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邓艾兵临成都后,蜀国大将都在哪里?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263年十月,在中,,突袭到蜀地。

对此,后主派抗击邓艾。

虽然是之子,可是,诸葛瞻实在不能称之为一位。

在绵竹之战中,邓艾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而成都兵少。

当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时,皆不知所措。

公元263年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遣使令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邓艾兵临成都后,后主刘禅之所以选择放弃抵抗,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都城成都缺乏名将。

正所谓,没有名将的代价,就是在绵竹之战中没能挡住邓艾,促使其可以成功兵临成都,而成都城中没有名将坐镇,更让谯周等人占据了上风,从而影响到了后主刘禅的决定。

不过,实际上,邓艾偷渡阴平后,蜀汉还有五大名将,可惜这五大名将都不在成都! 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

时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在蜀汉末期,姜维被后主刘禅晋升为大将军,也即可以称之为蜀汉武将的第一人。

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姜维被邓艾所牵制,退驻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蜀将傅佥格斗至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

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姜维只好放弃阴平,退保剑阁,以此抵挡钟会大军的进攻。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需要抵挡钟会大军,姜维无法回援成都,更无法去阻拦邓艾,这显然给了邓艾一个消灭蜀汉的良好机会。

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

三国时蜀汉将领。

公元263年九月,姜维为邓艾所逼,从沓中退驻阴平,与廖化合军,欲前往救援阳安关口。

中途得知阳安关口被攻克,钟会军长驱直入,于是放弃阴平,退守剑阁,抵御钟会的进攻。

对于廖化这位老将,曾经是的手下,也即在蜀汉的文臣武将中,廖化拥有深厚的资历。

在诸葛亮、中原期间,廖化都是受到倚重的武将。

景元五年(264年)春,蜀国灭亡之后,廖化与宗预一起向内迁移前往洛阳,在中途病逝。

张翼 时人语曰: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后有张、廖(廖化)。

(《华阳国志》引)。

对于张翼来说,同样是蜀汉后期的名将。

张翼(?-264年),字伯恭,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历任梓潼、广汉、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后随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官至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

在魏灭蜀之战中,张翼与廖化、张翼、董厥军会合,一同退守剑阁,抵御钟会的进攻。

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被邓艾击败后,张翼等人于是随姜维向东进入巴西郡,绕道退至广汉郡郪县一带,以察明虚实,不久后得到后主刘禅投降的敕令,于是与姜维等到涪县向钟会投降。

罗宪(218年—270年),字令则,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进攻蜀国时,罗宪镇守永安城,这也是蜀汉的东大门,自后,永安成为蜀汉的一座重镇。

到成都失败时,因为后主刘禅归降曹魏,永安城中骚动,长江边的长史都弃城逃走,罗宪将一个作乱者斩首,永安城的百姓才安定。

对于罗宪这位名将,因为需要镇守永安,加上没有后主刘禅的命令,所以在邓艾兵临成都时,他根本没有办法回去支援。

从罗宪后面的表现来看,他显然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武将。

公元267年(泰始三年),冬天,罗宪入朝,被进位冠军将军、假节。

公元270年(泰始六年),罗宪卒于任上,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烈侯。

霍弋 最后,霍弋(生卒年不详),字绍先,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霍峻之子,三国时期蜀汉至西晋初时将领。

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后,永昌郡发生叛乱,后主刘禅以霍弋领永昌太守,率军讨伐,斩其豪帅,郡界之后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统领南中诸郡。

自此之后,霍弋长期镇守蜀汉的南中地区,为稳定蜀汉后方做出了重要贡献。

景耀六年(263年),霍弋进号安南将军。

同年,曹西将军邓艾偷袭阴平,霍弋想率军救援成都,但后主刘禅以成都已有准备,不准,不久之后,刘禅投降,霍弋在得知善待刘禅后,才率领南中六郡投降。

西晋建立后,霍弋这位名将仍为南中都督,平定交阯等郡,功封列侯。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魏灭蜀之战中,霍弋是一个可以改变历史的变量,因为他手中执掌了南中六郡的数万大军,完全可以回师成都,从而抵挡邓艾,可惜后主刘禅并没有让他回来,这成为蜀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在邓艾偷渡阴平后,蜀汉还有姜维、廖化、张翼、罗宪、霍弋这五大名将,如果有一个人在成都的话,蜀国都很难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的江东国色大小乔,一生是幸福的吗?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春秋五霸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对春秋时期的战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西周末年,与缯国、和的联军遭遇而在战争中被杀,历史从此进入时期。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是有明显区别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谦谦君子式的贵族战争,其实就是约架。

可以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要攻打,齐侯给鲁侯打电话:“喂,是鲁侯吗?我是齐侯。

” 鲁侯说:“齐侯你好,我是鲁侯,给我打电话有什么事吗?” 齐侯说:“是这样的,我看你不顺眼,后天有空吗?我们打一架。

” 鲁侯说:“后天吗?可以,在什么地方?” 齐侯说了一个地点,两人又详细说了些打仗的事情,然后互相道别。

到了约定的时间,双方就在约定的地点摆开车阵,然后开打。

这就是春秋时期以车战为主的战争,说白了就是贵族间的政治游戏,点到为止。

在师出有名的情况下,双方约定时间、地点、战车数量等,然后开战。

战争中要遵循一定的战争礼义,比如不鼓不成列,大家被约束在一个框架内打仗,通常战争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参战人数也少、战争规模小、造成的影响也小。

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基本都在一天之内结束,个别战争可能会持续两天,但并不多,而且,春秋时期的战争有一个非常的特点就是:威信和面子比实际所得要重要的多。

与讲究战争礼义的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主要是有职业军人参与领导的兼并战争,意在争夺资源和土地以及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所以无论是持续的时间、战争的规模、参战的人数以及造成的影响远大于春秋时期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相当残酷的,比如著名的,坑杀四十余万降卒,在列国间引起了轰动,这样的事情是万万不可能发生在春秋时期的。

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相比,春秋时期的战争简直就是小打小闹,只不过是一种政治游戏。

但即便如此,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也是相当精彩的, 自开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名为代周天子讨不臣,实为威服诸侯为自己谋私利,就有了所谓的。

春秋史就是一部诸侯争霸史,周天子式微,谁都想做大哥,领着一群小弟征讨不听话的诸侯国,威服对方,让对方臣服,承认自己的大哥身份。

所以我们看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点到为止的,威信和面子很重要。

再结合战国时期的残酷兼并战争,很多人就以为春秋时期的战争既不会掠夺财物也不会侵占土地。

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觉,这里可以参考两组数据来说明,其一,周武王灭商立周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周武王、旦和三人就“立七十一国”,再加上后来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到春秋初期,诸侯国的数量大约在150个左右,而到了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顶多也就二十余个,也就是说有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诸侯国消失了,怎么消失的?自然是被别的诸侯国灭掉的。

其二,许倬云在《变迁中的古代中国》中记载了这样一组数据,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有时候一年之内就有好几场战争。

要知道战争是相当烧钱的,仅仅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让对方臣服,叫自己一声“大哥”就不停地开战,那需要花费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要求不抢财物、不占土地,春秋的那些大国早就把自己给耗尽了。

无利不起早,面子和威服之外,财物、土地和其它的利益也是战争所求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很大的一部分,只不过没有战国时期的兼并那么而已。

,即便是春秋时期,其实已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东迁之后,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式微,诸侯国为了自保开始发展自己,扩大地盘,诸侯之间的战争自然也就开始了。

不过春秋时期毕竟周天子还有一定的威信,因此大型的攻灭战很少发生,也就是说诸侯大国和诸侯中国很少会被攻灭,这样很容易引来其他诸侯国的联合攻伐,得不偿失,但小的诸侯国被攻灭则是很正常的事情。

春秋初期的第一强国原本在西周末期只是一个畿内小国,为了发展,三代郑伯将郑国东迁,不断占有别的诸侯国的土地才终于让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的一个强国,后来沦为二流小国,只能说郑国很背,处于,成为的牺牲品。

还有春秋春秋初期的晋献公,晋献公可是号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兼并了十七个小国,才让成为春秋一大国,为后来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当时的史籍中很少记载财物的抢夺,但想来也不可能不发生,土地都抢了、占了,财物难道会放弃?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也并不是没有财物的抢夺和土地的占有,而且这还是极为平常的事情,即便是尊王攘夷的春秋五霸,也并不是没有攻灭小的诸侯国,占有财物和土地,只要理由得当,小国不过就是盘中肉,该吃还是要吃的。

就拿齐桓公来说,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但也还是攻灭了谭国、遂国、的小国,既然灭了他们,那他们的土地自然就并入齐国的领土中了,这难道不是掠夺土地,这其中没有掠夺财物。

当然既然是霸主,自然有点霸主的样子,就是要罩着自己的小弟,带领小弟们向周天子纳贡,攻打戎狄等,自然抢夺土地的行为就可能会隐晦很多,至少很少攻灭小国,顶多就是战争结束之后,应下对方的求和,战败的诸侯国很可能会献上土地,这其实也是一种抢夺土地和财物的行为。

即便不为了财物和土地,也有其他的具体利益想要谋求,比如签订某些利己的盟约。

齐桓公因为蔡姬改嫁的事情曾领八国联军攻打,蔡国败了之后,齐桓公继续领军南下,不日达到了的边境。

楚国派来使者说以不相及,则将西周时期不返和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的事情拿出来作为出师的理由,双方僵持不下,最终签订了“召陵之盟”,这里面就不涉及土地和财物,而是其他方面的利益分割。

综上,春秋五霸发动战争所图的是什么呢?其实多方面的,比如争夺和巩固霸主地位,周天要在他面前矮上三分,底下更是有不少小弟,时不时进贡,更能得到土地和财物,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利益。

总之,好处是很大的,要不,晋楚之间就不会有百年的争霸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三国时期邓艾兵临成都后,蜀国大将都在哪里?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