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大臣敢怼帝王 清朝大臣为什么对帝王唯唯诺诺
【千问解读】
对明清大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大臣敢“怼”,而大臣只能做“下跪奴才”? 在大清当官,那可真是“难死宝宝”了。
上朝你得跪着,如果,皇帝说你“心怀不轨”,如果仗义执言,皇帝说你“如此大不敬,按律当斩”。
你这个月的工资,可能就是最后的丧葬费了。
在明代就不一样了,大臣可以和皇帝促膝聊天,上朝也不用跪着,看皇帝不爽了,还可以把皇帝“怼”一顿,下了朝再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今天我又怼皇帝老儿了,看着他的脸憋得像拉不出粑粑的样子,我就很开心”。
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中,可以坐在对面,俩人像老哥俩一样聊天,聊得不愉快了,李善长还敢骂朱元璋是“独夫”。
但是,在清宫剧中,你看那些个大臣,哪一个不是跪着和皇帝说话,连最基本的“座位”还需要皇帝“赐”,就算皇帝“赐座了”,谁敢真坐,还不是战战兢兢的坐半个屁股,皇帝脸色稍微一变,立马像弹簧发射一样,从座位上跳下来,然后跪倒在地。
为什么,明代的大臣们可以如此“奔放”,而清代的大臣只能做“下跪奴才”?这其实是由两个朝代不同的“基本盘”所决定的。
通俗点说,就是你要明白,明代和清代,他们分别是靠谁来治理天下。
明代靠的是什么?朱元璋时代,靠的是自己起兵时期的老哥们,俗称“勋贵集团”,时代,靠的是“靖难功臣”,朱棣之后,靠的是“文官集团”。
清代靠的是什么?是“贵族集团”,这是一股类似于东晋的政治势力,终大清一朝,八旗贵族垄断了最高权力中枢,他们不需要人才,只需要顺民。
明代与“文官集团”的关系,是“战略合作”,皇帝100%控股,但是,会给文官集团一点投票表决权,所以,明代的大臣敢和皇帝拍桌子说:“这个项目,我看不靠谱”。
清代与“八旗贵族”的关系,是“老板与打工人”,没有什么股份,没有什么表决,整个大清都是爱新觉罗家的,个体户,老板一个人说了算,打工人,要么996,要么007。
至于汉人大臣,那就是“临时工”,专门背锅用的,别指望啥过年福利了,能顺利发下工资就不错了。
下面我们分开来说一下。
明代:皇帝与共存 明代,沿袭的是的风格,文人士大夫拥有极高的话语权。
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得到不少文人谋士的帮助,因此,非常善待这些士大夫。
明代建立后,朱元璋封了六个“公爵”,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文臣李善长。
因为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李善长多少有点居功自傲的,创业元老嘛,即便没有股份,资历和威望是有的,因此,李善长敢于和朱元璋硬刚一下。
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中,朱元璋说了一句话:“朕是和天下老百姓共天下”。
这句话说的是视死如归,从道理上讲,而且还颇有点现代主义特色。
但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老百姓”是谁,他们是一个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他们最朴实的愿望就是能有自己的土地,而不关心谁当皇帝,但是,“士大夫”却是一个能为朱元璋排忧解难的得力助手。
因此,皇权与士大夫的结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朱元璋是开国君主,他不按规矩出牌,直接取消了丞相,皇权,政权一肩挑。
因此,在朱元璋时代的明代,士大夫们还不是那么的嚣张。
朱棣没有他老爹那么旺盛的精力,他一个人顶不住,又把丞相给请了回来,逐步形成了明代的“内阁”。
从此以后,“皇权”和“政权”就实现了分离。
别看明代的皇帝们都,有炼仙丹的,有玩蛐蛐的,有干木匠的,但是,明代的行政体系却非常的高效。
无论是朝廷大事,地方小事,人事调动都会汇总到内阁那里,内阁会开会讨论出来一个结果,然后“起草一份文件”,把这个文件上报给皇帝,这个过程叫作“票拟”。
“文件”到了皇帝这里,也不用皇帝操心,因为他身边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帮他处理这些事情,这个机构叫“司礼监”,全部由组成,而且是太监中最有权力的一个部门。
司礼监有“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秉笔太监负责对这个文件进行批复,同意还是不同意,在文件上写下意见,如果同意,那么就交给掌印太监来盖章,下发下去。
文件下发下去后,会给对口的部门去执行,如果是人事调动,那就给吏部,如果是工程建设,那就给工部,如果是财务开支,那就给户部。
在之中,还有一个岗位叫“给事中”,这个人负责对内阁发下来的文件进行审核,如果发现有违规操作,给事中是有权进行弹劾的。
在这个大框架之下,内阁,司礼监,给事中,三方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形成了一套相互制衡的机制。
士大夫们这么能干,皇帝自然就当起了“甩手掌柜”。
对于文人们的劝谏也好,顶撞也好,明代皇帝都看很淡,原因只有一个,你蹦跶得再欢,到最后还不是你干活,反正你们也掀不起什么大浪。
当然,士大夫们再强势,他们也大不过“皇权”,明代的皇帝们看似很弱,其实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老板毕竟是老板,CEO再牛,也是老板任命的。
比如时期的“大礼议事件”。
嘉靖的皇位,不是来自于他老爸,而是来自于他的堂哥。
正德皇帝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张和决定让“兴献王”来继承皇位,就是后来的嘉靖。
朱厚熜不是皇子,他要继位,首先就得解决身份的问题,这个好办,历史上有很多的先例,把他过继给,这样,他和正德皇帝的关系,就从“堂兄弟”变成了“亲兄弟”。
嘉靖是个孝子,当了皇帝以后非要追封他的亲爹为皇帝,这下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士大夫们不干了,你这是不按规矩出牌了,按照“游戏规则”,你已经过继给了明孝宗,那么你的亲爹就成了你的“叔叔”,怎么能称皇帝呢? 嘉靖一开始还很温和,士大夫们就来劲儿了,这个来劝谏,那个来劝谏,最后嘉靖生气了,开始口头批评,扣工资,免职等处理。
相持了3年,最后士大夫们妥协了,嘉靖获得了胜利,在正式为嘉靖亲爹立庙的那一天,士大夫们做了最后的争取,跪在庙外嚎嚎大哭,嘉靖一生气逮捕了143人。
明代的士大夫们敢这么和皇帝对着干,根本原因就在于皇帝需要他们干活。
一个能干的员工,才有发牢骚的资格,一个没有任何业绩的员工,只能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明代的皇帝,看似昏庸,其实他们很聪明,他们是真正的“老板”,充分放手让士大夫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他们纵容“党争”,让不同派系的士大夫之间,相互争斗,这是领导用人的最高境界。
而且,明代的皇帝,也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把他们逼急了,他们会拿出大杀器“廷杖”。
这是朱元璋定下的一个规矩,文人们不能杀,但是能打,谁要是蹦得欢,皇帝就可以打他的屁股,而且就在开会的地方,当着众人的面打。
别看是打屁股,身体柔弱,被当场打死的也不在少数。
“直言劝谏”,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们的“精神脊梁”,这是他们存在的价值,是他们存在的荣耀,如果能因为劝谏而死,他们会千古留名。
因此,即便是被“廷杖”,即便有可能会被打死,也挡不住他们给皇帝提意见,甚至发展到后来,有的御史会鸡蛋里挑骨头,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了杠而杠”,反正越“杠”越出名。
清代:皇权独裁的巅峰 清代,是满人的江山。
在中原人眼里,满人就是东北的“鞑虏”,一群未开化的人,和中原不是一个祖宗,不是一个文明,不是一个世界。
但是,就是这么尴尬,大明亡了,满人捡了漏,入主了中原,一群饱读诗书的士大夫,要接受一群“鞑虏”的统治。
士大夫们不甘心啊,他们发动民众起来反抗。
对于满人来说,他们是自卑的,以区区一个女真部落,居然占据了中原,对于士大夫们发动的反抗,他们是恐惧的,害怕的,他们也了解,文人的笔,可以杀人于无形。
于是,满人在中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紧接着,满人又要求汉人“剃发易服”,穿满人的衣服,留满人的发型,有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
那个年代,剃头匠是最牛的职业,挑个剃头挑子,看见谁留头发,就拉过来剃了,谁不剃,直接就可以把脑袋给砍了,拿到官府去换银子。
这些剃头匠,全部都是由中的士兵,挑选出来。
满人这么做,就是要无情地摧毁士大夫们的“精神脊梁”,摧毁他们的信念,摧毁他们的身体,把他们完全改造成大清的顺民。
身体虽然归顺了大清,但是文人们的心,还是对前朝有所留恋的。
不能参与朝政,他们就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用一支笔作为自己的武器。
到了康雍乾三朝,满人又发起了“”,但凡有任何的反清思想,哪怕是不相关的一个字,都可以给你定罪,株连九族。
通过文字狱,文人士大夫们彻底闭嘴了,身体上不敢有行动,思想上不敢有想法,笔下不敢有妄言,他们,成了一个没有灵魂,只会写八股文的“躯壳文人”。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大清就不需要士大夫了,那他们靠什么治理国家”。
大清和明代有一点不同。
明代,是朱元璋的个人创业史,朱元璋一个人,就是大明的灵魂,因此,他需要士大夫集团来辅助。
大清,是女真人的团队创业史,满洲八旗,是大清国的创业团队,因此,大清入关,是带着一个成熟的团队进来的。
但是,这个团队的水平实在是有限,比“有限公司”还有限,生生地把我中华文明,这么一个“超级大盘上市公司”给拉低成了“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要什么人才,要什么管理,七大姑八大姨,一起走起。
在大清,“满洲八旗”就是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
中国自从秦汉以后,就一直致力于打破“贵族集团”对国家的影响力,虽然在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复燃,但是,自从隋唐以后,贵族集团,就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伴随着制的诞生,文人,正式成为国家的脊梁。
但是,满人的入关,再次把“贵族集团”统治,这种老古董给拿了出来。
在大清代,满人是天生的贵族,别说那些王爷,就是普通的满人,也是高人一等。
他们享受着大清国的圈养,享受着世袭的爵位,垄断着朝廷的大权。
在皇帝之前,是满人的狂欢时代,他们把汉人死死地踩在脚下,然后一代又一代的把他们驯化成满人的奴才。
咸丰当了皇帝以后,这个世界发生了变化,外国人打进来了,要通商,要传教,弄的满人是一头雾水,起义了,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与大清国分庭抗礼,弄的满人是焦头烂额。
这个时候,满人想起了汉人士大夫,开始重用他们,让他们在地方上办团练,给他们自主权,军事权,甚至是财政权,让他们帮忙消灭太平天国。
这个时候,原本是汉人士大夫站起来的最好机会,惋惜,100多年的摧残,他们的脊梁早已被打碎,他们只有一身皮囊,而没有挺直的脊梁和灵魂,甘愿为大清服务。
到了时代,大清这条大船开始,中原文人士大夫们才开始觉醒,于是,出现了“”,联合南方督抚们,拒绝出兵为慈禧提供保护,最终慈禧跑路,攻入北京。
慈禧回来后,追究李鸿章等人的责任了吗?没有。
为什么?因为满人贵族不中用了,她需要汉人士大夫们为她干活。
在的不断奔走呼唤下,在世界潮流的涌动下,大清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华文人再次站了起来。
在中华文明2000多年的历史中,文人集团,一直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他们不但左右着国家的兴衰,更参与了历史的创造。
只是在清代前期,在王朝更替的100年中,他们遇到了严重的挫折,甚至是毁灭式的打击。
但是,精神可以摧残,文化不会断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之后,他们终于迎来了觉醒的一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进步的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
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反义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进步的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欢迎大家分享 进步的反义词: 落后、后退、倒退、停顿、落伍 词语注音 jìn bù 英文翻译 (向前发展) advance; progress; improve; step foreward; move foreward 基本词意 (1) (动) 人或事向前发展;比原来好。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作谓语) (2) (形)适合时代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的。
进步思想。
(作定语) 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进步造句: 1、参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长起来的;学习的进步是一点一滴聚起来的。
2、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眼睛是知悉现代进步与发展的专家。
眼睛看齐了世界的狂飙,自己也是不会落后的。
眼睛看齐了知识的飞越。
自己的头脑也不会是一片空白与虚无。
眼睛看齐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哲理,自己终究会成为一位令人眼亮的举足的人物。
4、音乐,是人类时代进步的象征,每个时代都有反映这个时代的音乐,音乐永远都是人们追宠的对象。
我也非常的喜欢听音乐,在不同的心情里挑选着不同的音乐。
5、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
6、做老师很辛苦。
但只要看到学生的进步,他们会忘掉辛苦,心里会由衷的高兴。
老师经常的鼓励同学:“努力点!坚持努力就会有收获。
”可谓是燕儿吐哺,高风亮节啊! 7、对全人类来说,只有一种共同利益,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9、只要有梦,我就会不松懈的奋斗下去;只要有点滴进步,我就会更加的努力;只要我永不放弃,成功的希望就会一直陪伴着我。
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文明的象征;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唯一一把金钥匙;书,是横渡智慧神河的一叶扁舟;书,是攀登上科学之巅的一条山路;书,是至高无上的。
11、火对人们来说,是进步的象征。
有了火,人们不再茹毛饮血,从此懂得,火烧出来的食物更加美味,更加营养。
12、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13、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14、胜利不是战胜敌人,而是提高自己。
我们只要每天进步百分之一,那就是成功。
拓展延伸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2、我的学习成绩比以前有很大进步。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进步就是退步。
4、这学期,小林在学习上有明显的进步。
5、希望你不断努力,祝你不断进步。
6、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敬仰的导师。
7、树立新风,破除陋习,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8、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9、表扬是鼓励进步的手段,不是目的。
10、开学以来,我们班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11、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老师的心里非常愉快。
12、鲁迅先生一向关心和爱护进步青年。
13、开学以来,小林在学习上确实有很大进步。
14、这学期,小刚学习用功,进步很快。
15、一个人有缺点就不要怕别人指出,否则,永远也不会进步。
16、只有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17、学习的进步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18、作为新教师,姐姐能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因而教学工作进步很快。
19、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仰望的文学家。
20、对同学微小的进步,老师也给予肯定和鼓励。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1 1.长年累月: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
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2.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惊师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4.千回万转:形容经过很多曲折或反复考虑。
5.车马填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同“车马盈门”。
6.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
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7.道远日暮:暮:太阳落山。
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
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
8.撑肠拄腹:比喻容受很多。
也形容肚子吃得非常饱。
9.惊群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同“惊师动众”。
10.桃李遍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同“桃李满天下”。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2 1.千条万端:犹言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2.轩盖如云:轩:古时供官员乘坐的一种便车;盖:车盖。
旧时形容官员很多,也形容官员、士绅集会的盛况。
3.百孔千疮:比喻毛病很多,问题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4.指不胜偻:形容数量很多,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偻:弯曲。
同“指不胜屈”。
5.诡变多端:诡变:狡诈多变;端:项目,点。
形容坏主意很多。
6.诡计多端: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
形容坏主意很多。
7.鸟集鳞萃:鳞:鱼;萃:聚集。
象鸟类或鱼类那样聚集在一起。
形容聚集得很多。
8.门庭如市:门:家门;庭:庭院;如:像;市:集市。
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
9.千言万语:形容说得话很多。
10.口燥唇干:口腔和嘴唇都干了。
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11.千语万言:形容说得话很多。
同“千言万语”。
12.说千道万:道:说。
指各种各样的说法。
后用来形容话说的很多。
亦作“说一千道一万”。
13.口干舌焦: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同“口燥唇干”。
14.冠盖如云: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
形容官吏到的很多。
15.户限为穿:户限:门槛;为:被。
门槛都踩破了。
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16.十亲九故: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17.座无虚席:虚:空。
座位没有空着的。
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18.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19.难更仆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20.血流漂杵:杵:捣物的棒槌。
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
形容战死的人很多。
也泛指流血很多。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3 1.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2.千言万说:犹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3.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4.马水车龙:犹言车水马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5.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6. 更仆难终: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7. 挂一漏万:挂:钩取,这里指说到,提到;漏:遗漏。
形容说得不全,遗漏很多。
8.荆棘载途:满路都是荆棘。
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9.更仆难尽: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10.更难仆数: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11.血海深仇:血海:形容杀人流血很多。
形容仇恨极大、极深。
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12.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13.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14.无所不通:通:通晓。
没有什么不通晓。
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15.血迹斑斑:形容留下的血迹很多。
16.人丁兴旺:形容子孙后代人很多。
17.千疮百孔: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18.千疮百痍:犹千疮百孔。
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19.灿若繁星:灿:灿烂。
繁:众多。
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
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20.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
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4 1、不可枚举:枚举:一一列举。
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多 2、不可胜计:胜:尽;计:计算。
不能全部计算完。
形容数量很多 3、不可胜举:无法一一列举。
形容数量、种类很多 4、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5、举不胜举:不胜:不尽。
列举也列举不完。
形容数量很多 6、论千论万:指成千上万,数量极多 7、满山遍野:布满山岭田野。
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8、漫天遍野:满山遍野,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9、不可胜数:胜:尽;计:核算。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10、不可限量:限量:限定止境、数量。
形容前程远大。
11、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12、不失圭撮:圭撮:容量词,六栗为一圭,十圭为一撮。
形容数量准确。
13、车载斗量: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14、成千上万:形容数量很多。
15、粗制滥造:滥:过多,不加节制。
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16、多快好省: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
17、供过于求: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18、海纳百川:纳:容纳,包容。
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19、恒河沙数:恒河:南亚的大河。
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
形容数量很多。
20、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
战旗遮住了日光。
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21、量小力微: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22、太仓一粟: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
大粮仓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23、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
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
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24、盈千累万:形容数量非常多。
25、遮天盖地: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26、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27、不可胜算:胜:尽。
数量多得不可计算。
形容数量极多。
28、布天盖地:形容数量极多,散布面极广。
29、车载船装:形容数量很多。
30、成千论万:犹言成千成万。
形容数量极多。
31、斗量车载: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32、斗量筲计:用斗量,用筲计。
形容数量很多。
33、分毫不差:分毫:形容很少的数量,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差:差 34、积小成大: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35、连山排海:形容数量多、规模大。
36、连天匝地:形容规模大,数量多。
37、漫地漫天:漫:满。
充满天地之间。
形容数量极多,到处皆是。
亦作“漫天漫地”。
38、三年五载: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
指多年。
39、山积波委:谓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迭。
形容数量极多。
40、数不胜数:数:计算。
数都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41、无万大千:不可以千万计,极言数量之多。
42、云屯雾集:像云和雾那样聚集。
形容数量多而集中。
43、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
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44、舳舻相继:舳:船尾。
舻:船头。
指船首尾相接,数量很多。
亦作“舳舻相接”。
45、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
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46、万万千千:形容数量极多。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5 1.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2.寥寥无几:寥:稀少,很少。
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3.寥寥可数:寥:稀少;数:计数。
形容数量很少容易数得出来 4.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5.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6.不足齿数:足:值得。
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7.所剩无几:剩:余留下来的。
剩下的没有多少了。
8.铢两分寸:指极少的数量。
9.量小力微: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10.杯水粒粟:一杯水,一粒粟。
指极少量的饮食。
11.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12.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13.多许少与:答应人家的多,给予人家的少。
14.擘两分星: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比喻准确清楚。
两,较小的重量单位; 15.分毫析厘: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
分析一毫一厘。
形容分析细微。
16.分寸之末:比喻微少、细小。
17.积少成多: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小变多 18.聚少成多:聚:集合,会合。
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19.聚沙成塔:把细沙堆积成宝塔。
比喻积少成多 20.积小成大: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21.积微成着:微:细微;着:显着。
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着。
22.滴水成河:比喻积少成多。
23.有增无损:损:损害,减少。
仍在增加,不见减少。
指事物向着某个方面不断深化。
24.有增无已:不断增加或不断扩展。
25.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
比喻双方平分。
26.三下五除二:-珠算口诀。
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27.一百二十行:犹三百六十行。
指各种行业。
28.板板六十四: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
比喻刻板不知变通。
29.十年九不遇: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30.三拳不敌四手: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31.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32.二者必取其一: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33.七次量衣一次裁: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34.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5.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36.绝无仅有:极其少有。
形容非常少有。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6 1、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2、不可胜数: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3、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4、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5、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6、千千万万:形容为数极多。
7、千仓万箱: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8、千丝万缕:千条... 展开 9、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10、不可胜数: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11、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12、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13、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14、千千万万:形容为数极多。
15、千仓万箱: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16、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
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17、万缕千丝:千条丝,万条线。
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18、千头万绪:绪:丝头。
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
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19、千端万绪:形容事情杂,头绪多。
20、经纬万端:比喻头绪极多。
21、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22、无穷无尽:穷:完。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23、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24、源源不绝: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
形容接连不断。
25、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26、不知凡几:凡:总共。
不知道一共有多少。
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27、应有尽有:该有的全都有。
形容很齐全。
28、多多益善:益:更加。
越多越好。
29、形形色色: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
30、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31、触目皆是:触目:接触到视线。
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32、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33、漫山遍野:漫:满;遍:到处。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
形容很多。
34、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35、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6、屡见不鲜:屡:多次;鲜:新鲜,新奇。
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7、指不胜屈:指:手指;屈:弯曲。
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为数很多。
38、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
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39、倾盆大雨: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
形容雨大势急。
40、包罗万象: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41、万象森罗: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42、森罗万象: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
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43、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44、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45、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46、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47、恒河沙数:恒河:南亚的大河。
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
形容数量很多。
48、满谷满坑:充满了谷,充满了坑。
形容多得很,到处都是。
49、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
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50、车载斗量: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51、洋洋大观: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采的景象。
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52、绰绰有余:绰绰:宽裕的样子。
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
53、绰有余裕: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馀。
54、史不绝书:书:指记载。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
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55、实繁有徒: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
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56、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
那样的人并不少。
57、大有人在:形容某一种人为数不少。
58、人手一册:人人拿着一本(书)。
多形容书的读者多。
59、翻来复去:翻:翻转。
形容做事多次重复 60、三番五次:番:遍数。
一再,多次。
61、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
多次命令和告诫。
62、三推六问:推:推究;问:审问。
旧时指反复审训。
63、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车载斗量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