,恶化成两支西蜀大军的对立;把诸葛亮退军和自己进军的分歧,公开于全军上下;更把自己摆在全体将士的对立面,士兵们归心似箭,同魏延继续“北伐”的意图尖锐对立。
三对矛盾中,魏延都处在孤立地位。
所以,在南谷口与杨仪军队相遇发生局部战斗时,魏延率领的部队,知道错误在魏延,所以不肯为他卖命,刚一接触就一哄而散,只留下魏延父子几个。
在杨仪、魏延矛盾激化时,惟一能缓解协调的是西蜀朝廷。
此前,两人都有表章飞奏,相互指责对方“叛逆”。
毫无权力的刘禅,只能听从朝臣的议论。
在情况完全不明的时候,群臣本无从盲目表态,稳妥的办法,是命令双方脱离接触,规定出各自的回军路线,先将军队带回汉中再调查处理。
然而,良性的处理意见并没有产生。
按照陈寿的认识,是因为魏延勇猛过人,骄傲自大,造成同僚敬而远之这一表面和谐,实则过分紧张的关系。
紧张关系在关键时候起了作用,西蜀高级官吏董允、蒋琬等,像押宝一样“保仪疑延”。
依陈寿眼光,这是西蜀朝堂情绪化处事方式促成的错误判断。
蒋琬、董允等长期从政,久历宦海,大事当头,不会愚蠢冲动到这样没有理智的地步,魏延毕竟是西蜀举足轻重的人物,况且又领兵在外。
如果相信魏延反叛,就应该好言抚慰,将其赚回再处理不迟,没必要,失去扑捉叛臣的机会。
只能是一种可能,就是诸葛亮推荐安置在刘禅身边的这些人物的心胸,比诸葛亮还要狭隘。
在关键时刻,狭隘的集团利益障住了他们的视野,蒋琬等人的表态,不过是党同伐异,是出于狭隘的派系利益“保仪疑延”,乘此机将难以驾驭的魏延除掉,从而扫除荆州籍继续掌权的最大障碍。
诸葛亮为魏延酿造了一樽鸩酒,魏延又不自觉地端起来一饮而尽,最后的结局已无法改变。
魏延被追杀于虎头桥(今汉中市北街十字,有虎头桥遗址),之后,杨仪又将他“夷灭三族”。
魏延杀杨仪是真,叛西蜀是假!魏延要反叛西蜀,没必要向刘禅表奏杨仪“叛逆”,没必要拦截主力归路,而是顺理成章的率军北投曹魏。
随机文章没周瑜、陆逊的战功怎当都督?鲁肃靠「榻上策」助孙权称帝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揭秘尼古拉特斯拉的黑科技,人造地震武器可以劈开地球历史上最廉价的防空武器之防空气球,铁索连接组建天空防御网络海王波塞冬的武器,波塞冬和哈迪斯谁厉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 为什么未能“养廉”
据《·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网络配图 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
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
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
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北宋实行官员高俸制,目的在于养廉。
这在北宋及其有作为大臣们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
正如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
”因此,北宋从至徽宗,都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俸。
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俸养廉问题。
如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
”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吏禄”。
官与吏习惯上通称官吏,但在,官与吏职能尊卑有严格区别。
官由朝廷除授,籍在仕版,考核升迁管理之权在朝廷,且按朝廷规定的禄格领取俸禄;吏则或出于召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办事、管理人员,无俸禄,靠克扣、受贿和侵渔百姓为生。
《宋史》对恶吏、赃吏,尤其是狱吏、仓吏、府吏等贪赃掊克乃至致死人命等恶行多有揭露。
如熙宁三年八月,神宗发现仓吏侵克欺盗军粮严重,因而下令创立“仓法”,或称“重禄法”,本着“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的指导思想,首先给仓吏以厚禄,岁额一万八千九百贯。
但同时又立法对赃贿者施以重罚:给禄之后,如再侵克受贿,“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
……徒罪皆配五百里外牢城,流罪皆配千里外,满十千即受赃为首者配沙门岛。
” 此后,“仓法”逐步推及内外吏,至熙宁六年正月,吏禄总额已达十七万一千五百余贯。
王安石曾向神宗表白:“吏胥禄廪薄,势不得不求于民,非重法莫禁,以薄廪申重法,则法有时而屈。
今取于民鲜,而吏知自重,此臣等推行之本意也。
”“本意”如此善良,而实施的效果自然是使官吏们的腰包不断鼓起来,但就“廉隅”而言,却不似决策者主观想象的那样乐观。
“仓法”刚刚实施时,吏畏重法,且有厚禄,贪赃恶迹稍有收敛。
《续长编》在记载上述“仓法”的那段文字之后,有一条小注说:“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不得纵。
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
”可惜这种情况太少了,而且转瞬即逝。
网络配图 正如《宋史纪事本末·》所说,“然良吏实寡,赇取如故。
”更严重的是吏对“厚禄”并不满足,连王安石也承认:“今吏之禄可谓厚矣,然未及昔日取民所得之半也。
”又据《宋史·孙永传》载:“(神宗)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史亦如之。
神宗又问(永):‘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史,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
’”另一方面,吏给厚禄之后,导致吏人数猛增。
《宋史·传》载:元丰后,吏额比旧时增加数倍,哲宗命苏辙“量事裁减”。
吏人白中孚解释了吏额猛增的原因:“昔无重法、重禄,吏通赇赂,则不欲人多以分所得。
今行重法,给重禄,赇赂比旧为少,则不忌人多而幸于事少。
” 这就是“事不加旧而用吏至数倍”的奥秘所在。
岂止是吏,高俸政策也同样促使官员人数及财政开支激增。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宋冗官冗费》云:“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仅以“三班员”(供奉官、左右班殿直)而言,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初仅三百人,真宗天禧间已达四千二百余人,而神宗时则多至一万一千余人。
由于官吏队伍不断膨胀,国家财政负担也就日益加重。
元佑三年(1088年),户部尚书等向哲宗奏报:“今者文武百官、宗室之蕃,一倍皇佑,四倍景德……而两税、征商、榷酒、山泽之利,比旧无以大过也”,结果就是“大抵一岁天下所收钱谷、金银、币帛等物,未足以支一岁之出”。
至徽宗大观三年,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国库耗竭,以至官俸有之虞。
正如御史中丞张克公抗言:“今官较之元丰已多十倍,国用安得不乏!” 在国家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官吏俸禄,提高其物质生活,是必要的,是好事,但如果把它作为防贪养廉的手段,认为“禄厚则人知自重”,“高俸以养廉”,这便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
事实证明,北宋的高俸制并没有“养”出官吏们的廉。
其实,官吏的廉与贪,主要是由其不同的精神品质、人格追求决定的,而不是由俸禄的多寡“养”成的。
在同等俸禄的情况下,往往是廉者自廉,贪者自贪。
廉者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贪者则是利用职权,见利忘义,弃廉耻而苟得,,志在必贪。
最显着的事例是在“公用钱”和“职田”上。
网络配图 此制目的本在养廉,对此,廉者尽归公有,贪者则“私以自奉,去则尽入其余”其泾渭竟是如此分明!质言之,以高俸养廉只能是一种善良的、主观的愿望,而把现实中人性的复杂性看得太简单了,乃至误认为廉与贪是俸禄的多寡“养”成的。
禄厚,终有止境,而贪官赃吏的欲壑则是无底黑洞,决不是任何厚禄所能填满的;且贪官赃吏既无人格,何来“自重”!对于本来就没有的品质,岂是厚禄所能“养”出来的? 以《宋史》而论,如果以熙宁为界,把北宋划分为前后期的话,便会清楚地看到,后期贪官赃吏大大多于前期,在俸禄成倍往上翻的同时,贪官赃累巨万者亦随之增多,至北宋晚期竟出现了以等“六贼”为代表的贪官集团,使北宋贪贿肆虐之风达到巅峰,北宋的政治腐败也同时达到了极点,终于导致北宋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