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无方典故出处介绍和意思解读
【千问解读】
三国中前期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就是官渡之战了,曹操也正是因为取得了这场胜利才能统一北方。
不过当时天下人都不怎么看好曹操,毕竟袁绍不管是兵力还是人才都比曹操要多,但是袁绍轻敌让自己复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之前就已经有人提醒袁绍曹操用兵变幻莫测不可轻敌,但袁绍怎么会把一个曹操放在眼里呢?这次讲的成语变化无方也是出自这里,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袁绍传》,发生时间是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时期,涉及的人物有三个:袁绍、田丰和曹操。
先来看看原文: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
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当初袁绍率兵进军官渡,田丰对袁绍说道:“曹操善于用兵,战术变化不定,灵活多变,他的军队人数虽少,但千万不能轻视,不如用持久战的方式对付他。
将军您拥有的地盘山河险固,又拥有四州的民众,对外结交英雄,对内休整农业、军事,然后挑选精锐,出奇兵向防御空虚之地出击,骚扰黄河以南地区。
曹操救援右边我们则攻击他的左边,他援救左边我们就攻击右边,使其疲于奔命,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如此一来我们不用兴师动众对手已经疲惫不堪,用不了两年曹操必将失败。
如今将军放弃必胜之策,选择用一场战役来决定胜败,万一无法获胜,后悔都来不及了!”
本文要说的成语就出自田丰话中的“变化无方”,意为变化不定,灵活多变。
这句成语也是由田丰所首创。
田丰的这番话非常客观。
曹操自起兵以来,身经百战,遭遇的凶险不少,但不仅能化险为夷,还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击败对手,在兖州对付张邈、陈宫是如此,在徐州对付吕布、刘备亦是如此。
短短数年,曹操迅速成为中原地区仅次于袁绍的强大势力,靠的就是战场上的变化无方。
作为袁绍的谋士,田丰不仅看到了曹操的优势,同时也找到了击败曹操的关键。
正如他自己所言,分兵进攻,能打乱曹操的整体部署,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袁绍在兵力上的巨大优势。
如果真的按照田丰的战略战术实施,曹操必败无疑。
不过,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依靠兵力的多寡,最重要的是主帅的领导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这一点上,袁绍刚愎自用、好谋寡断、目光短浅,岂是一代军事家曹操的对手。
结果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与曹操展开战略决战。
尽管兵力数倍于曹操,但最终还是输在了曹操的“变化无方”上,从此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最终袁绍集团灭亡,曹操统一了中原。
最可悲的是,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不但没有因战前田丰的正确判断而重用他,反倒认为自己的失败会被田丰笑话,到时候自将颜面皆失,下令将田丰处死。
单单从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袁绍输给曹操是必然的。
关于古斯塔夫·马勒的轶事典故有哪些?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而在奥地利人心目中,马勒是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范围中,他是一个没有祖国的犹太人。
因此,心灵无所归宿,灵魂随波漂泊于他的一切生活和创作之中。
而追求精神归宿必然走向宗教信仰,天国成了马勒追寻的梦想。
《第四交响曲》正是带着这份苍凉,从他的心潮中流泻出来的。
翻开第一乐章,豁然映入眼帘的,是对天国的追寻。
在总谱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作曲家自己注上的标题:返回童真。
天国是净土。
污浊的人们只有返回童真,具备了孩童般的纯净,才能看得见天国之光。
第二乐章,死亡的舞蹈。
从尘世步入天国,必须逾越死亡的界线,与死亡共舞,迈过通向天堂的唯一途径——神秘的死亡大森林。
第三乐章,超开天国。
把双臂舒展地相抱胸前,安详地沉睡长眠,天国之光会吸纳你进入天堂。
第四乐章,天国生活。
最美好的世界终于来到了。
它是那样的祥和,没有了尘世的喧嚣,充满无限欢乐的人们像天使般雀跃欢唱。
天国是那样的富足,人们可以尽情饱尝美味佳肴。
这便是马勒一生最终的追求!这也是一幅他心灵漂泊的历程图。
马勒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
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双重性:交响乐声乐化,声乐作品交响化;繁复深奥与简约朴实成兄弟姐妹;把最崇高而涵盖一切的宇宙观同斗争、抒情主义、同奥地利民歌、自然画、鬼影绰绰和荒诞不经相并置。
他的音乐结构冗长,形式复杂,不落窠臼;其音乐标题性强烈,描绘色彩浓厚;他的音乐还要求庞大的演出阵容。
此外,他作为一流的指挥家曾有过辉煌的业绩,这为他处理乐器组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从配器的细节处理而到惊人的管弦乐效果的运用中不难找到示例。
由于他对调性内涵的不寻常的理解,而运用某些技巧逐步削弱了传统调性的组织感。
他的音乐以整个浪漫主义传统“后裔”的身份,不仅投其浪漫主义渲染人士之所好,同时,由于他对调性的新处理而先现了伯格的革新手法,从而被看成是新旧音乐之间承上下的桥梁性音乐。
死亡与永恒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出现在指挥台上,全场观众起立,然后鸦雀无声。
那是一位艺术家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尊敬。
一般演奏结束,马勒足有30分钟下不来指挥台。
可是有一次,一位青年听众,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自言自语道:“唉,他将不久于人世了。
”果然,被那位青年言中,马勒在死亡的恐怖下挣扎。
其实,马勒一生都在探讨人生和死亡。
他的《第二交响曲》就是以探讨死亡与永恒为主题的,表现出他对人生的严肃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十步杀一人出处解析:李白《侠客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侠客的深深倾慕,还描绘了他对英勇无畏、行侠仗义生活的无限向往。
1诗歌原文及赏析《侠客行》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侠客的形象:“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这些诗句将侠客的英姿飒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彰显了侠客的高超武艺与决绝果敢。
2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游侠之风盛行,李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任侠意识为尚,创作了这首《侠客行》。
诗中不仅表达了对侠客的赞美,也寄托了李白自己对于英雄主义的追求。
3诗歌影响与意义《侠客行》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人们对于侠义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诗歌与现代社会在当今社会,虽然侠客的身影已逐渐远去,但《侠客行》所蕴含的侠义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勇于担当、敢于行动。
5详细解析表格 诗歌名称《侠客行》 作者李白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游侠之风盛行 名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诗歌意义展现侠客形象,激发侠义精神追求 《侠客行》不仅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更是中华文化中侠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领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