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提出的三点人生智慧,唯有简单一些才能收获快乐
【千问解读】
庄子是继老子后,又一位重要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创立了庄学,其实庄子的某些价值观和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会比较相近,庄子认为人只有变的简单了,才会收获更多快乐,凡是量力而行即可。
人们本来就有很多烦恼是自找的,如果能让自己的心态更放松、更乐观,人的幸福度慢慢也会升高。
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庄子所提出的人生三大智慧,相信对你平时的生活也会起到一定帮助。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你看这些鱼在河水中游得多自在,这就是做鱼的快乐啊。
惠子反驳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反问:“那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惠子是个一丝不苟的人,虽是个很可爱的朋友,却也太爱钻牛角尖了。
庄子是一位圣哲,对于外界总是带有欣赏的态度,目之所及,皆为美好。
做人千万不要太较真,活得简单一点,人生才能更快乐。
做人不要拧巴
我们身边活得最累的那个人,一定是性格最拧巴的那个人。
那么,什么才是性格拧巴呢?
所谓的拧巴,简言之就是别扭,一言一行都让自己和他人不舒服。
一个性格拧巴的人,不光喜欢和自己过不去,还喜欢和别人过不去。
这样的人心里就像是有个死疙瘩,解不开也躲不掉,遇到事情,想法喜欢往最极端的思路上靠。
拧巴的性格,本身就伴随着自我矛盾和自责。
带着拧巴的性格去生活,人生之路自然会障碍重重。
自己不会开心,身边的人也不会舒服。
性格拧巴的人,大多都是固执不知变通,看问题也容易局限于眼前的小事小非。
简单来讲就是境界太小,思考问题缺乏智慧和理性,囿于短见;
一个人认知的宽度如果不够,让他们就会误认为世界的全貌就是自己常识当中的样子。
在这点上庄子做的很好,因为他凡事看的通透,人生追求逍遥的境界。
想要像庄子一样活得不拧巴,我们要学他面对现实的超然态度,和独处的能力。
在《知北游》中,庄子借颜回孔子的对话,说出了自己的生活观念:
“ 圣人处物不伤物。
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真正的圣人,可以平和地与万物相处却不伤害万物。
一个人对万物怀有宽容和慈悲,从没有伤害他人的心思,那么这个世界也会与他和平共处。
在智者眼中,山林和平原都能使他的内心欣然快乐,然而,快乐还没有过去,悲伤就会随之而来。
当悲哀或是快乐要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不能够拒绝;快乐和悲伤想要离我而去,我也不能阻止。
简单来说,就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从容淡定的生活。
庄子之所以能不受外界和自身的影响,还在于他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才是人生的根本。
庄子曾说过:“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
“独有”可以理解成“独立有我”,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自我愉悦,自我满足。
自己的人格世界比较强大,活着才能不被他人和外界影响,从而告别拧巴的性格,生活的更加从容淡定。
做事不要焦虑
在《庄子 渔文》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有个胆子很小的人,走在路上,无意间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足迹,就觉得自己遇到了妖怪,心中恐惧万分。
他想要逃离这些“妖怪”,就奔跑了起来。
谁知道,他跑得越快,脚下的足迹就越多,影子也追的越紧。
这个人更害怕了,更加拼命地跑了起来,最终精疲力尽而死。
这就是“畏影恶迹”的故事。
面对事情太过焦虑,只会让自己身心疲惫。
而庄子的心胸是无比旷达的,他认为人生虽然有很多的无奈和不平等,但是我们还可以追求心灵的逍遥,不被他人累,不为外物所苦。
庄子一生过得都比较清贫,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快乐的生活。
他拒绝了楚王拜相的邀请,并以“吾将曳尾于途中”来作答,可见他对精神快乐的重视。
在《齐物论》中,庄子也曾说过:“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那些有大智慧的人,心态总是豁达大度;而小有才气的人,喜欢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那些合乎大道的言论,总是美好而盛大的,让人听了之后从心里愿意信服。
而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总是显得琐碎麻烦,一地鸡毛。
遇事不焦虑烦躁,也不要总是发牢骚,这就是庄子管理情绪的秘诀。
生活不要勉强
庄子崇尚“道法自然”,他提倡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不支持在条条框框下勉强将就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人就是天地间自然生物的一种,理应顺应自然规律生活,而不是勉强别扭的过一辈子。
庄子所强调的自然,其实就是现代人追求的极简生活。
正如庄子在《让王》中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
此外,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那些我们求而不得的东西其实是命中注定,不该勉强去求。
正因为求不得放不下的东西令人难过,所以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安之若素地做好自己,也是一种修行。
在庄子的观念中,理想的生活就是学会做减法。
我们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其实是有上限的,而过多的物欲,则会减少人生的乐趣。
所以我们要学会减除多余的欲望,成为自己心灵世界的主人。
适度的物质条件令人满足快乐,而多余的欲望和追求,则会让人迷失自我,身心疲惫。
明明已经有了可以让自己立足的经济条件,还要逼迫自己舍弃健康去追求更多的金钱,本身就是一种勉强。
生活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合适的何必勉强呢?
《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简介《惠子相梁》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作品原文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字词注释 1、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相梁:在梁国当宰相。
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恐:害怕。
6、国:国都。
7、三:虚指,多次。
8、庄子来,欲代子相:相:宰相 9、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
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10、止:栖息。
11、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2、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13、于是:在这时。
14、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15、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
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6、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17、往:前往。
18、发于南海:于,从。
19、飞于北海:于,到。
20、子:你,指代惠子。
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担任宰相 名词作动词 吓:象声词用做动词。
作品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作品赏析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
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
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
) 作品启示 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作品出处 与《孟子》相比,《庄子》更似经过精心结撰,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从不满现实的思想出发,《庄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
《庄子》的文章恣肆汪洋,文采雄伟瑰丽,想象丰富奇特,结构纵横变化,语言纯熟晓畅,叙事抒情无不穷形尽相、委屈周全。
著名的《逍遥游》、《秋水篇》,奇思妙想,络绎奔放,重言寓言争相涌现。
作者及相关人物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灭亡。
《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
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
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
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
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
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
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和惠施交好。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持此观点,他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
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 惠子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战国时期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宰相,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
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
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
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
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通用6篇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1 作品原文 庖丁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騞然(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5),乃中经首之会(6)。
文惠君曰:“嘻(7),善哉!技盖至此乎(8)?”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9)。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10)。
依乎天理(11),批大郤(12),导大窾(13),因其固然(14)。
技经肯綮之未尝(15),而况大軱乎(16)!良庖岁更刀,割也(17);族庖月更刀(18),折也(1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0)。
彼节者有间(2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2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24),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25),如土委地(2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27)。
”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8)。
” 作品注释 (1)庖(páo袍)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2)踦(yǐ以):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住。
(3)砉(huā,又读xu)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响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
今一本无“然”字,是。
(4)騞(huō豁)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7)嘻:赞叹声。
(8)盖:同“盍”;亦即“何”。
(9)进:超过。
(10)官知:这里指视觉。
神欲:指精神活动。
(11)天理:指牛体的自然的肌理结构。
(12)批:击,劈开。
郤:同“隙”。
(13)导:顺着。
窾(kuǎn款):骨节空穴处。
(14)因:依。
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15)技经:犹言经络。
技,据清俞樾考证,当是“枝”字之误,指支脉。
经,经脉。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
綮(qìng庆):筋肉聚结处。
技经肯綮之未尝,即“未尝技经肯綮”的宾语前置。
(16)軱(gū孤):股部的大骨。
(17)割:这里指生割硬砍。
(18)族:众,指一般的。
(19)折:用刀折骨。
(20)发:出。
硎(xíng刑):磨刀石。
(21)节:骨节。
间:间隙。
(22)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23)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4)怵(chù处)然:警惧的样子。
(25)謋(huò或):象声词。
謋然:形容牛体骨肉分离。
(26)委地:散落在地上 (27)善:通“缮”,擦拭。
(28)养生:指养生之道。
作品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
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
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
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
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
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
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
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
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 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