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兵折将什么意思?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07 点击数:

损兵折将什么意思?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从而制定了伐吴的策略。

虽然我们都知道,最后刘备在夷陵之战上惨被而归,但这个结果刘备自己也需要附上一定责任。

在伐吴初期,刘备还曾一度掌握主动权,当时是整个蜀汉最巅峰的时期,所以孙权也不想同刘备开战,不过孙权曾多次求和无果,看来刘备是下定了开战的决心。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损兵折将”就和刘备伐吴有关,来看看这背后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吧。

损兵折将什么意思?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张南、吴班、朱然和孙桓。

原文如下:

(张)南曰:“此事至易:可教关、张二将军,各引五千军伏于山谷中;如朱然来救,左右两军齐出夹攻,必然取胜。

”班曰:“不如先使小卒诈作降兵,却将劫寨事告与朱然;然见火起,必来救应,却令伏兵击之,则大事济矣。

”冯习等大喜,遂依计而行。

却说朱然听知孙桓损兵折将,正欲来救,忽伏路军引几个小卒上船投降。

然问之,小卒曰:“我等是冯习帐下士卒,因赏罚不明,待来投降,就报机密。

”然曰:“所报何事?”小卒曰:“今晚冯习乘虚要劫孙将军营寨,约定举火为号。

损兵折将什么意思?

朱然听毕,即使人报知孙桓。

报事人行至半途,被关兴杀了。

朱然一面商议,欲引兵去救应孙桓。

部将崔禹曰:“小卒之言,未可深信。

倘有疏虞,水陆二军尽皆休矣。

将军只宜稳守水寨,某愿替将军一行。

”然从之,遂令崔禹引一万军前去。

是夜,冯习、张南、吴班分兵三路,直杀入孙桓寨中,四面火起,吴兵大乱,寻路奔走。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大军在宜都一带遭遇东吴将领孙桓抵抗。

关兴、张苞斩杀李异、谢旌、谭雄等人,大败孙桓。

孙桓无奈,只好坚守营寨,同时向孙权求救。

当晚,张南、吴班等又向孙桓营寨展开偷袭,再度重创孙桓。

损兵折将什么意思?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损兵折将”,意为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形容打了败仗。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中的“俺如今领兵与他交战,丞相也枉则损兵折将。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所部与孙桓激烈交锋,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

不过,小说中描述的孙桓在刘备面前损兵折将却并非是历史的真实。

据《三国志·宗室传》载,夷陵之战爆发时,孙桓年仅二十五岁,却已是东吴的安东中郎将。

当时,他镇守的地区叫做夷道。

面对刘备数万大军的疯狂进攻,孙桓防御有方,将夷道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此后,陆逊火烧夷陵,发动大反攻,孙桓的表现尤为突出。

《三国志·宗室传》载载:“(孙桓)斩上夔道,截其径要。

备踰山越险,仅乃得免。

损兵折将什么意思?

对于孙桓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对手刘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最终,刘备在孙桓的追击下,不得不让士兵点燃军装来阻挡追兵,这也体现出孙桓在战斗中的勇猛。

不过,这位弱冠成名的少年将军运气并不好。

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年仅二十六岁的孙桓却在修筑横江坞时英年早逝。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