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门上插菖蒲和艾草?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0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许多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至今仍然在沿袭。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之外,小时候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上一束草药,后来才知道原来插的是菖蒲和艾草,但是许多人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解答端午为何要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吧。

端午节为什么要门上插菖蒲和艾草?

相传西晋苏州太守邓攸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西晋出现八王叛乱,战祸不断,苏州失守,百姓四散逃离。

由于衙役早已解散,邓攸只得自己肩挑幼子和失去双亲的侄子,开始了逃难的征程。

逃到泗水河边时,遇到乱兵追赶。

情急之下,邓攸将儿子丢弃路边,带着侄子继续往南逃。

后石勒带兵追到,石勒举刀要杀邓攸,邓攸对石勒讲了一路逃难的经历,求石勒只杀他夫妻两个,留侄子一条性命。

石勒听了邓攸放弃亲生儿子保全侄子的举动,大为感动。

于是决定放过邓攸,又怕他们再遭他人追杀,石勒就在路旁采了菖蒲和艾叶,插在他们身上,并传令:“凡遇到身上插菖蒲、艾叶的人,是仁义之人,不准伤害!”

端午节为什么要门上插菖蒲和艾草?

五月初五,邓攸等人到达福建宁化,那里聚集了很多逃难的百姓。

看到追兵将至,无数当地百姓也将成为冤魂,邓攸想起了石勒所传的军令,就让大家都在门上插了菖蒲、艾叶。

叛军追到宁化,见家家户户都插着菖蒲、艾叶,心中疑惑,但军令如山,不敢随便杀人,就转到其他地方去了。

这些老百姓后来辗转闽南、台湾一带,为感激邓攸的恩德,就在端午节这天在门前插菖蒲、艾叶以作纪念。

这个凄凉而美丽的故事,向世人展现了一种无私的人间大爱。

端午节为什么要门上插菖蒲和艾草?

传说归传说,端午节门前挂艾叶、菖蒲,究竟是什么道理?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味药的作用。

中药学中艾叶属于止血药,有温经止血、安胎、散寒止痛等作用;菖蒲是水菖蒲,作用为化湿、开窍、祛痰、解毒杀虫等。

这些功效主要通过内服、外用起作用,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古人想通过端午节在门前挂艾叶、菖蒲,起到辟邪防病的作用,表达一种向往健康的愿望。

五月在俗信中被认定为恶月,也称“毒月”,从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是指此时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极易生病。

为了应付恶月,安度暑日,民间便在端午这天,选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并采集一些草药悬挂、佩戴或服用,以此防病。

佩戴艾叶做的香囊也有辟邪防病的效果。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吗?为什么他能安做皇位那么多年?

北魏第一名臣崔浩为什么被灭族?

北魏第一名臣为什么被灭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时期名臣济济,其中,崔浩最有才华、却也死得最惨。

“国史案”爆发后,“清河无远近,范阳、太原、河东,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北魏的顶级世家几乎被一锅端。

崔浩落得这般田地,既有性格的原因,更是改革家的宿命:虽有宏图壮志、却输给了时代。

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出身于北朝第一豪门望族清河崔氏。

在过去的数百年间,从曹魏直至时期,崔氏一直在各个政权中位居宰辅;其父(崔玄伯)号称冀州神童,官至北魏、赐爵白马公。

崔浩则青出于蓝,他自幼,天文地理、无不精通,是当时公认的头号才子。

成年后就顺理成章进入政坛,当时在位的是北魏帝国开国、道武帝。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十六国末期,一代雄主15岁时拓跋珪重建,从此带领拓跋鲜卑后发制人、强势崛起,先后横扫草原、击垮、打败,并在公元398年即皇帝位,奠定了北魏强盛的的雏形。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拓跋珪虽根据客观形势需要、加强了与汉族士人的合作,但整体而言,北方“胡汉之别”的思想观念还很浓厚,鲜卑上层贵族与汉族豪门之间不仅在文化、传统上存在差异,现实利益层面也存在剧烈冲突,比如中原租佃制与草原奴隶制、门阀制与血缘政治之间的分歧。

因此,当时的汉族士人若想在北魏朝廷占据优势地位,难度可想而知,但崔浩是个例外:他先后为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太武帝拓跋焘服务,每任皇帝都对他,可谓的。

而崔浩的地位,源自他无可辩驳的软硬实力:能力强、态度好,让所有皇帝都挑不出毛病,甚至是深为叹服。

比如晚年的道武帝尤为严厉,很多左右为了避免惹祸上身、纷纷撂挑子躲避,只有崔浩像没事人一样尽忠职守、“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以至于向来冷酷的拓跋珪都刻意让人送饭以示鼓励。

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后,学识渊博的崔浩俨如“帝师”,经常为其讲授《易经》、《洪范·五行传》等各类经书。

而且崔浩精通星术、占卜,屡屡,因此得以参与军国大事,“凡军国密谋皆预之”。

在当时,甚至出现了“听崔浩的,一定能成功;反之,则必败”的规律。

比如公元416年东晋北伐后秦时,派人向北魏借道,绝大多数北魏大臣建议阻止刘裕西上,只有崔浩提出了让晋秦、北魏坐收渔利的策略。

然而,拓跋嗣听取了多数人的想法,结果被刘裕的“”痛击,以至于他后悔不迭、“恨不能用崔浩之计。

” 崔浩料事如神,他曾准备预测出刘裕无法彻底拿下关中,甚至还精准地算出刘裕自立的时间点,对于当时各个政权的特点、优劣更是洞若观火,以至于拓跋嗣经常跟他谈到深夜仍意犹未尽。

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面对内部形势复杂、外部威胁的困局,不顾朝廷内的汹涌反对声,采纳崔浩的主张主动出击柔然。

此战后,北魏不仅减轻了北边的压力,还将大量被柔然奴役的高车人编入军队,使得北魏的军事实力大增。

拓跋焘能够顺利统一北方,崔浩功不可没。

对自己这位顶级智囊,拓跋焘极为尊重,甚至是言听计从,还称赞其为“长胜之家”。

接下来,为了促进北魏迈上新台阶,全面汉化已势在必行。

毕竟当时的北方,鲜卑人不仅在数量上极大少于汉人,其文化、政治制度也相对落后,为了实现长治久安,制度与观念上的汉化至关重要。

而推动这份工作,崔浩可谓当仁不让。

崔浩作为名门之后,向来致力于“以人伦为己任”、“欲齐整人伦,分族”,即孜孜不倦于为恢复汉文化、家世传统而努力。

为了坚定拓跋焘加快汉化的决心,崔浩利用将其包装为“太平真君”、树立为继之后的一代圣人。

后者龙颜大悦,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比如重设、建立和秘书省,组织大批汉族士人参政;整顿赋税,考核官吏等。

此外,为了打造一个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儒教政权,崔浩坚决打击鲜卑人在民间信奉的杂神,甚至还声称要“荡除胡神、灭其踪迹”,进行激烈的“灭佛”举措。

但可惜的是,崔浩却也由此把自己推向了绝路。

其一,崔浩聪明绝顶,但却勤于谋国、疏于谋身。

崔浩身上带有的传统气节与精神,人格正直、坚守准则而不会见风使舵。

他仰仗自己的过人才华、高贵的门第、历任皇帝的宠信,、藐视群臣,经常言辞犀利、,屡屡说出“陋矣哉,公卿也”这种赤裸裸的羞辱之语,压根不给人留情面,得罪了大批同僚; 崔浩知道自己的才华可以睥睨众生,因此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常以自比,对于才华的展示也极为迫切、压根不加收敛。

但崔浩这种作风并非出于自私、而是一心为公的表现,比如他曾经当面痛斥弘农王奚斤、李顺等人受人金钱故意歪曲事实、将个人私欲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可耻行为;南线将领主张与交战,崔浩却一眼看穿这些人意图借机敛财、不顾大局的小算盘。

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局面:崔浩越成功,其他人就越嫉恨,毕竟没有人愿意长期跟一个智商碾压自己的同僚共事、经常被其一眼揭穿。

其二,崔浩触动了鲜卑统治集团的利益。

崔浩出身汉人豪门世家,是儒家道德理念的忠实拥护者、践行者,他致力于恢复汉家文化、实现高官与博学合一的政治理想,打造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政权。

但这对于鲜卑贵族而言则无异于晴天霹雳。

一旦以家族、学术为标准的贵族政治建立起来,基于血统的鲜卑贵族将被取代,已经到手的巨大利益将面临失去的危险。

因此,拓跋焘汉化举措越多,崔浩与鲜卑贵族的矛盾越激化。

而崔浩消灭杂神、打击的运动,更是招致了鲜卑上下的忌恨,双方的矛盾达到了顶点,声势浩大的反汉化运动随之展开。

而对于拓跋焘而言,之所以接受“太平真君”的头衔、推进汉化,说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

但如今既然已经造成了政局动荡,他毫无疑问会选择支持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鲜卑贵族、旧俗。

在这种情况下,崔浩和很多汉人知识分子沦为了牺牲品,至于在修编《国记》时、毫无避讳地尽述拓跋氏的历史,不过是一个借口和导火索而已。

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史称“”。

崔浩的悲剧,不过是北魏曲折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崔浩极力促成政权汉化,大方向时英明、正确的,毕竟拓跋氏想要统治中原,必须彻底融入中华文明。

当时显然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拓跋焘个人、大部分鲜卑人都还未实现汉化,直到后来的孝文帝时期,崔浩的理想才成为了现实。

从这个角度而言,他可谓是生不逢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端午节为什么要门上插菖蒲和艾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