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折桂令·中秋》是元代张养浩所作,描写了月光的澄彻和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译文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

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

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

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情一醉?  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

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精神萎靡的样子。

  赏析: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

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

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

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

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

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

“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

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

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

“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

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

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

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

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

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同样写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写法。

李白的《月下独酌》抒发的是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笔下的月既不解饮,又不懂情,无知而冷漠。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怀,他想象中的月宫是“高处不胜寒”,强调的是“月有阴晴圆缺”。

张养浩的这首散曲抒发的则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

这首散曲却与此不同。

它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

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

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

这首散曲成功的奥秘也就在这里。

  《折桂令·中秋》创作背景  蒙元王朝建立后,官场黑暗腐败,张养浩为官廉正,主张清除吏弊,改革政局,虽处位不低,终因直言敢谏两次获罪遭贬,以致晚年在山林过了较长一段隐居生活。

这是一篇熔铸前人诗句、巧妙地以景抒情的佳构,前有姚燧以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书潜赋》作底子写出情思迥异的《黑漆弩》,张养浩则复将辛词加以翻演,写出了这篇咏中秋的《折桂令》。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后赤壁赋》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简介《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

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

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详细参考:《前赤壁赋》 《赤壁赋》  作品原文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

霜露既降,木叶4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

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

妇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14。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6!  予乃摄衣17而上,履巉岩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龙21,攀栖鹘22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23。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24,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25悄然26而悲,肃然27而恐,凛乎其不可留28也。

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31。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2。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3。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4,戛然35长鸣,掠36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7。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8,过临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40而不答。

“呜呼!噫嘻41!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42,飞鸣而过我43者,非子也耶44?”道士顾45笑,予亦惊寤46。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词句注释  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  怀禅微刻《后赤壁赋》  怀禅微刻《后赤壁赋》  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

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

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

坂,斜坡,山坡。

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  4.木叶:树叶。

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

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

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

薄,迫,逼近。

  9.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

这是有名的美味。

  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

安所,何所,哪里。

  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

诸,相当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

“须”通“需”。

  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

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

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

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

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

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

曾,才,刚刚。

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

“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18.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

履,践,踏。

巉岩,险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开乱草。

蒙茸,杂乱的丛草。

  20.踞:蹲或坐。

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

虬,龙的一种。

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22.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

栖,鸟宿。

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23.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

冯夷,水神。

幽,深。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

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

啸,蹙口作声。

  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

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静默的样子。

  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

返回。

  30.放:纵,遣。

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33.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34.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

玄,黑。

裳,下服。

缟,白。

衣,上衣。

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35.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

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  36.掠:擦过。

  37.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38.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

翩仙,一作“蹁跹”。

  39.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40.俛:同“俯”,低头。

  41.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4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

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

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

昔,昨。

  43.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44.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45.顾:回头看。

  46.寤:觉,醒。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白话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

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

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

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

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

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

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

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

“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作品鉴赏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

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

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

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

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第一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

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

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

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

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

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日喻说》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日喻说》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喻说》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原文  日喻说  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②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③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④,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

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作品注释  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⑤揣:摸  ⑥譬:比喻。

  ⑦相:形容,比喻。

  ⑧卒:终于,终究。

  ⑨欤:吗,助词,表疑问。

  ⑩没:能潜水。

  作品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

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

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

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折桂令·中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