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发动四十万大军攻打西夏,结果如何?
【千问解读】
986年,派兵二十余万北伐契丹,打算收复,结果却以失败告终。自此之后,开始战略收缩,奉行“守内虚外”的防御政策,此后的八十多年没有主动发起过战争,直到一位年轻有为的即位,这一局面才被打破。
不过,四十万宋军却没能灭掉蕞尔小国,反而损兵折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067年,一位19岁的年轻人成为北宋的皇帝,他就是。
当时的北宋王朝积弊丛生,被“三冗”问题搞得积贫积弱。
宋神宗是一位有理想的皇帝,他想让北宋王朝占领西夏、燕云等地,来实现真正的统一。
于是,宋神宗任用变法,通过十几年的时间,北宋的国力得到了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宋神宗打算先对西夏动手。
1081年,西夏内部发生了动乱,梁太后囚禁了国主李秉常,西夏大将禹藏花麻向北宋边将写信求援,“夏国母子不协,杀其重臣,上下汹汹,若发兵来讨,请举族以应”。
与此同时,北宋的边将也得到了西夏内乱的消息,纷纷向宋神宗上书。
宋神宗也非常兴奋,他决定发动一场北宋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战! 同年六月,宋神宗集结了陕西、河东等五路的军队,同时还将开封境内数万调入陕西境内。
宋神宗的计划是兵分五路,从三个方向分进合击,一举灭掉西夏,具体部署如下,“宣州宣庆使李宪为经制使出熙河,行营经略使高遵裕出环庆,副总管刘昌祚出泾原,签书经略使事内侍王中正出河东,(种)谔出鄜延”,北宋出动的禁军、厢军的总数在40万以上。
咱们先说东线的两路军队,他们分别由宦官王中正、名将种谔率领,其中王中正所部有12万人,种谔指挥的军队有9.3万人,不过种谔要接受王中正的节制。
战斗开始后,种谔的表现十分出色,先后攻占银州、石州、夏州等地。
然而,宦官王中正根本没有军事才能,只准备半个月的军粮,只知道尾随种谔,一路上没有战功。
种谔虽然屡破敌军,但由于他这一路距离西夏中心地带太远,加上西夏坚壁清野,军粮也出现了问题,加上进入十月后,天气渐冷,所以只能驻军等待军粮,最终军队崩溃了,“会大雪,以无食先溃,入塞者才三万人”。
王中正所部很快也吃光了军粮,补给出现了困难,军队也崩溃了,饿死者多达两万多人。
再说南线的两路军队,分别由高遵裕、刘昌祚率领,其中高遵裕所部拥有八万七千军队以及九万五千民夫,刘昌祚领兵五万,但要受到高遵裕的节制。
刘昌祚是一员猛将,亲自手持盾牌攻城,还击败西夏国相梁乙埋率领十万大军。
就在刘昌祚即将攻破灵州时,高遵裕非常嫉妒,居然派人下令停止进攻,由自己主持攻城事宜。
然后,高遵裕围攻灵州十八日,非但没有破城,反而被西夏切到后勤补给,遭到对方援军的的围攻。
后来,西夏掘开黄河七级渠水淹宋军,北线宋军也彻底崩溃了,“军士冻溺死,余人走免”。
刘昌祚拼死作战,负责断后,才避免了。
再说西线的李宪,他这支军队有十几万人,取得了不少胜利,可是由于其他两线溃败,他也只得撤兵。
史书上称此次战役为“五路伐夏”、“第二次灵州之战”。
宋神宗本想一举灭掉西夏,反而损兵折将,损失非常惨重。
那么这场战争,北宋占尽优势,为何却以惨败告终呢?从北宋方面来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北宋长期奉行“受内虚外”的策略,宋军上下缺乏大规模进攻作战的经验。
自宋太宗雍熙北伐结束,在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北宋几乎没有主动出击过。
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习惯于坚守作战,对于攻城根本没有经验,在灵州之战时,居然“军中皆无攻具“。
从携带军粮这个问题上,也可以看出北宋将领缺乏这种进攻作战的经验,不重视后勤问题,连种谔这种名将都是这样。
从西夏方面来说,西夏虽然军队人数少,但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发挥的优势,袭扰宋军的粮道,从而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 为什么未能“养廉”
据《·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网络配图 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
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
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
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北宋实行官员高俸制,目的在于养廉。
这在北宋及其有作为大臣们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
正如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
”因此,北宋从至徽宗,都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俸。
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俸养廉问题。
如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
”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吏禄”。
官与吏习惯上通称官吏,但在,官与吏职能尊卑有严格区别。
官由朝廷除授,籍在仕版,考核升迁管理之权在朝廷,且按朝廷规定的禄格领取俸禄;吏则或出于召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办事、管理人员,无俸禄,靠克扣、受贿和侵渔百姓为生。
《宋史》对恶吏、赃吏,尤其是狱吏、仓吏、府吏等贪赃掊克乃至致死人命等恶行多有揭露。
如熙宁三年八月,神宗发现仓吏侵克欺盗军粮严重,因而下令创立“仓法”,或称“重禄法”,本着“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的指导思想,首先给仓吏以厚禄,岁额一万八千九百贯。
但同时又立法对赃贿者施以重罚:给禄之后,如再侵克受贿,“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
……徒罪皆配五百里外牢城,流罪皆配千里外,满十千即受赃为首者配沙门岛。
” 此后,“仓法”逐步推及内外吏,至熙宁六年正月,吏禄总额已达十七万一千五百余贯。
王安石曾向神宗表白:“吏胥禄廪薄,势不得不求于民,非重法莫禁,以薄廪申重法,则法有时而屈。
今取于民鲜,而吏知自重,此臣等推行之本意也。
”“本意”如此善良,而实施的效果自然是使官吏们的腰包不断鼓起来,但就“廉隅”而言,却不似决策者主观想象的那样乐观。
“仓法”刚刚实施时,吏畏重法,且有厚禄,贪赃恶迹稍有收敛。
《续长编》在记载上述“仓法”的那段文字之后,有一条小注说:“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不得纵。
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
”可惜这种情况太少了,而且转瞬即逝。
网络配图 正如《宋史纪事本末·》所说,“然良吏实寡,赇取如故。
”更严重的是吏对“厚禄”并不满足,连王安石也承认:“今吏之禄可谓厚矣,然未及昔日取民所得之半也。
”又据《宋史·孙永传》载:“(神宗)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史亦如之。
神宗又问(永):‘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史,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
’”另一方面,吏给厚禄之后,导致吏人数猛增。
《宋史·传》载:元丰后,吏额比旧时增加数倍,哲宗命苏辙“量事裁减”。
吏人白中孚解释了吏额猛增的原因:“昔无重法、重禄,吏通赇赂,则不欲人多以分所得。
今行重法,给重禄,赇赂比旧为少,则不忌人多而幸于事少。
” 这就是“事不加旧而用吏至数倍”的奥秘所在。
岂止是吏,高俸政策也同样促使官员人数及财政开支激增。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宋冗官冗费》云:“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仅以“三班员”(供奉官、左右班殿直)而言,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初仅三百人,真宗天禧间已达四千二百余人,而神宗时则多至一万一千余人。
由于官吏队伍不断膨胀,国家财政负担也就日益加重。
元佑三年(1088年),户部尚书等向哲宗奏报:“今者文武百官、宗室之蕃,一倍皇佑,四倍景德……而两税、征商、榷酒、山泽之利,比旧无以大过也”,结果就是“大抵一岁天下所收钱谷、金银、币帛等物,未足以支一岁之出”。
至徽宗大观三年,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国库耗竭,以至官俸有之虞。
正如御史中丞张克公抗言:“今官较之元丰已多十倍,国用安得不乏!” 在国家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官吏俸禄,提高其物质生活,是必要的,是好事,但如果把它作为防贪养廉的手段,认为“禄厚则人知自重”,“高俸以养廉”,这便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
事实证明,北宋的高俸制并没有“养”出官吏们的廉。
其实,官吏的廉与贪,主要是由其不同的精神品质、人格追求决定的,而不是由俸禄的多寡“养”成的。
在同等俸禄的情况下,往往是廉者自廉,贪者自贪。
廉者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贪者则是利用职权,见利忘义,弃廉耻而苟得,,志在必贪。
最显着的事例是在“公用钱”和“职田”上。
网络配图 此制目的本在养廉,对此,廉者尽归公有,贪者则“私以自奉,去则尽入其余”其泾渭竟是如此分明!质言之,以高俸养廉只能是一种善良的、主观的愿望,而把现实中人性的复杂性看得太简单了,乃至误认为廉与贪是俸禄的多寡“养”成的。
禄厚,终有止境,而贪官赃吏的欲壑则是无底黑洞,决不是任何厚禄所能填满的;且贪官赃吏既无人格,何来“自重”!对于本来就没有的品质,岂是厚禄所能“养”出来的? 以《宋史》而论,如果以熙宁为界,把北宋划分为前后期的话,便会清楚地看到,后期贪官赃吏大大多于前期,在俸禄成倍往上翻的同时,贪官赃累巨万者亦随之增多,至北宋晚期竟出现了以等“六贼”为代表的贪官集团,使北宋贪贿肆虐之风达到巅峰,北宋的政治腐败也同时达到了极点,终于导致北宋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春秋五霸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西周末年,与缯国、和的联军遭遇而在战争中被杀,历史从此进入时期。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有明显区别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谦谦君子式的贵族战争,其实就是约架。
可以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要攻打,齐侯给鲁侯打电话:“喂,是鲁侯吗?我是齐侯。
” 鲁侯说:“齐侯你好,我是鲁侯,给我打电话有什么事吗?” 齐侯说:“是这样的,我看你不顺眼,后天有空吗?我们打一架。
” 鲁侯说:“后天吗?可以,在什么地方?” 齐侯说了一个地点,两人又详细说了些打仗的事情,然后互相道别。
到了约定的时间,双方就在约定的地点摆开车阵,然后开打。
这就是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的战争,说白了就是贵族间的政治游戏,点到为止。
在师出有名的情况下,双方约定时间、地点、战车数量等,然后开战。
战争中要遵循一定的战争礼义,比如不鼓不成列,大家被约束在一个框架内打仗,通常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参战人数也少、战争规模小、造成的影响也小。
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基本都在一天之内结束,个别战争可能会持续两天,但并不多,而且,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一个非常的特点就是:威信和面子比实际所得要重要的多。
与讲究战争礼义的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主要是有职业军人参与领导的兼并战争,意在争夺资源和土地以及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所以无论是持续的时间、战争的规模、参战的人数以及造成的影响远大于春秋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相当残酷的,比如著名的,坑杀四十余万降卒,在列国间引起了轰动,这样的事情是万万不可能发生在春秋时期的。
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相比,春秋时期的战争简直就是小打小闹,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游戏。
但即便如此,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也是相当精彩的, 自开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名为代周天子讨不臣,实为威服诸侯为自己谋私利,就有了所谓的。
春秋史就是一部诸侯争霸史,周天子式微,谁都想做大哥,领着一群小弟征讨不听话的诸侯国,威服对方,让对方臣服,承认自己的大哥身份。
所以我们看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点到为止的,威信和面子很重要。
再结合战国时期的残酷兼并战争,很多人就以为春秋时期的战争既不会掠夺财物也不会侵占土地。
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觉,这里可以参考两组数据来说明,其一,周武王灭商立周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周武王、旦和三人就“立七十一国”,再加上后来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到春秋初期,诸侯国的数量大约在150个左右,而到了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顶多也就二十余个,也就是说有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消失了,怎么消失的?自然是被别的诸侯国灭掉的。
其二,许倬云在《变迁中的古代中国》中记载了这样一组数据,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有时候一年之内就有好几场战争。
要知道战争是相当烧钱的,仅仅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让对方臣服,叫自己一声“大哥”就不停地开战,那需要花费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要求不抢财物、不占土地,春秋的那些大国早就把自己给耗尽了。
无利不起早,面子和威服之外,财物、土地和其它的利益也是战争所求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很大的一部分,只不过没有战国时期的兼并那么而已。
,即便是春秋时期,其实已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东迁之后,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式微,诸侯国为了自保开始发展自己,扩大地盘,诸侯之间的战争自然也就开始了。
不过春秋时期毕竟周天子还有一定的威信,因此大型的攻灭战很少发生,也就是说诸侯大国和诸侯中国很少会被攻灭,这样很容易引来其他诸侯国的联合攻伐,得不偿失,但小的诸侯国被攻灭则是很正常的事情。
春秋初期的第一强国原本在西周末期只是一个畿内小国,为了发展,三代郑伯将郑国东迁,不断占有别的诸侯国的土地才终于让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的一个强国,后来沦为二流小国,只能说郑国很背,处于,成为的牺牲品。
还有春秋春秋初期的晋献公,晋献公可是号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兼并了十七个小国,才让成为春秋一大国,为后来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当时的史籍中很少记载财物的抢夺,但想来也不可能不发生,土地都抢了、占了,财物难道会放弃?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也并不是没有财物的抢夺和土地的占有,而且这还是极为平常的事情,即便是尊王攘夷的春秋五霸,也并不是没有攻灭小的诸侯国,占有财物和土地,只要理由得当,小国不过就是盘中肉,该吃还是要吃的。
就拿齐桓公来说,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也还是攻灭了谭国、遂国、的小国,既然灭了他们,那他们的土地自然就并入齐国的领土中了,这难道不是掠夺土地,这其中没有掠夺财物。
当然既然是霸主,自然有点霸主的样子,就是要罩着自己的小弟,带领小弟们向周天子纳贡,攻打戎狄等,自然抢夺土地的行为就可能会隐晦很多,至少很少攻灭小国,顶多就是战争结束之后,应下对方的求和,战败的诸侯国很可能会献上土地,这其实也是一种抢夺土地和财物的行为。
即便不为了财物和土地,也有其他的具体利益想要谋求,比如签订某些利己的盟约。
齐桓公因为蔡姬改嫁的事情曾领八国联军攻打,蔡国败了之后,齐桓公继续领军南下,不日达到了的边境。
楚国派来使者说以不相及,则将西周时期不返和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的事情拿出来作为出师的理由,双方僵持不下,最终签订了“召陵之盟”,这里面就不涉及土地和财物,而是其他方面的利益分割。
综上,春秋五霸发动战争所图的是什么呢?其实多方面的,比如争夺和巩固霸主地位,周天要在他面前矮上三分,底下更是有不少小弟,时不时进贡,更能得到土地和财物,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利益。
总之,好处是很大的,要不,晋楚之间就不会有百年的争霸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