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而知反什么意思?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2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其实曹丕和曹操的性格还是有很多不同点的,曹丕不像曹操那么自负而且杀戮成性,相反曹丕非常善于谏言,而且还能像大臣们表达自己的歉意,这点就要比曹操好太多了。

这次要为大家讲的成语“迷而知反”背景故事就是曹丕的一次反省,当时曹丕要出兵讨伐东吴,但最后却无功而返,期间在书写诏书的时候就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吧。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王朗传》注引《魏书》,时间是在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主人公为曹丕。

原文如下:

车驾既还,诏三公曰:“三世为将,道家所忌。

穷兵黩武,古有成戒。

况连年水旱,士民损耗,而功作倍于前,劳役兼于昔,进不灭贼,退不和民。

夫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然迷而知反,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

今将休息,栖备高山,沉权九渊,割除摈弃,投之画外。

车驾当以今月中旬到谯,淮、汉众军,亦各还反,不腊西归矣。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撤退之后,下诏对三公说:“三代为武将,就成为道家所厌恶的人了。

好战不休,古代就有完整的戒规。

况且连续几年的水灾旱灾,人口减少很多,但征讨之事却多于以前,劳役之重超过以往,出兵不能歼灭敌人,退兵不能使百姓安定。

屋漏在房顶,淋雨在屋内,然而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还可以称之为没有过错。

现在将来停止征讨,让刘备安身高山,让孙权隐没九渊,将征讨之事暂时搁置起来。

军队应当在这个月的中旬到达谯县,在淮水、汉水一带的军队也将各自返回,不能在此举行腊祭就要西归了。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曹丕在诏书中所说的“迷而知反”,意为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这也是由曹丕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说完了成语,再来说说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

曹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七月,曹魏与东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曹丕决定兴兵讨伐东吴。

此举遭到包括王朗在内的众多曹魏大臣反对。

《三国志•王朗传》载,王朗不仅曹丕不宜亲征,而且应该“宜敕别征诸将,各明奉禁令,以慎守所部。

外曜烈威,内广耕稼,使泊然若山,澹然若渊,势不可动,计不可测。

”不过,王朗及众多大臣的意见被曹丕拒绝,曹丕执意而行,轻率出兵,最终无功而返,陷入别动,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撤军。

大军回撤之际,曹丕向三公发布诏书,解释此次撤军的原因。

非常有趣的是,这一次曹丕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用“迷而知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吗?为什么他能安做皇位那么多年?

是什么让隋文帝杨坚对独孤伽罗又爱又恨?杨广真的弑父了吗?

与是一对恩爱夫妻,辅助杨坚建功立业,对于“”功不可没,二人并称“二圣” 。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602年八月,和杨坚做了三十六年夫妻的独孤皇后病故,两年之后,杨坚也死于仁寿宫,享年六十四岁。

病重之时杨坚曾悔恨万分地对左右说:“使后在,吾不及此!”不过几天之后,临终之前的杨坚却又大呼“独孤诚误我!”两相比较,究竟是什么令杨坚对独孤皇后又念又恨?而短短四年间连续发生的太子被废、皇后病故和杨坚去世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到底有没有弑父?我们慢慢来看。

杨坚能得皇位,独孤皇后功不可没。

史学家王夫之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

”杨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得天下最容易的帝王之一,但实际上杨坚的帝王之路走得并不平坦,甚至在登基之前几天还差点被杀,对杨坚来说,当时真可谓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人,其父杨忠是代北军人,跟随立下不少战功,官至上柱国、大司空、并封隋国公。

杨坚少年时代就官至,跟随父亲带兵征战,磨砺意志,也增长了不少见识,长大之后出落得。

传说他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手心还有天然而成的一个“王”字。

当年太祖宇文泰初见杨坚时就惊呼:“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 于是关于杨坚长相不凡的传言开始流行,引得宇文家族的人颇为不安。

北周明帝就一直记得先皇对杨坚的批语,他曾专门派相士赵昭去细看杨坚的面相如何。

多亏赵昭与杨坚有旧,给遮掩了过去,否则杨坚根本等不到自己的外基。

武帝时期,更是有人多次在面前打小报告,其主题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大家都觉得杨坚这小子不大可靠,估计此人将来有颠覆社稷的可能。

比如齐王宇文宪曾向武帝建议:“(即杨坚。

宇文泰以自己的鲜卑族为荣,曾下令复用鲜卑旧姓,并按功劳大小将鲜卑姓氏分给大臣,杨坚分配到的姓氏为普六茹),臣每次见他都觉得不对劲儿,恐怕他不会长居人下,还是乘早除掉的保险。

”还有内史王轨多次给武帝吹耳边风:“太子难当大任,并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 多亏武帝还算是个有道明君,并不会因为几句不着边际的传言而妄行诛杀。

再加上武帝的眼光也不大好,他曾评价杨坚“此止可为将耳。

”所以杨坚又逃过一劫。

其实,武帝没有猜忌杨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的皇太子娶了杨坚的长女为太子妃,两人结成了。

而杨坚能够成为皇亲国戚还要多亏了自己的夫人——独孤氏。

杨坚的夫人独孤伽罗出身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中门第最为显赫的独孤家族(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其父更是官至柱国、大司马,是北魏权臣。

所以杨坚能娶到独孤伽罗可以说是找到了一座极大的靠山。

这也为后来杨坚的“惧内”埋下了伏笔。

据载,独孤伽罗谋略过人,秉性坚韧,而且很有政治眼光。

所以当她意识到杨坚可能会被武帝猜忌的时候,力主将女儿嫁给周武帝的太子为妻。

因为宇文赟生性顽劣,喜好女色,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女婿人选,所以杨坚是非常反对的,但无奈拗不过“悍妻”的坚持,只能无奈答应。

这一手不但使杨坚度过了眼前的危机,也为他后来升级为“国丈”,以致最后的谋朝奠定了基础,不能不说独孤氏的眼光独到。

虽然杨坚平安度过了北周四位皇帝的任期,但真正的危机其实刚刚来到。

公元578年,杨坚的女婿宣帝宇文赟继位。

据载,帝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他的后宫并立四个皇后,其他无数。

因此他对名门望族出身的杨皇后感情一般,再加上总有的传说杨坚会造反,于是越发嫌弃杨后。

而且此人,每每想到此事就会对杨后大发脾气,有次干脆要将她赐死,多亏独孤伽罗靠着家族的力量一再为女儿求情,杨家才躲过一劫。

不过宣帝依然对杨家人耿耿于怀,事后他还当着杨后的面恶狠狠地威胁:“以后一定会灭你全家的,等着吧!” 没多久,宣帝又急召杨坚进宫,并且安排手下,如果看到杨坚稍有异色,便可将他就地正法。

硬着头皮进宫的杨坚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被吓得汗流浃背,多亏杨坚心理素质过硬,在廷对中始终神色自若,对答无隙,没有让女婿抓住什么话柄,才勉强再次逃过一劫。

就在杨坚感到钢刀已然架颈,之时,周宣帝却突然病倒,然后一命鸣呼了。

杨坚的警报自然也就彻底解除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杨坚先是取得了辅政之位,夺得了兵权。

然后在、李穆、高颍、等人的支持下,杀北周宗室诸王,逼八岁的外孙周静帝禅位,成功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废立太子,独孤氏说了算 得益于独孤家族的强大实力,以及在杨坚得位过程中的巨大功劳,杨坚对独孤伽罗是既敬且惧。

据史书记载,后,帝后二人在宫内同起共居。

每早文帝上朝,皇后一直并辇送到阁外才止步;退朝回宫,皇后在宫门迎候,然后共进御膳,处理完政事,之后同榻而眠,简直是须臾不离左右。

虽然独孤皇后居后宫,不上朝,不听政,但是由于与文帝须臾不离,所以能够经常和文帝谈论朝堂大事,而且往往能有所决断,如此年月既久,独孤后便开始插手朝政,她暗中令宦官监察朝政,发现有不妥的地方,就向皇帝进谏,或直接发号施令。

没有几年,宫中便传出“二圣”的说法,对此杨坚也是,独孤氏的威严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独孤皇后还非常“善妒”,她不允许杨坚宠幸他人,后宫嫔妃形同虚设。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杨坚无事在宫中闲逛,碰巧看到叛将尉迟迥的孙女姿容秀丽,一时把持不住就临幸了(此时为宫女)。

不料宫中处处都是皇后的耳目,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独孤皇后的耳中。

第二天一早,她乘着文帝上朝不在,将尉迟氏打杀在宫墙之下。

杨坚退朝后见到尉迟氏的惨状,一腔怒火不敢发作,只好骑马跑出宫外,直到怒气稍平,才连夜回到宫中。

史书留言“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

独孤皇后不但不愿文帝宠幸其他女子,也讨厌群臣及诸子宠爱姬妾。

大臣中凡有姬妾生子者,独孤皇后不仅会在文帝面前吹枕边风,而且对大臣多加斥责,轻则贬其官职,重则流放。

文帝的开国功臣高颖,当年就因为劝了文帝一句“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让独孤氏一直怀恨在心。

后来听说高颍在发妻亡后又和侍妾生子,就时常在文帝面前谗毁不已,最后文帝削贬高颖的官职,虽然和此事无直接的关系,不过独孤氏的枕边风肯定是起了作用的。

独孤氏对丈夫、重臣如此要求,对自己的儿子也是如此。

太子为人仁厚孝顺,不拘小节。

只是偏偏喜欢歌舞美姬,和太子妃的关系也一直不好。

后来太子妃突然暴毙,也不见杨勇有悲凄之色,反而和宠妾更加和美。

这些自然引起了独孤后的严重不满,再加上早有夺嫡之心的杨广潜心构陷,独孤皇后干脆容不下自己的长子再为太子,坚决主张废除杨勇,文帝之下,也就听从悍妻的一面之词,将杨勇废黜软禁,于是杨广顺利夺嫡。

独孤氏一生追求夫妻相爱,彼此忠贞,本来无可厚非。

但她将这种个人的理想延及到了朝堂之上,并将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实在是过于狭隘。

她能够终享一夫一妻的人生快乐而去,却将无穷的祸患留了下来。

杨坚临终对独孤皇后又爱又恨 所以在独孤氏去世以后,被压抑许久的杨坚直接放飞自我,他开始留恋后宫,肆无忌惮地,寂寞多年的后宫佳丽得以重见天日,蒙主宠幸。

不过这时的杨坚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能受得了日日笙歌,所以杨坚就生病了,甚至一病不起,《》记载:“其后,、容华夫人俱有宠,上颇惑之,由是发疾。

” 这时的杨坚才悔恨交加,乃至发出了“使后在,吾不及此!”如果独孤皇后不死,朕怎会失去约束而放纵至此?真是想念悍妻啊! 但是没有几天,杨坚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又说:“独孤诚误我!”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文帝病重期间,杨广调戏庶母宣华夫人被文帝察觉,《隋书》记载:杨坚在仁寿宫养病的时候,杨广调戏文帝的宠妃宣华夫人,文帝大怒,打算改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消息后命张衡进入文帝的寝殿,并把其他人赶出寝殿,不久文帝就驾崩了。

除此之外,《通历》也记载:“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官辞决,并握手款欲。

是时惟太子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

帝怒日:“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

” 虽然记载中没有明确指明杨广弑父,但种种迹象表明杨广确实存在“弑父”的举动。

第一、杨坚能说出“独孤诚误我!”这样的话来,说明其已经对废杨勇立杨广深有悔意,如果不是独孤氏力主废立,自己也不会做出废长立幼的举动。

在杨坚已认清杨广面目的情况下,杨广会让杨坚继续发号施令吗?就算杨广没有弑父,在杨坚病入膏肓的情况下,只需切断宫内联系,坐看文帝的生命之火自行熄灭,这算不算“弑父”? 第二、杨广登基后,杀死素有大功的杨素及“目击者”张衡,也显示了杨广有杀人灭口的意思。

可怜一代开国英主,稀里糊涂死于非命!杨坚一生可谓悲催,独孤氏在世,不得自专,既不能享乐,又不能擅权;独孤氏不在,又被逆子篡位谋害,难怪杨坚临终有“独孤诚误我!”一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迷而知反什么意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