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神龙政变:女皇武则天是如何被人赶下台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简介:神龙元年,一个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地现象发生了,说出来你都难以置,与当朝宰相竟然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二老当国,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算是旷古奇闻,其几率比中彩票还要

【千问解读】

神龙元年,一个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地现象发生了,说出来你都难以置,与当朝宰相竟然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二老当国,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算是旷古奇闻,其几率比中彩票还要小,他们是81岁的和80岁的张柬之这两个活宝。

为什么说几率极其低呢,因为古代能活七十就已经是古稀了,活过80的皇帝总共就没几个,就算真能到80岁,恐怕也不会用80多岁的人当宰相。

一把年纪了,哪有这么多精力日理万机,烦这烦那的,不妨把位置让出来,躲在幕后操纵下不是挺省力的嘛,要是整人恐怕都整你,顶多警告;还有,老年政治,也容易显得暮气沉沉。

可是传奇并没有就此打住,更有意思的是,武则天的政治生命在这年结束了,发起政变的正是老宰相张柬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八十老大爷推翻了八十老奶奶的统治。

记得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左等右等,终于等来了大结局: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张柬之和带领一干人等打入禁宫,杀死二张,接着准备逼武则天退位。

然而的是:武则天竟然早有准备,布置好了伏兵,李显吓得仓皇而逃,最后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武则天顿悟,主动让出了皇帝宝座,李唐得以复兴......看来编剧很抬举武则天,没有让她不光彩的走向最终的结局,毕竟是电视剧,也不好太苛责什么,不过肯定有一些观众真的以为是这样了。

看归看,只是这张柬之到底是什么来头,两鬓斑白了还可以做成这么大的事? 翻看两唐书的《张柬之传》,会发现七十多岁以前的经历只是寥寥数语,再看下隔壁几个人的传记,都没什么七十岁以后的事,因为实在是活不到那年呀。

史书上说他涉猎经史,在太学当过学生,在校期间被校领导看重,觉得他以后很有前途,王佐之才呀。

后来又考了进士,当上了公务员,还算顺利。

只是前半生的仕途就比较一般了,张柬之在申州刺史手下做事,怎么一个皇子被外放为刺史呢,因为他是的儿子,怎么可能不受打压?乾封初年,下令说李素节既然有病,就不用上朝见你爸我了,李素节闻讯后猜到,肯定是我那个狠心的后妈搞的鬼,便写《忠孝论》自白,而悄悄把这封上书递给唐高宗的,正是张柬之。

武则天看了李素节的文章非常不爽,将他一贬再贬,不得回长安。

张柬之由于站错了队,跟了这么个倒霉催的,官运差也正常,一看帮了倒忙,干脆回家抱孩子去了。

别人这个年纪都是为事业家人艰苦打拼,张柬之在家一心修炼,准备大招,日子既清闲也清苦,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张柬之准备了三七二十一年,觉得够了,即将重出江湖,也许他自己都没想到,可以在同龄人纷纷退休入土时火一把。

永昌元年,64岁的老张请人帮忙,推荐为贤良,参加制举考试,这是武则天给天下有识之士提供的一个机会,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史书记载说:“同时策者千余人。

”上千人跟你一起比试才学,一开始张柬之考得不好,认命了,觉得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吧,都准备卷铺盖走人了,结果传来消息,考中的太少,武则天要再考一次。

这一重考还真不得了,张柬之竟然“独为当时第一,擢拜监察御史。

”,老年得志,武则天看到比自己小一岁的老古董考了个第一也蛮高兴,看来咱们二零后还是行的。

次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张柬之因为母亲的病故回乡守孝了一段时间,六十五岁母亲去世,张老夫人也可以说是高寿了,张柬之的长寿也许跟母亲也有关系,或许是基因,或许是养生的方法,岂不知日后的也有个长寿的母亲。

回到朝廷后,又升为凤阁舍人。

凤阁是什么玩意?这是武则天改了名,原来的名字是中书省。

看似前途光明,可以发挥下余热了,结果又遇到了波折。

北方的契丹对武周发动了进攻,官军抵抗不利,一个名叫默啜的突厥可汗也发兵犯境,他提出停战的条件是武则天归还人口、地盘,作为和好的诚意,他愿意把女儿嫁给宗室。

,女皇气不打一处来,可许多大臣纷纷上疏,觉得契丹未定,不能再和突厥作战,武则天也没办法,下令淮阳王武延秀娶默啜的女儿。

得知此事,张柬之连忙表示不满,奏疏中有云:“自古无天子求娶夷狄女以佩中国王者。

”武则天一看就火了,敢跟老娘作对!于是被贬谪,出为合州刺史,寻转蜀州刺史,都是在四川,六十好几了,还要跑这么远的地。

然而蜀地并非是最后一站,不久又被任命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跑湖北去了。

到目前为止,处江湖之远的张柬之连朝廷都回不去,更不可能当宰相了,难道又要沉沦了?没想到转机说来就来,老张遇到了两个贵人,或者说是伯乐。

《新唐书》记载:宰相非常看重张柬之,长安年间,武则天向狄仁杰求贤,“安得一奇士用之?”狄仁杰回答说:“如果以文章为标准,苏味道那样的就行了,但文人不一定管的了天下事。

”最后推荐了张柬之,武则听后便把他升为洛州司马,没过多久,武则天又来向狄仁杰求贤,狄仁杰说:“我曾经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他呢!”女皇纳闷,难道国公老糊涂了?我明明升了他的官呀!狄仁杰说:“我推荐的是宰相,却被任命为司马,这不算用了。

”于是又升官,担任秋官侍郎。

《旧唐书》里倒是没说狄仁杰,只说了姚崇推荐的事,夏官尚书姚崇即将担任灵武军使,临行前武则天让他举荐人才,爱卿老实说吧:到底谁可以当宰相。

姚崇回答道:“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

”说老张这个人大事不糊涂,又有谋略,再不用就晚了。

狄仁杰、姚崇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他们都对张柬之竖起大拇指,看来是真才。

“即日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

” 狄仁杰和姚崇都看重张柬之,最主要的是张柬之心系李唐,把光复唐室当做自己的使命,同时他又稳重有谋,能成大事。

狄仁杰没能活着等到李显重新即位的那天,却影响了武则天的立储计划。

女皇本打算让当太子,狄仁杰坚决反对,说天下人心都在李唐,恢复李唐是民心所向,而且从来都没有侄子祭祀姑姑的道理,想想吧:,您就要成了,你不介意不要紧,忍心让给了你一切的高宗皇帝也变成孤魂野鬼嘛?武则天挣扎了一段时间,还是决定让儿子来当太子。

此外,狄仁杰还提拔了张柬之这样忠于李唐的大臣入朝,算是保驾护航,武则天老了,没几年了,一旦她去世,,目标就能实现。

可二张兄弟的出现却使形势变得复杂,这两个女皇的小棉袄依仗着武则天的支持,,与李唐族人矛盾重重。

上世纪60年代,乾陵发掘出了墓,这位不幸的公主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是,却没能享受到多少福禄,难产而死,英年早逝,墓志说:“春秋十有七。

”一千多年前,公主的丈夫武延基跟别人议论二张,被知道了,马上给武则天打小报告,武则天闻之大怒,迫使武延基自杀。

公主怀着孕,突然听说丈夫已死,受到惊吓,促发难产,药石罔效,可怜十七岁的花季。

皇室尚不能自保,何况其他人。

当武则天病逝日渐沉重,谣言就四起,闹得,全国人民都在偷偷议论,兄弟会不会作乱,会不会矫诏,无人知晓。

这段时间也不知道张柬之在做什么,其实,不知道就对了,他肯定是不能跟二张直接冲突的,他要保全自己,等到武则天死了好确定大计。

神龙元年,宫里又传来了武则天的病情,当了几个月宰相的张柬之急得向,等了十五年了,万一太子不能顺利登基,无颜面见那些死去的李唐旧臣呀。

不能托了,逼宫吧,为了掌控北门,他去见右羽林将军李多祚,问道李将军今天的荣华富贵到底是谁给的,李多祚被戳中了泪点,哭着说:“高宗”。

张柬之一看有效果,又把当前的局势分析了一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李多祚同志很有政治觉悟,当即表示愿意配合。

于是张柬之准备兵马杀进宫廷,立斩二张,迫使卧床不起的武则天退了位。

失去权力的武则天立即衰老了,李显去看她时,母亲没化妆,少往脸上抹了几斤粉,李显以为白天撞鬼了。

掌了这么多年权,一下子失去了,武则天感到度日如年,每一秒都不自在,她的身体和心理正在被时间和绝望侵蚀,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刚刚立下旷世奇功的张柬之,竟然也很快便消失了。

时,洛州长使薛季昶说:“二凶虽除,产、禄犹在。

请因兵势诛武三思之属,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他的意思是说杀了二张还不够,干脆把武则天的娘家人也一波带走吧。

张柬之没同意,因为武家经营多年,实力不小,也反对二张,跟李唐皇室又是,他这个刚当了几个月的宰相根基不深,实在是不敢动他们呀。

他把希望寄托于李显,觉得李显会杀家族的,结果被证明只是一厢情愿,人家非但没杀,关系反而还挺好。

在武三思等人的排挤下,有些功高震主的张柬之等五位功臣被封为王,实际上是明升暗降,削夺实际权力,只准一段时间入朝一次。

老张倍受打压,,最后想想还是算了,一把年纪还斗什么,回家吧,便上书请求回襄州养老,中宗同意了,亲自赋诗践行,大臣们出城热烈欢送老同志荣归故里。

可还没完呢,后来又被武三思参了几本,贬为新州司马,新州在今天的广东,当时让人到这当官一般属于整人性质,到新州后,心情越发不好,活活气死了,享年八十一,政变次年的事。

张柬之从辉煌到没落只有一年多的时间,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他能够留名青史,建功立业。

首先得益于他旺盛的生命力,要是他在高宗时就死了,或者武周初期就病死了,也绝对正常,说得过去,可他能撑到神龙元年,奠定了基础。

同样能政变成功也是此理,面对的不是、、而是。

然后是他沉得住气,比较能够坚持,赋闲的时候不忘努力,二张乱政的时候也没出头,最后是能抓住时机,团结有效力量,一举成事。

然而由于长期地位不高,又在地方久,入朝时间短,根基不强,遭猜忌,所以位置也坐不久。

史书说他不忍心杀武三思,其实是不能吧,老张不是,他是个懂政治的人,对于关乎自己前途、身家性命的事哪会手软的。

不过仅凭神龙政变一件事,足以被历史铭记了。

随机文章埃及法洛斯灯塔历史价值,世界最高的便民工程(400米)海恩法则是什么意思,海恩法则与墨菲定律区别(任何事故都可预防)爱因斯坦对鬼的解释,脑电波就是人类的鬼魂/脑电波轮回假说西方神话十大魔神,萨麦尔加百列榜上有名(地位曾仅此上帝)海市蜃楼找到过实景吗,平行世界假说引猜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从玄武门之变到唐隆政变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唐朝的政变总是这么容易成功

为什么有些政变,无论过程多么惊险,多么,最后总能像金庸小说中自带主角光环一样大告功成呢?但另外一些政变,无论环境条件与前者多么相似,最后总差临门一脚,。

明明历史不是写小说,剧情不是随心所欲编的,但为什么仿佛有些人就是天生主角,有些人就是没有主角的命? 成功的和失败的政变之间,究竟差了些什么? 现在就让如今的我来尝试解答一下幼时的我这个问题吧。

----------------------------------------------------------------------------------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成功案例,总结一下正面经验先。

玄武门之变 最出名的宫廷政变,莫过于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世民通过一场武力政变,杀死大哥建成和四弟元吉(这哥们是个的官二代),逼父皇李渊退位,正式开创贞观盛世。

据我总结,他成功的要素有几点: 1.一同举事的手下必须是铁哥们。

李世民为国征战多年,手下无论文官武将都是共经历过无数生死的交情,所以当他们劝说世民动手的时候,个个都发自肺腑,并非为了荣华富贵。

猛将尉迟敬德第一个站出来说:“如果秦王不动手,我今晚就离开王府,落草为寇算了!” 李世民说,事关重大,我不如占卜一下再决定。

事变前深夜密谋 张公瑾(凌烟阁24功臣之一)跳出来扔掉他的占卜龟壳,说:“占卜是为了决疑,如今不动手就是死路一条,还有什么疑问吗?” 然后李世民又说,不如叫、过来商讨一下再说(此前房杜二人早已被派遣别处当官,调离了亲王府,如果在私自联络等于结党),然后又说,如果他们二人不肯定,你就把他们砍了,人头带来吧。

说完把佩剑交给。

无忌去找二人,还没亮剑,房杜二人就换了道士袍,潜回秦府。

别以为李世民很懦弱,其实他是在试探他的这些手下,到了关键时刻是不是仍旧忠心,所以才假装犹豫不决,让他们先表态。

------------------------------------------------------------------------------- 最强阵容都到齐了,也确保不会有人中途叛变,那就正式行动吧。

擒贼先擒王,政变一般的主要目标,就是除掉敌方首脑。

那么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2.小范围内集中优势兵力,把敌人首脑困在一个狭小空间瓮中捉鳖 其实李世民手里只有守卫秦王府的几百名亲兵,论兵力,太子建成比他多很多。

但是兵多,也阻碍不了李世民使用“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这招。

李建成、李元吉进宫 这一天,是皇帝李渊下诏让建成元吉进宫,所以他们自然不能带卫兵。

而李世民的士兵就埋伏在进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后面。

建成和元吉的马越来越接近玄武门时,才看见李世民就站在城门下。

当他们下意识地调转马头想逃跑时,一支箭已经射出——最大的政敌,就这么除掉了。

接着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死。

3.一不做二不休,必须控制皇帝 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理论上说李世民已经没有政敌了。

因为他的父皇李渊只是想一碗水端平,希望他的儿子之间和平共处而已。

何况现在3个儿子只剩下1个,他无论如何都只能传位李世民了。

但假如李世民选择此时罢手,那么谁能保证李渊会不会秋后算账,以谋反罪把他也除掉?因为在禁宫之内动刀兵,本来已经是死罪。

李渊被迫下诏 玄武门那边解决完后,尉迟敬德马上冲进禁宫,浑身是血地站在李渊面前,逼皇帝下“敕令”,宣布建成和元吉为乱党,李世民剿灭有功。

只有通过皇帝来“对事件定性”,并同时软禁皇帝,才能确保政变取得最终稳固的胜利。

----------------------------------------------------------------- 再看一个正面例子,直接终结统治的“”。

影视形象中的张氏兄弟 武周后期,男宠乱政。

张易之,张宗昌是最得武则天宠爱的男宠兄弟,不仅受到满朝不正直的官员巴结,还随意以谋反罪诬陷政敌。

当时朝廷正直派的五位大臣实在忍不了,于是拿着太子当旗号搞政变,铲除男宠党。

我们来看看这次政变有没有与玄武门之变相似的成功要素: 1.举事者都是铁哥们/或有共同目标。

首先,五大臣无疑是铁板一块,有着推翻男宠党的共同目标。

其次,武则天的统治由于是篡夺她儿子的位,,所以只要喊出“还政于唐”,就有利于政变士兵们团结一致。

第三,五大臣们长期郁郁不得志,如果政变成功就会荣华富贵,不政变则迟早被整死,所以政变的“盈亏比”很高(套用了投资概念,哈哈),因为他们have nothing to lose. 2.集中兵力围困敌首脑。

这次五大臣的选择进攻策略同样是玄武门,一突破就直接包围皇帝寝宫。

过程中还是有些惊险的。

首先是男宠党在玄武门也有亲信统军,但五大臣安插了多个中层将领,则可顺利架空他们,举事时一刀砍了,则可控制士兵。

到达玄武门后,五大臣突然发现,另一支禁宫独立兵力——千骑,竟然巡逻至此。

如果此时凭正面交锋开打,则势必,武则天及男宠们肯定能趁乱溜走或找救兵。

正在剑拔弩张之时,太子李显(当过几个月皇帝然后“被退位”的)被拥上前。

千骑见是太子,可能也是民心向背问题,就是就不再阻拦。

3.控制皇帝 神龙政变 就这样,大臣党顺利进入后宫,二张刚听见躁动探头出来张望,就被砍了。

他们的尸体被挂到洛水桥,一夜间便被愤怒的百姓割光皮肉,可见民心站在哪一边。

武则天被软禁后第一天,命太子监国;第二天,传位太子;第三天,太子登基,恢复国号为唐,仍称(武后前他做过20多天皇帝时,就叫中宗,沿用旧号),大赦天下。

第八天,政变五大臣全部封相。

同年11月,软禁中的武则天病逝,终年81岁(这么老还有男宠,也是天下奇葩,所以才能是武则天) ------------------------------------------------------- 唐中宗经过二十多年的饱受惊吓,早已经变得软弱怕事。

所以重新即位后,他发誓对她的妻子女儿加倍补偿,无论提出什么要求,他都露出慈善的笑容,满口答应。

谁知道一补就补过头,韦后的亲戚迅速被封大官,形成后党;女儿经常写好诏书,然后把内容挡住,拿去给父皇盖玉玺,中宗也不看内容,宠溺地无一不答应。

安乐公主就凭这招,又封了很多亲信占据要职。

真昏啊。

有一次,公主找中宗说,想当皇太女,以后传位给她。

这个词也真是有创意,估计历史上她是首创的。

虽然中宗对女儿宠溺过头,不过这个要求好歹是拒绝了。

在中宗看来,这只不过是女儿胡闹。

但这件小事反应了一个事实:武则天的先例让很多有野心的女性看到了登上顶峰的希望,从而都想尝尝当武则天第二的滋味。

-------------------------------------------------------------------- 韦后和公主的步步紧逼,使太子坐立难安,因为他不是韦后所生,自然而然成了政敌。

更何况,就算是亲母子,武则天不也把儿子们当政敌,一个个摘掉吗?坏风一开,就难以收拾。

于是乎,太子也想来一场政变,铲除韦后和公主。

(真是变上瘾了,就如同女皇之风仍在一样,神龙之变的成功也使得很多不知量力的人以为政变很容易) 好了,案例3来了。

那么这次太子政变,有没有满足成功三要素呢? 1.举事者铁板一块。

(不存在的) 首先,目前的时局,想通过政变咸鱼翻身的投机者不多。

朝中大臣要不就是韦后或公主党,无立场的就忠于中宗,更何况中宗名正言顺,没什么人想革他命。

所以最后,参加起事的只有大臣李多祚(与后党敌对)和成王李千里(硕果仅存没被武则天灭掉的远房宗亲)。

2.集中兵力困敌首脑。

(不存在的) 这次的政变选择了兵分两路,一路去杀(韦后的情夫,韦党的首脑),一路进宫杀韦后,公主和(韦后女助手,流行的额头梅花妆就是她原创的)。

第一路顺利把武三思的头砍飞了,但是第二路则遇到了麻烦。

由于外面已经杀声震天,打草惊蛇,宫里的人正准备无头苍蝇般逃窜。

为什么上官婉儿会在历史里有一席之地?这时候就显真功夫了。

她脑子快速转动,立马跑到皇帝李显面前禀告:太子犯上作乱,扬言要先杀奴婢,再杀公主和韦后,最后杀皇上! 其实太子压根就没想动皇上啊~不过这种时候,皇帝逃命都不够时间,还有时间思考?你说他会信谁?外面杀声震天的太子,还是面前楚楚可怜的婉儿? 上官婉儿就这样通过一句话,成功把皇上和自己捆在一条船上,最坏的结果,就是自己死了,但皇帝也会拉上垫背。

太聪明了,这种人在游戏里智力简直99. 皇帝等一行人慌忙登上玄武门,这时候太子党才赶到,形成了需要仰攻的局面。

这里又输了一着。

对比之前的两次政变,都是敌人还在睡觉,玄武门已经到手了。

3.控制皇帝。

(不存在的) 现在形成了对峙。

不过太子这边有三五百人,皇帝身边区区100人,估计还夹杂不少宫女。

如果此时太子下令强攻,多半是稳操胜券。

但是,他竟然犹豫了。

原本计划里,他没有想过要与父亲为敌。

这临机应变能力,比上官婉儿差九条街。

难道他没有看过历史,看看他的先辈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吗? 先控制了父亲再说!事后可以给他当太上皇嘛。

这时候,皇帝喊话了:你们都是朕的卫士,何苦作乱?此时斩杀反贼,你们都能升官! 基层的士兵也真好骗,随便开个空头支票,就有大部分调转枪头(所以太子的第一点做得太烂了,完全没有铁哥们)。

太子只好调转马头逃离京城(这也够懦弱的,这时逃了,普天之大有容身之处?早知如此你几秒钟之前怎么不下令总攻,所以真是愚蠢之极),最后在荒郊就被身边的士兵砍了脑袋,拿回去领赏了。

--------------------------------------------------------------------------- 太子被灭了之后,韦后党借机会搞“肃反扩大化”,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一人,很快,韦后党便权倾朝野。

中宗的不闻不问使韦后权力欲迅速膨胀,很快,她就觉得,现在的一切都满足不了她,她的下一个追求,就是成为武则天第二。

她当了女皇帝,就把她女儿安乐公主立为皇太女,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但是,李显才50来岁,又心宽体键,生活幸福,看来不到7,80岁都不会死。

既然如此,看来韦后只能设法加速这个进程了。

唐中宗 景龙四年,中宗吃了一碗汤饼后,就突然七窍流血暴毙了。

韦后马上宣布长安戒严,第二天又把五个后党成员升为宰相。

中宗有两个儿子,一个31岁,一个16岁。

韦后当然准备伪造遗嘱,立16岁那个为继任皇帝了,幼主好控制嘛。

但是长幼有序,立幼不立长,仍引起很多无派系的大臣反对。

-------------------------------------------------------------------- 就在韦后开开心心地在禁宫里捣鼓这些时,一股潜伏于朝堂之下的势力开始有动静了。

那就是中宗的弟弟,睿宗。

还记得武则天“三摘黄瓜”吗?中宗是那第三根黄瓜,当了20多天皇帝被武则天废了,然后立了她的四儿子睿宗李旦。

当然,睿宗也没干多久傀儡就被撸下来了,但好歹也是有名号的。

既然中宗死了,为什么不让睿宗重新上台,而立一个16岁的幼主呢?很多正直派的大臣会这么想。

有了广泛的民意,政变起来自然更容易(没错,又要变了) 这一次政变的主角是——睿宗的三儿子,日后的。

(再变几次就进入了,读者们再忍一忍啊)。

还是成功三要素,我们看看李隆基做得怎样。

1.手下都是铁哥们。

这点李隆基早有铺垫,很早前就与禁军结交,称兄道弟,又赐饮食金帛。

不过光这样或许不够,但是敌人又帮了她一把。

韦后掌权后,担心禁军不服,于是想到打人立威,动不动打得皮开肉绽,使得禁军兄弟对韦后恨之入骨(又一个不读历史的主,不知道时是怎么死的吗?),所以禁军兄弟都死心塌地跟着李隆基杀韦后,完全不担心被反间。

2.包围禁宫,取敌首脑 公元710年六月,一队花匠模样的人进入禁宫,其中一个气质凛然的年轻人,不用说就是我们的主角。

他们进入某花匠的房间潜伏,一直等到半夜二更,才开始动手。

首先进攻的,还是玄武门。

关系再怎么铁,也不可能收买守门的所有人。

但是有一两个内应就足矣。

内应迅速放他们进来,把睡梦中的韦后一党砍了,然后向其余慌乱的御林军大喊:“韦后毒死先帝,危害社稷!我等今夜应同心协力诛賊,拥立相王(即李隆基的爸,先帝的四弟,第四跟“黄瓜”——李旦),若有人暗助逆党,一律斩杀!” 你看,这才是有水平的喊话,有萝卜又有大棒,先把造反理由说得光明正大,然后再说跟着我们混有什么好处,最后再说如果反抗就死。

比案例三中的太子愣住几秒硬是不下命令强太多了。

越往里面攻,竟然越多士兵加入政变部队的行列——口口相传的估计也是上面那三板斧,这宣传工作好的。

唐隆政变 韦后从杀声中惊醒,这是她第二次经历政变了。

虽然这次聪明了点,直接奔往御林军处,但是,所有人早已把她的头当成白花花的领赏银子了——于是韦后、公主,上官婉儿,这一帮梦想重温武则天人生轨迹的女权谋者,就这么走到的生命的终点。

政变过后,李旦第二次登基,仍称睿宗,李隆基被立为太子,随后睿宗退位为太上皇,李隆基正式登基,是为唐玄宗。

—————————————————— 通过以上这么多案例,我们发现想要成功,除了一些基本共通点你要做得足够优秀之外,也有不少“老天爷赏饭吃”的运气成分,仿佛王者自有天助。

例如李隆基那次政变,就差点有一个花匠由于害怕,不敢开门想临阵脱逃,后来是这花匠的老婆说,你现在做逃兵,如果政变成功,他们会找你问罪;如果政变失败,他们也会供你出来。

这才使花匠回心转意出来开门。

但相反,失败的那些,往往这些偶然因素就都是朝着不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所以有时候,天命也是挺重要的。

而天命,好像也和你是不是“师出有名”成正比。

所以,越能得民心的政变理由,会得到越多无形中的支持。

随机文章海底龙宫塞班岛蓝洞,美丽景色散发死亡的气息最高维空间是什么,或是无数三维空间的合集(无依据)河北ufo最真实视频探秘,树林上空惊现碟状飞行物(视频疑似作假)star法则成就故事例文,面试官和求职者必知的案例揭秘余震和主震的区分,主震释放超过90%的能量/余震可能持续几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唐朝中期的腥风血雨是怎么回事?唐玄宗的“唐隆政变”

说起,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李世民,他开了,第二个想起的应该就是,因为她是第一个女皇,第三个就是,不仅有,还有与杨贵妃的缠绵的故事,以及导致唐朝衰落的。

这是你知道的,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武则天和之间还有三个,只不过这三个皇帝走马观花一样上任又下台或者死亡,直到李隆基登上皇位才稳定下来,而李隆基登上皇位也不是一帆风顺,那也是经历了腥风血雨。

首先说下当时的形式,武则天退位以后,李显即位,是唐中宗,李显的复位,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功劳很大,唐中宗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封赏,但是李显作为一个没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最感激的却是自己的,因为她与李显共患难,对于非常的纵容,加上自己能力不行,导致大权旁落。

皇权被韦皇后和掌握。

而韦皇后又和勾结在一起,为什么这两人勾结呢?倒不是说两人有的秘密,而是这两人是亲家,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因此二人就联合到一起了。

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努力下,身为王爷的武三思又位列宰相,这样皇权和相权就落入到韦、武集团手中,他们得势以后,首先打压的就是帮助李显复位的几位功臣,张柬之、敬晖等都被贬官或者流放,而当时的太子也非常难过,因为李重俊并非韦皇后所生。

安乐公主和他的丈夫武崇训总是羞辱太子,想抢夺太子之位,泥菩萨尚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李重俊还是皇族太子,于是忍无可忍的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父子,不过他却算错了,当时的皇帝李显是支持韦后的,于是羽林军倒戈,而这个太子也被杀,这下好了,太子和武三思,剩下的韦皇后一家独大。

韦皇后这个人是有野心的,她学自己的婆婆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在唐隆元年,李显暴死,有人怀疑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下毒杀害了李显,这个猜测极有可能是真的,这样对于韦皇后非常有利,她扶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将领南北衙禁卫军交与韦家子弟统领,其独揽大权之心昭然若揭。

宰相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韦家诸人一同劝说韦后称帝,这一下触动了李家的逆鳞,中的佼佼者如李隆基开始谋划反扑,而也想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二人一拍即合,决定除去韦氏集团。

当然李隆基不是愣头青,李隆基一直与军中交好,唐太宗时期选拔官户和蕃口中骁勇善战的人员建立的百骑,发展到李显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万骑,李隆基对万骑兵中的豪杰之士都深相结纳。

李隆基于是与太平公主及其子卫尉卿薛崇、西京苑总监赣县人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任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人策划先行举兵发难,铲除韦氏集团,而韦氏集团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对万骑非常的不好,不是打就是骂,导致万骑多有怨言,这也给里李隆基机会。

于是李隆基带领人马冲入羽林营,将掌握羽林军的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示众,羽林军纷纷倒戈,听从李隆基的指挥,于是李隆基带领将领攻打皇宫,韦后惶惑中逃入飞骑营,有一个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把首级献给李隆基。

安乐公主正对着镜子画眉,被士兵斩杀。

此外还将武延秀斩首于肃章门外,将内将军贺斩首于太极殿西。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战扫平韦氏集团,逼李重茂让位给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是为,改元景云,三天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这次政变扫平了韦皇后集团,但是新的矛盾又起,太平公主也想学自己的母亲,李隆基当然不让,于是二人又开始了明争暗夺,而李旦认为自己不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对手,夹在中间没有好果子,于是让位给李隆基,最终李隆基技高一筹,杀了太平公主,开始励精图治,开启了开元盛世。

同样是禅让,李渊是不是自愿的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李旦绝对是自愿的,也证明他有啊。

随机文章揭秘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被误用的两千多年第7节 先许诺后赖账汉朝屯田的意图是什么?埃及法洛斯灯塔历史价值,世界最高的便民工程(400米)新疆不明飞行物现5000米高空,60%可能是航天发射所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解密神龙政变:女皇武则天是如何被人赶下台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