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么区别?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6-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我们都知道,中秋节是外国从古至今的一个传统节日,最初是在北宋时期确立的,每年的8月15便是中秋节。

但是说到这里就感到有些矛盾了,因为早在更早的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中秋节了,若是去专门探寻中秋节的根源,这段历史都可以追溯得到周朝时期。

所以说中秋节的来历是非常久远的,只不过北宋是专门明确的确定了一个日子是叫中秋。

在唐诗宋词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描写中秋节的诗词,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那一天,而古人对于月亮的想象也是无穷无尽的,这种好奇之心可能才是古人对中秋最大的纪念。

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么区别?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在密州任上,也就是今山东诸城,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前小序述及创作缘起:“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历来,人们谙熟于词中名句,激赏其对宇宙人生的追问、思考和超然脱俗的心态,但却对苏轼提到的欢饮达旦、大醉,以及怀念子由,可能无更多深细关注。

其实,苏轼的这首词,是在宋代中秋节之亲朋相携而游、玩月与饮新酒等中秋习俗的背景下写就的,犹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受重九登高、佩茱萸习俗感召,记录其事,发抒性情。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大约是因为仲秋之月庄稼成熟、丰收,故可以之供养衰老鳏寡之人。

但中秋节作为节日的出现则是要晚至初唐以后。

清代俞樾曾说:“自唐以来,世间皆重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

”(《茶香室四钞》卷一)而《洪亮吉集·释岁》中也曾记载:“中秋节,唐初尚未盛行,故虞世南、欧阳询、徐坚等作类书,《岁时部》皆未列入。

若唐以前八月十五日见于史传者,惟《隋书·新罗国传》‘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各赏以马布’,及《武夷山记》‘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魏真人等会山顶宴集’数事而已。

中秋节在产生之后,我们现有的习俗,唐宋时即已流行,只是在诗词中的表现有所侧重。

如中秋食月饼的习俗,就很少体现。

周密《武林旧事》有南宋时始有食月饼记载,“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此外,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则月饼与中秋、团圆的意义被明确表达。

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么区别?

但是,唐宋人对于张灯结彩、玩月、饮新酒及观潮等记载较多。

玩月,即赏月。

南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八月十五夜,(苏颋)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

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

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

’”可见这天,宫中值班的官员学士们都要赏月、饮酒、赋诗。

唐宋人有不少中秋诗就是在此种情景下写就。

如白居易就有《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吴融亦有《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等。

正如苏颋所言,八月十五的月清光可爱,适宜观赏,若登高清览,更增流韵。

苏轼在熙宁九年欢饮达旦的地方,就是在超然台上。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

”《东京梦华录》亦提到中秋赏月时,“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此夜无论贫富贵贱,各怀逸兴,皆要登高赏玩,以欢度佳节。

而杭州人去“绘福楼观月”(《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则是一大胜事。

若无高台赏月,亦会影响情致:“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

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

”(《开元天宝遗事》卷四)虽然唐玄宗的望月台因安史之乱终没建成,但由此也可窥测中秋高台赏月之习俗的普遍,和受人重视。

而为观月添胜的,自然离不开饮酒,所谓的“欢饮”,才能“达旦”,才可成“竟夕之欢”“至于通晓”。

《东京梦华录·中秋》:“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行都有官酒库,每岁清明前开煮,中秋前卖新。

”大约中秋这天,家家要尝新酒,不仅赏月时佐酒,白日亦多豪饮。

为此,官库从清明前就开始煮酒,做准备了。

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么区别?

此日,“三秋恰半”,正是丰收季节,各种瓜果时蔬上市,无论宫廷、民间,都会享此丰硕果实:“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

”(《东京梦华录·中秋》)宫中自然最为丰华:“禁中中秋赏月,有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辉堂、碧岑,皆临时取旨。

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粲,竟夕乃止。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丰盛的瓜果百物,令人切实感受到收获的充实、富足。

此时虽然天气渐凉,但却仍姹紫嫣红,“槐黄荣,桂香飘,断肠始娇,金钱夜落,丁香紫,蘋沼白,花尽实也,”(清·陈淏子辑、尹钦恒校注《花镜》卷一)瓜熟蒂落,花团锦簇,丰盈美好。

中秋这天全民游乐歌舞,也是必有节俗:“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东京梦华录·中秋》)“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榼湖船,沿游彻晓。

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盖金吾不禁故也。

”(《梦粱录》)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些有趣习俗,虽不普遍,但亦可记上一笔。

如现今盛行的放河灯,早在宋明时期即已流行:“此时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粲如繁星,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那粲如漫天繁星般通明透亮的河灯,仿佛穿越时空,仍点亮在我们眼前。

另外,在杭州等这样的地方,还会有观潮习俗,(参《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苏东坡亦有《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此不赘述。

在一些地方,八月十五日这天还有佛像游行等节目:“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

”(《酉阳杂俎·境异》)

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么区别?

以上是散见的中秋节俗。

其实,中秋节更多存在于诗词吟咏中,使之因此有了丰富而绵远的生命力与内涵。

古人对中秋节的吟咏,主要集中在月的咏叹上。

从唐代起,抒写中秋之月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总体而言,有一个大致的脉络。

在中秋节产生之前,古人对于秋月的吟咏,多围绕其自然特点而创作。

《皇览·逸礼》:“秋则衣白衣,佩白玉,乘白辂,驾白骆,载白旗,以迎秋于西郊。

”宋玉《九辨》:“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彼此梧楸。

”秋尚白,又由于秋自白露始,天渐凉,露结为霜,所以秋露、秋霜、秋之银色或霜色,便被自然地根植于此类诗歌当中。

左思《杂诗》有“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孙绰有“萧瑟仲秋月,飚唳风云高。

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

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

抚叶悲先落,攀松羡后凋”,谢惠连《怀秋》有“皎皎天月明,弈弈河宿烂。

萧瑟含风蝉,廖唳度云雁”,刘宋南平王刘铄有“昊天清且高,秋气发初凉。

白露下微津,明月流素光”,梁简文帝《望月》有“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

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装。

空闻北窗弹,未举西园觞”,可谓代表。

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么区别?

傅咸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

”较早抒写月可以兴福降祉,与唐以后中秋节所蕴含之意旨吻合。

鲍照《玩月》之“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亦揭开十五之月蕴蓄牵挂远方之情。

唐宋人写中秋月,是从以往普通的月中,体会到了“那一个”月,使之具有区别性:“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栖白《八月十五夜玩月》)“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愁。

”(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亭亭千万里,三五复秋中。

此夕光应绝,常时思不同。

九霄微有露,四海静无风。

惆怅逡巡别,谁能看碧空。

”(姚合《八月十五夜看月》)月还是那个月,望月人的心境不同了,有月圆而生人间团圆之美好愿望,但亦因节近白露,清霜初生,而生清寒之意,故亦成为寄托思念之媒介。

由于中秋节是家人欢庆、友朋游赏、万民同乐的节日,故在中秋这天,用诗歌表达思念之情、渴望团圆美好之作成为中秋诗的主旋律,所以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谓道尽此刻天下人共同的心愿与祝愿。

惟其如此,中秋亲朋不在身边,就会异常孤独落寞,故东坡醉酒之时,不免要挂念其弟子由,郑谷则挂念其同年李屿,(《荆渚八月十五夜值雨寄同年李屿》)苏舜钦则怀念张子野;(《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而在禁中值班的白居易,则怀念其好友元稹,元稹在接到白居易中秋念己之诗后,仍答以《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虽然其时早已过了中秋。

唐朝房产制度有多坑爹?李白杜甫竟是千古房奴

都说活得很潇洒,每天喝酒吟诗,让人羡慕得双眼放光。

可现实是,李白真没这么潇洒。

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他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据说后半生都是在船上度过的。

但其实这也不怪李白。

的制度决定了李白、、,甚至这样的仕途达人,都逃不掉房奴的命运! 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诗句中能看到他当时处境并不好,家人颠沛流离,房子也是破败不堪。

一首《李白》风靡大街小巷,每次他哼到“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的时候,不知道他知不知道李白当年的处境——并!不!好!啊!他没有房! 据史料记载, 李白的后半生大多数是住在船上的。

每天借酒浇愁,从四川一直漂到安徽,也算是有史以来的长江漂流第一人吧。

悲催的是,长江漂流过程中,李白喝大了,本想来个猴子捞月,结果一不小心掉到水里,一命呜呼…… 其实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要想轻松搞定一套住宅,还真不那么容易。

白居易、杜甫,那不都是流传千古的房奴嘛。

为什么唐朝连大佬都买不起房子? 主要是因为唐朝的土地政策有够狠——为了保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逼格,唐朝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管制。

比如“限购令”。

朝廷规定,普通人家每3口人给一亩宅基地,“贱民”之家每5口人一亩,如果多占,“一亩笞十”,就是每超过一亩打10大板。

同时还规定,一处房产或地产要出售,买卖双方谈妥还不行,还要征求所在地的邻居以及卖方族人的意见,“先已亲邻买卖”,即邻居和族人有优先受让权。

限购令极大地增加了房地产交易的难度。

但这项制度也减少了一些邻里矛盾和家族纠纷,所以这项制度不仅在唐朝施行,而且一直流传至今。

比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规定,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的,同一集体组织的本村村民有权使用。

除了限购,唐朝还推出另一种房地产管理政策,放到现在也是如雷贯耳——房产税! 唐朝收取的房产税叫间架税,以“间架”为标准。

按照《》的解释,“间架”是指“每屋两架为间”,也就是并列的两个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一间房。

至于怎么收费,史料记载:豪华一些的所谓“上屋”每年每间收2000钱,一般化的房子也就是所谓“中屋”每年每间收1000钱,差一些的房子也就是所谓下屋每年每间收500钱。

据说,房产税刚施行几个月,长安城外发生了一次军队哗变。

叛军为赢取民心,打出了“不税汝间架除陌矣”的口号,说他们要是取得了政权,马上就取消房产税和其他的乱收费,老百姓纷纷支持叛军。

当时的吓尿了。

平息叛乱后,他立刻下诏废除“房产税”。

说到买房,最倒霉的要数公务员了。

在唐朝,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公务员,局级以下干部,那么你可以排队等待公家分配的房子。

一旦退休,必须马上给新人腾出来。

最坑的是,唐朝是干部异地交流、异地轮岗最频繁的时代之一,很多人往往几年就换一个地方,所以公务员基本不买房。

结果退休时发现,连个养老的地方都没有…… 好在唐朝给退休的官员发放一些养老金,再加上他们做官时的积蓄,稍微努努力,也是可以买得起房的。

那么,唐朝官员的薪水和养老金究竟有多少? 《新唐书》写到,公元618年,唐朝正一品的年薪为七百石,正四品的年薪是三百石,再往下差别也不大。

九品芝麻官的年薪大约四十石。

九品芝麻官的年薪大约四十石。

这些以粮食为单位的薪水都是一年之内一次性发放到位。

悲催的是,京师以外的地方官吏没有年俸。

在唐朝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地方官员的待遇远不如京师官吏。

而退休金的标准呢?在职工资的一半。

那唐朝一套房子要多少钱呢? 九品芝麻官的年薪大约四十石。

这些以粮食为单位的薪水都是一年之内一次性发放到位。

悲催的是,京师以外的地方官吏没有年俸。

在唐朝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地方官员的待遇远不如京师官吏。

而退休金的标准呢?在职工资的一半。

那唐朝一套房子要多少钱呢? 老大韩愈在朝中最高做到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中组部的副部长。

晚年,他买了一套称心如意的商品房。

买房之后,韩部长,赋诗一首:“始我来京师,止携一卷书。

辛勤三十载,以有此屋庐……” 吏部侍郎是唐朝“正四品上”级别。

按照规定,这一级别的俸禄为 74.1万/年。

此前,韩愈还曾当过国子监博士,也就是高校校长,年薪两万。

韩部长为了这套房,用尽了三十年的工资和稿费,基本上和按揭30年差不多…… 说了这么多,终于明白杜甫为什么会写出那句有名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朝的房地产政策,万恶之源!怪不得李白杜甫都成了千古房奴啊! 随机文章普遍存在的羊群效应,随大流可能导致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流川枫和樱木花道的关系,情敌冤家也是朋友/最后的击掌是最完美的结局冥王星为什么叫冥王星​,英国小女孩随口一说(被天文学家认可)37.5亿年后恐仙女座星系撞银河系,哈佛教授正研究计算机图像为什么宇宙没有空气,为什么地球外没有空气(被太空真空吸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赏析及翻译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赏析及翻译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赏析及翻译1  原文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

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

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

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

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

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

(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

  嵯峨:屹立。

  俦侣:伴侣;朋辈。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赏析及翻译2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

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

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

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

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

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

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

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

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

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

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

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唐朝和宋朝的中秋有什么区别?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