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你还知道有什么习俗?
【千问解读】
端午节吃粽子,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最让人熟悉的习俗了,但是也正因为粽子几乎占据了整个端午节,所以很多人对于端午节的印象也就只剩下了吃粽子。
其实,端午节作为一个流传已久的节日,吃粽子只是其中的一个习俗,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只不过现代人已经很少去接触了。
那么,究竟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是你所不太了解的呢?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原本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沿海一带先民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传统民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龙升天的节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
根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斗指正南,卦象为离,天干丙丁,地支曰午,五行属火,时在仲夏之月,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重午是天地纯阳正气极盛的吉日。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时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乃阴邪之所惧。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神奇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主题,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端午节杂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为一体,因而后世有认为端午节是由来于古人为了“避邪防疫”而设的节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神灵、祖先信仰与祭祀活动,精神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并非挑个日子避邪防疫就成为流传万古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由来于古人“避邪防疫”之说,是后世对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误解。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说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
“端午节安康”于近年才始流传,许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
在传统节日当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且都有着祈福、消灾等礼俗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习俗活动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每年端午节前后,扒龙船、挂艾草与菖蒲、包粽子、九狮拜象、游旱龙等等诸多特色节庆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既有传统又有创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3.其他习俗
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草药水(沐兰汤)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
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
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五彩丝线或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遗俗,《汉书》:“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
”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在端午节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
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
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
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除了霍去病外,历史上还有两人曾获封“冠军侯”
宋太祖赵匡胤除了宋太宗赵光义之外,还有几个几个兄弟姐妹?
而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他的兄弟,除了大家很熟悉的之外,其实还有好几个,分别是大哥赵匡济,四弟赵廷美、五弟赵光赞,另外还有两个姐妹。
而赵匡胤的这几个兄弟,分别都是什么人,他们最终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历史上除了赵光义之外,赵匡胤的这些兄弟最后都怎么样了呢? 1、赵匡济 赵匡济,又名赵光济,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哥,父亲是宋宣祖赵弘殷,母亲是昭宪。
他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去世了。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四月,赵匡胤追封他为邕王,后来,元符三年三月初四日(1100.4.15)改封为曹王。
史籍记载 原文 《·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宗室一》:太祖兄弟五人:兄光济,早亡,宋兴,追封邕王,改曹王;弟光义,即太宗;次廷美;次光赞,幼亡,追封夔王,改岐王。
译文 宋太祖赵匡胤一共兄弟五人,长兄赵光济,早亡,北宋建立后,追封为邕王,后改为曹王;三弟赵光义,即宋太宗;四弟赵廷美;幼弟赵光赞,幼年去世,追封为夔王,后改为岐王。
2、赵光义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登基为帝。
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
次年亲征太原,灭,结束了的分裂割据局面。
两次攻辽,企图收复,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陋习。
赵光义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3、赵廷美 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四弟,母为陈国太妃耿氏。
起家嘉州防御使,转兴元尹、同平章事,迁侍中、京兆尹。
宋太宗即位,迁中书令、开封府尹,封为齐王。
从征北汉,迁检校太师,进封魏王。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迁西京留守,出贬洛阳,交结。
宰相与之不和,诬陷,降为涪陵县公,安置于房州。
雍熙元年(984年),病逝,追封为涪王,谥号为悼。
宋太祖遣大将潘美、等攻灭,派廷美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出师劳军,廷美遂于农历正月初二抵达汴口,会见李煜,二人谈诗论道,极为投机。
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即杜宪太后)的“”,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按“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廷美,但赵匡义登基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
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三兄宋太宗的斥责。
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便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据说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廷美受宋太宗赵光义(时名赵炅)的欺骗,带牵机药鸩杀后主李煜。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
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
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
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遂被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封爵为涪陵县公。
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迁居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4、赵光赞 赵光赞,赵弘殷第五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弟弟,幼年夭亡,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建隆三年四月十八日追封为夔王,后来,元符三年三月初四日改封为岐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