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唐朝官员的工资收入:采取年薪月薪双轨制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是一个传奇的时代,也是现在影视剧的重要取材年代,每隔一两年,荧屏上总有一部收视率居高不下的电视剧跟唐朝有关,比如前两年的《神探》中的“元芳,你怎么看”还方兴未艾,如今的《》又沸沸扬扬了。

不过,再传奇的人物,也得拿薪水过日子;再传奇的生活,也得靠那本枯燥无味、几乎与传奇无缘的薪水簿。

所以,除了丰富的素材,唐朝还给我们留下了一本详细的工资簿。

唐初薪水: 比有下调 外官不如京官 唐高祖建立大唐,同时也制定了唐朝官员的俸禄规格,跟隋朝相比,工资水平有所下调,原因可能跟战乱破坏了生产力、民生凋敝有关吧,具体的还得看工资表。

《隋书》的“百官志”里有一张不太详尽的工资表,标明了基本情况:古代的年薪以粮食为基本发放单位,一品官年薪九百石,然后按照品级递减,低一级就减一百石,所以从一品就是八百石,正二品是七百石……到正四品,年薪为三百石,接下来每降一级就减五十石,到正六品,年薪为一百石。

九品和不管事的闲官没有年薪。

唐朝建立后,我们看《新唐书》里的工资簿,发现确实有所下调,公元618年,正一品的年薪变为七百石。

正四品的年薪倒是相当的,都是三百石,再往下差别也不大。

而唐朝的九品芝麻官也列入了财政,年薪四十石。

这些以粮食为单位的薪水都是一年之内一次性发放到位,“皆以岁给之”。

悲催的是,京师以外的地方官吏没有年俸,“外官则否”。

在唐朝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地方官员的待遇远不如京师官吏。

名臣倪若水曾在地方为官,有一回,他给一位回长安为官的朋友送行,朋友动身后,倪若水望着其远去的背影,羡慕嫉妒恨地说:“这哥们回京城做神仙去了。

” 当然,外官的困难还是有人关心的,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中书省的官员高季辅上奏说,外官同事们实在太苦了,级别低,又没薪水,已经到了“饥寒切身”的地步,还是要发俸禄才行,“宜给禄养亲”。

于是外官开始有年俸,稍低于京官,例如一品低五十石,二品和三品低三十石,具体就不罗列数据了。

也可以用盐代替,至于怎么兑换,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外官待遇不如京官。

不过,风水轮流转,到中晚唐时,出现了京官不如外官的情况。

例如的时候,堂堂工部尚书郑权,居然惨到薪水养不活家人的地步,“俸薄不能赡”,所以他绞尽脑汁要调到地方去,并最终如愿以偿。

据《》第243卷记载,公元823年的四月二十五日,调令下来,郑权任岭南节度使。

接到调令的他欢欢喜喜地上任去了。

岭南在当时算是偏远地方,郑权都乐意去,可见情况与初唐相比已大不相同。

薪水调整: 唐高宗时有月薪 武则天上调低层官员待遇 年薪也不是固定的,会视表现情况有所浮动,当然,多数是往上浮的。

唐太宗贞观年间,百官在年终考核中,如果得上等成绩,可以奖给他们一个季度的俸禄,后来追加到一年的俸禄,大概相当于年终奖了。

看来,好好表现还是有希望加薪的。

新到的官员,手头没薪水,等发年薪又太遥远,所以就每日给粮,等于计日算工资。

据《新唐书》的“食货志”记载,唐太宗的时候财政吃紧,于是实行隋朝就有的“公廨本钱”,其实是一种融资借贷制度。

政府贷款给一些民间人士,每人限五万钱,让他们拿着这笔钱去做生意,每月收利息四千钱,一年收四万八千钱,息钱已经接近本金,算是高利贷了。

这些赚来的利息钱,就用于发放官员的薪俸。

当然,朝廷也给贷款人一个身份,叫做“捉钱令史”,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想法赚钱的官,这个“捉”,真是用得太形象了。

这些负责“捉钱”的官员,虽然不是正式编制,但在吏部是有档案的,一旦一年缴足四万八千钱的利息,归还本金,吏部可以授予官职,“岁满受官”。

要达到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利息指标,真得要拼才行。

但这个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就提意见了,他是从人事制度来考虑的:皇上,现在长安城里有六百多位“捉钱令史”,过一两年这些人都要被吏部任命为官吏,那各大部门的位置岂不是被他们占满了?朝廷的进士往哪儿安置去?读书考进士有什么用? 唐太宗也觉得头大,就废除了此项制度,恢复拨款发薪俸。

不过,后来这项制度还是反反复复地实行,屡废屡兴,没钱总得想法子吧。

到公元650年,即唐高宗永徽元年,唐朝的财政状况好一些了,于是有了月薪,当时叫做俸料。

一品官的月薪是八千钱,另外伙食补助一千八百钱,办公用品费一千二百钱。

这是最高的,九品芝麻官的月薪为一千五百钱,伙食补助二百五十钱,办公用品费二百钱。

每个官员的警卫人员和办事人员也是有严格规定的,一品官配备随从96人,二品官配备随从72人,到九品官,就冷清多了,只配备两人。

公主的随从也挺多的,法定80人,所以说影视里公主前呼后拥的场面,不是没有道理的。

郡主也不能怠慢,会配60名工作人员。

到武媚娘上台,公元684年,即光宅元年,上调了八、九品官员的待遇,主要是增加随从工作人员。

当然,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不可忽略,那就是职分田和永业田。

农业社会,收田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薪水方式。

一品官分十二顷田,二品官分十顷田,九品官分二顷五十亩田。

至于永业田,一品分六十顷田,二品分三十五顷田,余不赘述。

不过,永业田是可以收回去的。

趣闻: 白居易爱晒工资 爱哭穷 唐朝近三百年期间,从治到乱,再考虑到通货膨胀,官员薪水当然也是跟着时代变化的。

到了会昌年间,薪酬就基本固定下来了,理论上不再作任何调整,“会昌后不复增减”。

《新唐书·食货志》也有工资单,当然是年薪,此处略举几例:太师、太保、太傅的年薪是二百万钱;中书令,其实也是宰相,年薪一百四十万钱;各部门的尚书年薪百万钱;节度使年薪三十万钱,比尚书低多了。

为什么上文的郑权要舍工部尚书不当,去当岭南节度使?估计是中晚唐节度使有地方行政权和财权,实际收入不止于此吧。

公元807年的五月,大诗人白居易在陕西当县尉,看到当地老百姓冒着暑热在割麦子,“足蒸暑吐气,背灼炎天热”,不由得大为感叹,并很珍惜自己现有的待遇,不用种地干农活。

他打开工资条看了一下,每年有三百石的收入,“吏禄三百石”,于是对自己说:白先生,您知足吧,感恩吧。

白居易似乎很适合搞统计工作,每到一个职位,就喜欢写诗晒一下收入,这个已经有人写过,因此只简略提一提。

他从当县尉的年俸三百石到太子少傅的月收入十万,“月俸百千”,收入线一直往上走。

韩愈曾经是国子监博士,也就是高校校长,他的年薪多少呢?查一下史料,和县尉一个级别:两万钱。

这是唐武宗时候的标准,韩老师稍微早一点,估计。

一次早训时,学生笑话他:老师,你好穷啊,孩子冻得哇哇哭,老婆饿得嗷嗷叫。

韩老师回击说:我不用耕地,老婆不用织布,一家人“安坐而食”,我挺知足的。

其实,这是韩老师借学生的嘴哭穷。

他当然有办法创收,那就是写墓志铭,据说收费挺高的。

随机文章细说世界十大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太空唯一可见建筑解读北极恐怖现象,暴风雪频发冰川时而崩塌(环境堪比火星)长门为什么不复活弥彦,或因三角恋所致(长门恐喜欢弥彦女友小南)犯太岁是什么意思,2018年犯太岁的生肖/化解办法揭秘属什么的人不能养龟,兔、龙、狗与乌龟从图不能养(招来厄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密:经常跳槽的战国谋士如何显示其忠诚度?

战国时期,经常出现人才流动的现象,这种现象也被描述成“”,其中的陈轸在这方面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在秦国和楚国之间跳槽,在楚国干一两年,然后去秦国混,居然一点事都没有,这固然是当时的人才流动制度宽松使然,也跟陈轸本人的智慧相关。

有一年,陈轸又离开楚国前往秦国就职,著名的谋士看不下去了,就跟秦王说:陈轸这小子的忠诚度实在不怎么样,经常将我们秦国的情报出卖给楚国,跟这种人共事简直是我的耻辱,我不想他成为我的同事,“仪不能与从事”。

请大王待会问他,下回还想去哪个国家工作,如果是想去楚国的,干脆就把他杀了。

张仪先设好一个局,等陈轸来钻。

陈轸见到秦王,秦王就给他下套,问他想去哪个国家,只要你说,咱秦国就给你准备车马,提供交通便利。

结果陈轸也不避讳,地说:“臣愿之楚。

”秦王说:张仪果然没有猜错,也不出我所料,你还是惦记着楚国。

言下之意就是说张仪怀疑你忠诚度有问题是没错的。

陈轸完全不慌张,他首先交代了自己频繁跳槽的真实原因,那是和张仪两人一前一后在诸侯国之间执行连横政策,“以顺王与(张)仪之策”,其实也是提醒秦王,我这样跳来跳去是受了指令的,大王你别忘记了。

这也算是强调初心吧,上司指挥下属卧底,因为下属的行动自由度太大,弄久了,连上司都对卧底者的忠诚度没把握了,卧底者这时候强调一下当初的任务是必须的。

接着,陈轸打了个比方,说:楚国有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调戏其大老婆,遭到严词斥责,此人又调戏小老婆,小老婆却欣然不拒。

等这个楚国人死后,当年那位调戏楚国人妻子的人却愿意娶拒绝过他的大老婆,原因很简单,因为靠得住,忠诚度高。

陈轸将这个故事挪到他与楚国的关系上,他说,当今楚王贤能,是能识是非的,如果我经常把秦国的情报透露给楚国,“而常以国情输楚”,楚国的国君也会瞧不起我,其大臣们也会怀疑我,他们会不相我的忠诚度,我用情报讨好楚国,反而适得其反,就如同那位迎合调戏者的楚国人的小妾一样,必将遭到楚国君臣的唾弃,我还能在楚国立足吗?“楚王必不留臣”。

秦王一听,明白了陈轸的用意,就不再怀疑他了,张仪也恢复了对陈轸的信任。

忠诚,有时不只是用行动表现出来,还可以用言语来表达。

随机文章英国决心级核潜艇造价,4000万英镑让苏联不敢妄动17亿美元的俄罗斯阿库拉级核潜艇,可击沉任何美国核潜艇宛如雕像的欧洲沼泽木乃伊,相貌清晰内脏都还在神仙为什么要香火,保佑主角人族可使自己修炼顺畅(香火成神道)揭秘余震和主震的区分,主震释放超过90%的能量/余震可能持续几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代社会风气为什么变坏:明太祖朱元璋鼓励官员包二奶

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笑贫不笑娼,在明代表现特别明显。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本来便拥有随便玩女人特权的,自然色心大动,“与民同乐”。

当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当然指有条件的)对生活质量都很讲究,如在中后期,女士很前卫,特爱赶时髦,男士则热衷性开放……如苏州文人祝允明、唐伯虎,便是当时的风流男人,他们行为一点不检点,吃喝嫖赌样样通。

见到便会下手,唐伯虎点秋香至今仍很香艳。

记录晚明男人召妓故事的《板桥杂记》,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明代的服饰很有特点,在当时颇成风尚,在当时众多爱美的小姐公子心里,都有“赶时髦”的观念。

刚当上皇帝不久,即着手消除服饰的影响,恢复唐制,欲以汉文化来影响服饰和时尚,希望从服饰上体现出尊卑有序的社会状态。

但这种做法把服饰的实用性减弱了,特别是女士的爱美天性受到了压制,以致民间不愿“遵旨”,而去追求美的天性和崇尚奢华的风尚,这也就是现代女孩子常说的“赶时髦”。

在明成化年间,京城流行起了“马尾裙”就是一例,马尾裙是从朝鲜传入的,在当时算是很漂亮也很前卫。

在流入京城后,先是为富商公子和歌妓看中,后“人人买而服之”。

一般人认为选美比赛是外国人的发明,实际不是。

明代男人发明了“评花榜”,这就是选美。

比现代选美更刺激的是,从性工作者中间选拔,入榜的美女全部来自妓院,妓女一旦入榜,身价大涨,嫖资翻倍。

“红灯区”治国想法祸害后代 女士赶时髦,男人爱风流,明人的思想十分十分地开放。

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有性解放思潮,可以说,中国早在明代就出现了。

这种说法的事实佐证之一就是当时名妓辈出,、马湘兰、、、等等,个个貌美无比,处处留情遗恨。

当时,南京夫子庙旁边的秦淮河边,就是这些妓女的聚集地,漂浮在十里秦淮上空的尽是胭脂气。

而有名妓,自然有风雅之人去消费,即所谓的嫖客,可见当时“红灯区”的非凡热闹。

民间性交易的繁荣是宫内性生活活跃的一种折射,也可以说是上层对下层影响的直接结果。

换一种说法,老百姓的性解放,是领导荒淫的副产品,啊。

反过来,社会上性交易的活跃,也促进了明代后期皇帝性生活的高频率发生,直至性变态。

而这一切,老皇帝朱元璋应该承担责任,开国之初他恢复妓院,使秦淮河边发展成了中国古代第一“红灯区”、朱元璋的性开放态度,默许,甚至鼓励官员去嫖去包二奶,成为导致后来社会风气“变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说来,明代皇帝多好色,就很好理解了。

朱姓皇帝多好色不是孤立的,是老皇帝的“歪经”对后代的负面影响,是立国初期的不良诱导和中后期人们生活态度放纵,共同作用的结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解密唐朝官员的工资收入:采取年薪月薪双轨制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