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原文  陶庵梦忆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駴駴1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2。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3,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4人世。

然瓶粟屡罄5,不能举火6。

始知首阳二老7,直头8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粧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9,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10: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11;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12;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13;以荐14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15;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16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17,夜气方回18。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19,车旋蚁穴20,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21,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22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23。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

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24,恍然犹意未真25,自啮26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27,犹事雕虫28,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29,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30,漏尽钟鸣31,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32,以流传后世。

则其名根33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34,劫火35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词语注释  1.駴駴(hài):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

  2.愕窒(êzhì)不敢与接:不敢喘气,害怕接近。

愕,陡然一惊的样子。

窒,指窒息。

接,接近、接触。

  3.引决:自裁,自杀。

  4.视息:观看和呼吸,即指活着。

  5.罄:(qìng),空,净尽。

  6.举火:指生火做饭。

  7.首阳二老:伯夷、叔齐是商末孤君的两个儿子。

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叔齐也不愿意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

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8.直头:竟自,一直。

  9.生长王谢:这句是说,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

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望族,他们的生活都很豪华。

《南史·侯景传》:“景请婚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求之。

’”后世因以代指门高世族。

  10.罹(lì)此果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

罹,到。

果报,佛教说法,认为人作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称为“果报”,也称“因果报应”。

  11.以笠报颅,以篑(kuì)报踵,仇簪履也:这三句话是说,今天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这是报应过去的插簪穿履。

下面几句句意相同。

笠,草帽。

篑,草编的筐子,这里指草鞋。

踵,脚跟。

仇,报答、报应。

  12.以衲(nà)报裘,以苎(zhù)报絺(xì),仇轻暖也:衲,补裰的衣服。

裘,皮袍。

苎,通“苎”,麻织品。

絺,粗葛布。

轻暖,轻而温暖,比喻衣服鲜厚。

  13.以藿(huì)报肉,以粝(lì)报粻(zhāng),仇甘旨也:藿,一种野菜。

粝,粗米。

粻,好粮米。

甘旨,美叶的食品。

  14.荐:草褥子。

  15.以绳报枢,以瓮报牖(yǒu),仇爽垲(k?i)也:枢,门轴。

牖,窗口。

这里说用绳拴门板,用瓦瓮的口作窗户,极言其贫穷之状。

爽垲,指明亮干燥的房子。

  16.舆从:舆,车、轿。

从,随从的人。

  17.鸡鸣枕上:在枕上听见鸡叫。

  18.夜气方回:夜乞,黎明前的清新之气。

《孟子·告子上》:“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孟子认为,人在清明的夜气中一觉醒来,思想未受外界感染,良心易于发现。

因此用经比喻人未受物欲影响时的纯洁心境。

方回,指思想刚一转动。

  19.黍熟黄粱:自己刚从梦中醒来。

黄粱,事出唐沈既济作的《枕中记》。

大意是说,卢生在邯郸路上遇见道士吕翁,吕翁给他一个磁枕,他枕着入睡,梦见自己一世富贵,梦醒以后,才明白是道士警告他富贵是一场虚空。

在他初睡时,旁边正煮着一锅黄黍,醒来时,黄黍还没有熟。

  20.车旅蚁穴:自己的车马刚从蚂蚁穴中回来。

蚁穴,事见唐李公佐作的《南柯太守传》。

大意是说,淳于棼在家中酒醉,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嫁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

后与敌战而败,公主亦死,被遣回,梦醒之后,寻找梦里踪迹,见槐树南枝下有蚁穴,即梦中所历。

以上两句都是借比自己历经艰难之后的寂寥时刻。

  21.不次岁月:不排列年月。

  22.志林:书名,后人整理苏轼的笔记,分类编辑而成。

这里借指一般分类编排的笔记本。

  23.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古代传说汉朝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来变成了一只鹤,飞回家乡辽东,见到人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见《搜神后记》)这两句是说,如同见到了昔日的城郭人民,自己反而能因此高兴。

张岱所作《陶庵梦忆》一书,多记明代旧事,所以暗用了这个世典故。

  24.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

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

(见《新唐书·选举志上》)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称鹿鸣宴。

  25.犹意非真:还以为不是真的。

  26.啮(niè):咬。

  27.大梦将寤:这里指人的一生将尽。

佛家常称人生一世为大梦一场。

寤,醒。

  28.犹事雕虫:这里指写作。

雕虫,雕刻此虫,比喻小技巧。

  29.慧业文人: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

慧业,佛家名词,运用智慧的事业,这里指文事。

  30.邯郸梦断:即指前所述的黄粱梦醒。

  31.漏尽钟鸣:古代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种报晓。

漏尽,即指夜尽。

钟鸣,即指天明。

都是说夜梦该醒的时候。

  32.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枕中记》载卢生将殁时上疏,没有“犹思摹榻二王”的事。

汤显祖根据同一故事写的戏曲《邯郸记》,在卢生临死时,却说过这样的话:“俺的字是钟繇法贴,皇上最所爱重,俺写下一通,也留与大唐作镇世之宝。

”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和钟繇都是著名书法家。

  33.名根:指产生好名这一思想的根性。

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3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

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3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

这里指焚化身体(结束一生)的火。

劫,梵语“劫蔌”的略称。

动蔌是一在段时间的意思。

这里指人的一生。

  白话译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

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变成了可怕的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

我写了哀悼自己的诗,每每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然而存米的瓶子里常常是空的,不能生火做饭。

我这才懂得伯夷、叔齐竟直饿死,(说他们)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在饥饿之余,我还喜欢写些文章。

因此想到以前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很享受过豪华的生活,现在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用竹笠作为头的报应,用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暖柔软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

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

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

现在自己应当从黄粱梦、南柯梦中醒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受用?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

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不用写年份;也不分门别类,以与《志林》相差别。

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

这真的可以说是痴人的面前不能提梦啊。

  以前有一个西陵的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坛子打破了。

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害怕那不是梦,一个又害怕那是梦,同样是做梦的人。

  我现在一生将尽,但还在从事写作,这又是在说梦话了。

因而叹息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化解,正如黄粱梦醒,时间用尽,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榻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

因此,他们的一点名根,实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也是无法烧尽的。

  作品简介  《陶庵梦忆序》是明代文学家张岱为《陶庵梦忆》一书所作的序言,是一篇“说梦”的散文佳作。

文中描写了张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作者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昔日奢华的果报,并且认为五十年盛衰荣辱的生活不过是人间大梦一场。

  创作背景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

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

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知识点  1、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

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

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

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2、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  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  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  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  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  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  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

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作品鉴赏  在此序中作者以雅洁优美散文形象,叙述了作者繁华生活过后最终归于沧桑的经历,作者把今日的饥饿贫穷归于以前奢华生活的报应,并认为五十年来的生活不过是梦一场,全篇体现了作者因改朝换代巨变的心灵痛楚。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

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

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此序的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是由此而来。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

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

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

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

作者用看似虚化的比喻与其实际状态相连,突出了作者写此序时的”痴“状心态。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的心理时,联想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

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名家点评  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王充闾:本文是作者为《陶庵梦忆》一书所写的自序。

坦露个人的处境与心迹,抒发身世没落之悲,也隐现着破国亡家之痛。

行文中,多处用典,讲究对仗,文字整齐凝练,清丽活泼,饶有诗意,既增强了文章的品味、厚度,又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中国好文章 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 下》)  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沈洪保:序文用强烈的对比,写出国亡家败的痛苦,悟出人生的虚幻。

序文引用了许多典故和佛家语来诠释人生,来开释心中的哀伤。

序文表明作者写《陶庵梦忆》是深情地眷恋着往日的繁华,是寄托着国破家亡的感慨,集中的文章决不是消闲解愁的文字。

(《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吴振华:《陶庵梦忆》是明清之际经历巨变的张岱在晚年凄凉中追忆繁华生活的一部笔记,带有很强的记载亡国历史的意识。

这篇序以佛教因果轮回的观念,解释命运变迁的原因,为消解亡国破家之痛作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文章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意境苍茫,感慨遥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卷似故人 序跋小品赏读》)

《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惠子相梁》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简介《惠子相梁》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作品原文  惠子相梁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字词注释  1、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

  2、相梁:在梁国当宰相。

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

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

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或:有人。

  4、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恐:害怕。

  6、国:国都。

  7、三:虚指,多次。

  8、庄子来,欲代子相:相:宰相  9、鹓鶵(yuānchú):鶵,古同“雏”。

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10、止:栖息。

  11、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

  12、醴(lǐ)泉:甘泉,甜美的泉水。

醴:甘甜。

  13、于是:在这时。

  14、鸱(chī):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

  15、吓(hè):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

下文的“吓”用作动词。

  16、夫(fú):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

  17、往:前往。

  18、发于南海:于,从。

  19、飞于北海:于,到。

  20、子:你,指代惠子。

  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担任宰相 名词作动词  吓:象声词用做动词。

  作品译文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威胁我吗?”  作品赏析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故事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

  善于运用比喻。

其中的“鹓鶵”“鸱”和“腐鼠”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

按: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先于庄子而逝,在《庄子·徐无鬼》中表现了庄子对墓中的惠子的怀念。

  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比起《逍遥游》中表现的虚无主义和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喻意义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

)  作品启示  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

  作品出处  与《孟子》相比,《庄子》更似经过精心结撰,其内容主要是反映了庄子派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从不满现实的思想出发,《庄子》揭露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追求着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

《庄子》的文章恣肆汪洋,文采雄伟瑰丽,想象丰富奇特,结构纵横变化,语言纯熟晓畅,叙事抒情无不穷形尽相、委屈周全。

著名的《逍遥游》、《秋水篇》,奇思妙想,络绎奔放,重言寓言争相涌现。

  作者及相关人物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汉族,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

庄子逝世的时候,宋国灭亡。

《庄子》中有“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属于道家,从《庄子》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

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

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

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

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

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

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

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和惠施交好。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清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持此观点,他说:“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

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  惠子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即惠子,战国时期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

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公元前三一九年魏惠王死后,由于东方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宰相,张仪失宠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

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

惠施的著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因此他的哲学思想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转述而为后人所知。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庄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

其中最主要的有“历物十事”。

他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

除了《庄子》外,《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也有对他思想的记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  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  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

  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

  30.国:国防。

  31.山溪:山河。

  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33.威:威服。

  34.以:凭借,依靠之意。

  35.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36.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37.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8.寡:少。

  39.之至:到达极点。

  40.畔:通“叛”,背叛。

  41.之:意思是“到、到达”。

  42.至:意思是“极点”。

  43.顺:归顺,服从。

  44.以:凭借。

  45.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6.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47.故:所以。

  48.有:要么,或者。

  49.胜:取得胜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白话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作品鉴赏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

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

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

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

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

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

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作品评论  现代作家钱念孙:《孟子·公孙丑下》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把“人和”放在“天时”“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

古代先贤认识到事物的千差万别和世界的丰富多彩,主张“和”时并不抹杀事物各自的特点。

  清代哲学家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  宋代学者李涂:《孟子·公孙丑下》首章起句,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下面分三段,第一段说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说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却说人和,而归之“得道者多助”,一节高一节,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

(《文章精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