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千问解读】
《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医戒》李东阳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医戒》明代李东阳所作叙事散文,通过自己二十九岁时一场脾病治愈过程,揭示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医而延误病情的道理。
作品原文 医戒 予年二十九(1),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渐节渐寡,几至废食,气渐苶(2),形日就惫。
医谓:“为瘵也(3)。
”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4)。
岁且尽(5),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若春水旺(6),则脾土必重伤。
”先君子忧之(7)。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乃解。
”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8),故得木而解。
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
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9):“噫!是也。
”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10),悲怆交积,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惟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
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11)。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遗实(12),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向不此医之值(13),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因录以自戒。
作品注释 (1)予年二十九:当时为1475年(成化十一年乙未)。
(2)苶(nié):衰弱。
(3)瘵(zhài):《说文》:“瘵,病也。
”此处盖指脾病。
(4)峻:急迫。
(5)岁且尽:一年将终。
(6)“春水”二句:中医以五行与五脏相配,脾属土,故称“脾土”。
脾的功能在于运化水湿,春季水盛,将加重脾脏负担,故说:“脾土必重伤”。
(7)先君子:亡父的敬称。
(8)“心火”二句:心属火。
中医以五行与五时(春、长夏、夏、秋、冬)相配,春属木。
木能生火,故有心病的人,至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故说“得木而解”。
(9)爽然:明白清楚。
《说文》:“爽,明也。
” (10)“是时”句:1474年(成化十年甲午),作者二十八岁,三弟李三川亡。
次年,继室岳夫人(岳正之女)又卒。
(11)差(chài):同“瘥”,病愈。
(12)徇名遗实:谓徒慕其名,而不究其实际情形。
徇:随顺。
遗:抛弃。
(13)向:倘或。
值:遇。
作品译文 我二十九岁时,脾有毛病。
症状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节制饮食,后来越节越少,几乎将废食了。
精神日渐衰颓,形状也日益显得憔悴。
医生说“这可是瘵病呢”,便用补药来补。
病越发厉害,补就越发加重。
快到年终,医生说:“我的办法也想尽了,如果来年春木旺,那么,脾土必受重伤。
”父亲为此很担心。
这时恰有老医生孙景祥先生来看病,说:“到了春天就没事。
”我感到奇怪便问他,他说:“病在心火,所以得木而消失。
那个医生当作脾病来医,这就没有摸到它的根。
您莫非有什么悲伤的心事么?”我恍然说:“哟!对啦。
”因为我这时连续碰上妻和弟的丧亡,悲怆交集,积年累月,因病而疲。
非但那个医生不理解,连我自己也忽略了。
随即收集所有的旧药全烧掉,全都听从孙医生的诊治,三天服一剂药,不过四五剂,到春天病果然好了。
我因此很有感慨:医生不识病理,要想解救人的危急,难得很哪!又叹道:世上那些从名忘实,将性命寄托在庸人手中的人难道还少么?当初如果不遇到那位老医生,只托之于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直到精疲力尽还是不明白啊!因此就写下来警戒自己。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是,不仅庸医能够害人,而且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医,将性命寄托在徒有其名的庸人手中,也会给自己带来祸害。
不光是看病这种事,世上的事情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
汉族,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
明代中后期诗人、书法家、政治家,茶陵派的核心人物。
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
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
李东阳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诗坛首领,《明史·文苑传序》说其诗“出入宋元,溯流唐代”。
以他为首的茶陵派,在明初台阁体与明中叶前后七子之间起了过渡作用。
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
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拓展:《医戒李东阳》阅读答案 予年二十九,有脾病焉。
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节不多食。
渐节渐寡,几至废食。
气渐薾①,形日就惫,医谓:为瘵②也。
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
岁且尽,乃相谓曰:吾计且穷矣。
若春水旺,则脾土必重伤③。
先君子忧之。
会有老医孙景祥氏来视,曰:及春乃解。
予怪问之,孙曰: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④。
彼谓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
子无乃有忧郁之心乎?予爽然曰:嘻,是也。
盖是时予屡有妻及弟之丧,悲怆交集,积岁而病,累月而惫,非唯医不能识,而予亦忘之矣。
于是括旧药尽焚之,悉听其所为。
三日而一药,药不过四五剂,及春而果差⑤。
因叹曰:医不能识病,而欲拯人之危,难矣哉!又叹曰:世之徇名⑥遗实,以躯命托之庸人之手者,亦岂少哉!嚮⑦不此医之值⑧,而徒托诸所谓名医,不当补而补,至于惫而莫之悟也。
因录以自戒。
(选自《明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释]①薾(ni):衰弱。
②瘵(zhi):病。
此处指脾病。
③春水二句:中医以五行与五脏相配,脾属土,故称脾土。
脾的功能在于运水化湿,春季水盛,将加重脾脏负担,因此说脾土必重伤。
④病在心火,故得木而解:中医认为春属木,木能生火,到了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
因此说得木而解。
⑤差:同瘥(chi),病愈。
⑥徇名:慕其名的意思。
⑦嚮:倘若。
⑧值:遇到,逢着。
22.文中庸医所用的治病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词句回答) 23.老医生孙景祥认为病人的症结是□□□□□。
24.从写作构思看,这篇文章具有□□□□的特点。
25.以下各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中,作者批评庸医的语言婉转而温和。
B.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他的父亲已经逝世了。
C.本文作者比《项脊轩志》的作者早一个朝代。
D.予爽然曰的爽然是爽然若失的意思。
26.这篇文章题为《医戒》,文章结尾时又说录以自戒,请分析一下作者要戒的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22.以药补之,病益甚,则补益峻(2分) 23.有忧郁之心(2分) 24.因事说理(大意相同即可)(2分) 25.B (文中称父亲为先君子)(3分) 26.一是戒医,希望医生不要去做庸医;二是戒自己与他人,看人、做人都要实实在在,不要去做只会仰慕名家,追求虚名,而没有真实本领的人(大意相同即可) (4分,各2分) [参考译文]我二十九岁时,脾有毛病。
症状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节制不多吃,渐渐越节制,吃得越少,几乎到了废食的地步。
精神日渐衰弱,形体也一天天显得憔悴。
医生说:这是脾病。
便用补药滋补,病情越发厉害,滋补就越发迫切。
快到年终,医生就对我说:我的办法想尽了,如果来年春季水旺,那末脾病必定加重。
先父为我很担忧。
这时恰逢有位老医生孙景祥来看视,他说:到了春天病就没事了。
我感到奇怪询问原因,他说:你的病在心火,因此得木(春属木,木能生火,到了春季心火便得以散发)就解除了。
那个医生说你患脾病,这就没有揣摩到病的本质。
您恐怕有什么忧郁的心事吧?我恍然明白地说:哟!是这样的。
原来我那时连续碰上妻子和弟弟的亡故,悲痛交集,积年累月,生病而疲乏不堪。
非但那个医生不理解,连我自己也忽略了。
于是把原来吃的旧药收集起来全烧掉,全都听从孙老医生的诊治,三天服一剂药,吃了不过四五剂,到春天病果然好了。
我因此很有感慨说:医生不识病理,要想拯救病人的危难,难得很哪! 又叹道:世上那些只仰慕虚名而不顾实际情况,将性命寄托在庸人手中的人,难道还少么?如果我不遇到这位老医生,只是白白地将自己托付给所谓名医,不应当进补而大补,直到
《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简介《惠子相梁》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作品原文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字词注释 1、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相梁:在梁国当宰相。
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恐:害怕。
6、国:国都。
7、三:虚指,多次。
8、庄子来,欲代子相:相:宰相 9、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
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10、止:栖息。
11、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2、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13、于是:在这时。
14、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15、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
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6、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17、往:前往。
18、发于南海:于,从。
19、飞于北海:于,到。
20、子:你,指代惠子。
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担任宰相 名词作动词 吓:象声词用做动词。
作品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作品赏析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
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
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
) 作品启示 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作品出处 与《孟子》相比,《庄子》更似经过精心结撰,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从不满现实的思想出发,《庄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
《庄子》的文章恣肆汪洋,文采雄伟瑰丽,想象丰富奇特,结构纵横变化,语言纯熟晓畅,叙事抒情无不穷形尽相、委屈周全。
著名的《逍遥游》、《秋水篇》,奇思妙想,络绎奔放,重言寓言争相涌现。
作者及相关人物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灭亡。
《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
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
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
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
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
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
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和惠施交好。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持此观点,他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
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 惠子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战国时期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宰相,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
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
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
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
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
30.国:国防。
31.山溪:山河。
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33.威:威服。
34.以:凭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6.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37.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达极点。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达”。
42.至:意思是“极点”。
43.顺:归顺,服从。
44.以:凭借。
45.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胜:取得胜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作品鉴赏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
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
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
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品评论 现代作家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
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 宋代学者李涂:《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文章精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