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2篇
【千问解读】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2篇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翻译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翻译及赏析2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
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
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
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
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
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
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
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
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
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
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
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篇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折桂令·中秋》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
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
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
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折桂令·中秋》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
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折桂令·中秋》赏析 月亮因其朦胧、晦暗、可阐释性强,历来是文人墨客们乐于歌颂的对象。
这一看上去单调、简明的意象,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也蕴涵着不同的意义和形象。
清夜良辰,对月兴叹,文学家们往往会敏锐地觉察到月亮的圆缺不定,同时感到自身的渺小。
这时,不同的境遇和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抒发。
这首双调《折桂令·中秋》即是一首借月抒情之作。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
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欲一醉方休的情致。
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情,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
凡此皆别具一格。
首句“一轮飞镜谁磨”即是写月。
天空中这一轮飞镜般的‘明月,是谁将它打磨得这般圆滑清亮?比喻和语言虽简单,但不失优雅。
这一句反问好像作者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一人与月相望后,发出的轻声探问。
“照彻乾坤,印透山河”,明亮的月光仿佛照彻了乾坤大地,印透了大好河山。
这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
张养浩没有直视月亮的光芒,而是描绘它遍洒在大地、河川、山林上之后的效果。
月光与日光不同,不会给人强烈、充满穿透力的印象。
月光是阴柔、幽媚之美的代表,“照彻”“印透”是月光无孔不人的渗透、无声无息的轻抚。
“玉露泠冷,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四句,写秋夜里清澈透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
透明的清白色遍洒在整个秋夜的天空里,洗净了平日银河波浪般的星光。
中秋之夜的月,较平常更盛,所以说“比常夜清光更多”。
月光通透、明达,照在了庭院中的桂树上。
澹澹清夜,树影婆娑,明月清光,相与无碍,共同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最后四句又是反问。
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情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情感。
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
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
这种现世世界的情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情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阴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色。
《折桂令·中秋》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
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赏析2 折桂令·中秋 朝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注释: ①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②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冷冷,清凉之貌也。
③银汉:天河。
④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
简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
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
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
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
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
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
“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
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
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
“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
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
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
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
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
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
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
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
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
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
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
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这首散曲是描写中秋明月的小令。
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
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
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
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
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赏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
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
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
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
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
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
“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
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
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
“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
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
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
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
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
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
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
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
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
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
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
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
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宇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辞官,居于济南云庄,度过了八年隐居岁月。
在这段时间,他游山玩水,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早,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由于积劳威疾,其到任四月便因病去世。
张养浩聪颖好学,饱读诗书,诗赋文章无所不通,尤其擅长散曲,著有《归田类稿》其散曲小令今存一百六十多首。
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玉树临风”。
人物生平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
元代散曲家。
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
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
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
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
有《三事 忠告》、《归田类稿》等。
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 乐府》。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谓其曲“如玉树临风”。
张养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
在堂邑县,他关心民瘼,抑制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 好事。
拜监察御史之后,他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风宪忠告》),蹈厉风发,“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
其门人黄溍说他“力排权奸,几蹈祸而不悔”(《滨国公张文忠祠堂碑》)。
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与权臣意见牴牾,被构罪罢官;英宗时,又因谏在内廷张灯为鳌山事,险遭不测。
怀有“致君泽民”理想的张养浩,本想干一番利国济民的事业,但统治集团中“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元史》本传),自己犯颜撄鳞,时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辞官归隐,“远是非,绝名利”(《普天乐·辞参议还家》),回到自己的故乡济南。
享年59岁。
主要成就 散曲家 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曲家。
历经宦海风波,感受到了上层统治 集团的黑暗,其体会自然真切感人:“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
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
当其归隐之初,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心情十分愉快:“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
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
汇波搂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
他给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叫云庄,云庄内修建了一座绰然亭(也叫翠阴亭),亭后盖了一座遂闲堂。
“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
四面桑麻,一带云山妙。
”(《雁儿落兼清江引》)“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
北窗风,特地凉。
客来到,尊酒淋浪。
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水仙子·咏遂闲堂》)。
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而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
“自隐居,谢尘俗,云共烟,也欢虞。
万山青绕一茆庐,恰便似画图中间里。
著老夫对着无限景,怎下的又做官去”(《胡十八》)。
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
云庄迤南,便是景色秀丽的大明湖、趵突泉;迤东,是孤高桀立的华不注;迤西,是块然如垒的标山。
在家乡,他时而在明湖游赏,箕居船头,放声高歌;时而登上华不注,领略“苍山万顷”的山野风光;时而登临汇波楼,吟诵“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登汇波楼》)动人的诗句;时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赏珠滚絮飞的泉流……足迹所至,诗、曲亦随之。
在这些描写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在似乎消沉的、吟诵隐逸闲适情趣的诗曲中,也常常寄寓着壮志难酬的愤慨,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到一股抑郁难申的不平之气。
其作品《水仙子·咏江南》入选沪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 作品格调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
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
《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一心为民 张养浩栖隐云庄,不求显达,优游于山水之间,敛迹于权贵之门,自以为远离世俗尘嚣,不与朝廷政事,然 元朝廷对这位“博学硕德,声名显赫”(艾俊《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引》)的儒臣,却时时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间,凡六下诏书,他均高卧不起。
而当天历二年(1329年)朝廷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时,他却不顾高龄体弱,随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
“无多惭,此心非为官。
”(《西番经》)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灾情严重激发起他为民承重的精神。
赴官途中经洛阳、渑池、潼关,直达长安。
一路行来,目睹灾民惨状,感历代兴废,写了数首怀古曲,意绪苍凉,流露出对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叹,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到任之后,“凡所以力民者,无所不用其至”(危素《张文忠公年谱序》)。
四月之内未尝家居,不遑寝处,终因劳瘁而卒。
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
在封建时代,像张养浩这样为民尽瘁的官儿实在并不多见!元朝廷对其旌表,不过是旌忠励节,激励臣下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来区分善恶,表明自己的爱憎。
张养浩所维护的那个制度虽已成为历史陈迹,而其为民尽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却可与济南山川同在,永远为人们所怀念。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集《归田类稿》。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