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书法家都爱写上善若水?
【千问解读】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我们并不少见,甚至很多人的签名用的就是上善若水,那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为大家做一个解答,其实不只是我们现代人喜欢用上善若水,古代很多书法家也喜欢写着四个字。
因为上善若水实际上还隐喻了很多人生的境界在其中,从古人不同的诗句里多多少少还是能体会出来的,下面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人的品格应该像水一般,做事情行云流水,静止如水。
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将书法作品《上善若水》作为生日礼物赠予美国总统奥巴马。
其实书法家都爱写“上善若水”,原来“上善若水”的气质和书法家很搭,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
“ 上善若水 ”
寓意着成功人生的七种境界。
01
百折不饶
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
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
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02
和气生财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
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
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03
包容万物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
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
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04
以柔克刚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
若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
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
亦可水滴石穿。
05
能屈能伸
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
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
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06
周济天下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它从不参与争斗,也不为利益虚名,
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
07
功成身退
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
聚可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
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功成身退,这是成功的最高境界。
解密清朝昔日宠妃温僖贵妃遭康熙冷落多年是什么真相
曹魏宗庙是什么?有多少人配享曹魏宗庙?
后来,宗室、功臣经过批准后也可以将他们的神位供奉于太庙之中,称为“配享太庙”,以示殊荣。
时,先后有26位功臣得以配享之庙,这不仅是对已逝功臣的表彰,更能揭示出当时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曹魏太庙的建立 曹魏宗庙始建于建安十八年(213年)7月,此前曹操刚刚被封为魏公,加九锡、在丞相下置百官,掌握着的实际权力。
曹操遂以诸侯王之制在邺城立五庙,供奉着(曾祖)、(祖)、(父)三人,并多次在宗庙行春祭之礼,在礼制上为取代东汉做好了铺垫。
216年,曹操进位为魏王,至此曹魏取代东汉已成定局。
219年,称臣上表,立劝曹操称帝,群臣纷纷附和。
对此曹操倒是很淡定,他早已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显然,曹操认为他做个周文王就可以了,至于称帝的事情,就交给了。
220年曹丕篡汉建立曹魏,这时曹魏现有的诸侯王宗庙应该相应转变为皇家太庙,但曹丕在位时只是做了很小幅度的改进。
他称帝后,先将曹操立于曹魏太庙之中。
223年,曹丕将曹节、曹腾和曹嵩合为一庙,使曹操独享一庙,仅此而已。
不过曹丕最应该做的是将曹魏太庙从邺城迁至首都洛阳,但他在位期间没有任何关于在洛阳营建太庙的记载。
究其原因,大致是因为洛阳城遭到焚毁,需要重建,而曹操、曹丕时北方社会经济尚处于恢复期,他们都崇尚节俭,不喜,所以此事便搁置下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明帝。
他继位后便马上在洛阳大兴土木,广造宫社,太庙也在其中,共有7庙。
太庙于229年完工后,曹睿便立即把供奉于邺城的曹节、曹腾、曹嵩、曹操神主牌迁至洛阳太庙之中,曹魏太庙在曹魏立国9年后才得以完备。
曹睿还下诏,将曹操(太祖)、曹丕(高祖)和自己(烈祖)的三祖之庙定为“万世不毁”。
这就开创了帝王在位时为自己确立庙号而且“万世不毁”的先例。
二、配享太庙的过程及名单 随着曹魏太庙制度的完备,将前代宗室、功臣“配享太庙”便被提上了日程。
从魏明帝开始到曹魏灭亡,先后分五批将26人配享太祖武皇帝之庙。
其标准是“大魏元功之臣,功勋优著,终始休明者,其皆依礼祀之。
” 第一批是在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曹睿下诏将已故大将军、大司马、车骑将军三人配享武帝庙。
第二批是在齐王曹芳正始四年(243年),这次共有20人配享武帝庙,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分别为:已故大司马、曹休、征南大将军、太常桓阶、司空、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左将军、前将军、右将军、太尉华歆、司徒、曹洪、、后将军朱灵、文聘、、破虏将军、立义将军、武猛校尉。
第三批是在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年),为尚书令一人。
第四批是在齐王曹芳嘉平三年(251年),为相国一人。
第五批是在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为军师祭酒一人。
这26人都是为曹操定鼎中原,统一北方建有卓越功勋的文臣武将,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诸夏侯曹,为夏侯惇、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曹洪、夏侯渊7人。
第二类为寒门武将,为张郃、徐晃、张辽、乐进、朱灵、文聘、臧霸、李典、庞德、典韦10人。
第三类为世家文臣,为司马懿、程昱、桓阶、陈群、钟繇、华歆、王朗、荀攸、郭嘉9人。
三、“配享太庙”所揭示的曹魏政治格局变化 首先,完全符合曹操时期的权力分配情况。
这26人中,诸夏侯曹和寒门武将都是掌握兵权之人,一共有17人,要远多于世家文臣,这和曹操时期的权力分配情况是完全符合的。
军权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根本所在,所以曹操必将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诸夏侯曹和曹操有亲缘关系,值得曹操信赖。
而以张郃、徐晃、张辽等人为代表的寒门武将都是曹操从行伍、降将中破格提拔重用的,他们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不高,自然对曹操,这也正是曹操重视寒门的体现。
但光靠武力是不够的,虽然曹操一直在打压世家大族,但他们饱读经书,人脉关系深厚,曹操为了稳固统治,也在同世家大族进行合作。
司马懿、陈群、钟繇、郭嘉等人为曹操出谋划策、治民理政出力不少。
曹丕和曹睿也基本遵循了曹操的用人方略,虽然寒门地位迅速下降,世家大族的地位得以不断提高,但军权还是牢牢掌握在与曹魏皇室有亲缘关系的诸夏侯曹手中。
其次,齐王曹芳时期的三次“配享太庙”体现了曹魏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曹睿驾崩后,齐王曹芳继位,和司马懿共为辅政大臣。
而曹芳在位期间共分三次将23人“配享太庙”,特别是司马懿的入选则体现出了曹魏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243年时共有20人配享太庙,此时辅政大臣曹爽正在进行“正始改制”,以整顿、改组地方为由将司马懿排挤出权力核心之外,借以打压势力越来越大的世家大族。
曹爽权倾朝野后,便主导了这次“配享太庙”。
这20人中,世家大族只有5人,曹爽的父亲曹真上榜无需多说,甚至连庞德、典韦都榜上有名,其体现的政治意味已经十分明显。
曹爽的行为自然引起世家大族的不满。
249年,司马懿发动诛杀了曹爽一党,囚禁曹魏宗室人员,将诸夏侯曹势力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彻底架空了曹魏政权。
251年,司马懿平定太尉王凌的“淮南一叛”后去世,曹魏有许多大臣便奏曹芳应将司马懿配享太庙,而且班次位列首位。
当时曹芳已经完全被所控制,形同傀儡,只能照办。
于是,将曹魏政权彻底架空的司马懿得以配享曹魏太庙,这不得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结语 魏明帝完备曹魏太庙制度后,共有26人分五次先后“配享太庙”。
这不仅是表彰前代功臣的举动,更是现实政治格局的体现。
而正始年间的三次配享行为,特别是司马懿的入选,更体现了曹魏政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预示着曹魏被司所取代只是时间问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