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作者是谁?可能不是由一人书写完成
【千问解读】
山海经可以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神话书籍,也足以证明古代人的想象力有多么丰富,能把故事编造的如此生动离奇。
不过关于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具体书写时间一直是个谜,这就令人非常奇怪了,为什么一本书会没有作者呢?其实有人推断山海经的作者不止一个人,是在后秦时代好多人一起合力完成的。
可能是有人看到了其中一篇,觉得非常有意思所以就尝试自己也写一篇,感觉这种可能性也是挺大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有过许多旷古奇书,其中大部分都有明确的作者,创作的时间也没有争议,但也有例外,比如家喻户晓的《山海经》。
尽管《山海经》中有些记载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有点玄幻小说的感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历史价值无可替代,堪称一部伟大的著作,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至今无人能完全解读。
时至今日,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及创作背景,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有一种说法最为靠谱,即《山海经》不是一人所完成,而是一批人的杰作,为何这么说呢?了解这部书的朋友都清楚,书中的内容太多,包括地理、祭祀、动植物、上古传说等知识,仅凭一人之力几乎不可能完成。
说到此处,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他就是东周时期的王子朝。
出身于周王室的王子朝,是周景王的长子,但他是庶出,同父异母的弟弟姬猛才是嫡长子。
王子朝有勇有谋,且长得一表人才,才华更是众兄弟当中的翘楚,天生带有一种王者风范,深得父亲周景王的器重。
当时选择太子的时候,遵从的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尽管王子朝很有能力,却因不是嫡长子的身份,压根就没机会当上太子。
周景王曾多次提出废掉太子姬猛,改立王子朝为继承人,但在群臣的反对下,一直实现不了此心愿。
周景王病逝前,终于下定了决心,把王位传给王子朝,并挑选了一位心腹谋臣,让他带着诏书辅佐王子朝。
然而,周景王死后,群臣联合起来把那位刺杀了,并且赶紧把太子姬猛扶上了王位,王子朝肯定不甘心,带兵与弟弟周悼王打了起来,双方的战事持续了十几年,最终以王子朝的失败而告终。
在王子朝兵败之前,把周王朝的典籍打包好,并带着它们逃往楚国,希望能得到楚王的保护。
然而,当逃到现在的河南南阳一带时,得知楚国内部也因王位的问题打的不可开交,看来楚国暂时不能去了,就在南阳定居下来。
后来,王子朝被周敬王派人刺杀,从此那批典籍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而《山海经》则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按照时间上可以推测,很有可能是跟随王子朝的那些人员,在参考了周王朝的典籍之后所作。
另外,这里还要提到一个人,即曾经在周王室的图书馆任职的老子,他有可能也参与了《山海经》的编纂,而老子的《道德经》,也与典籍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南阳一带,出现过很多牛人,如鬼谷子、范蠡等,无一不是影响历史走势的人物。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时有50万军队 如果全力北上能不能推翻清朝
而在太平军名将李秀成的自述中,他将偏师北伐作为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通过观察来看,当时太平军挥师北伐仅带了2万人的部队,平心而论,这样的军事力量的确有些不够打。
当时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时,曾一度号称拥军50万人,竟然有规模如此庞大的军队,为何当时就没选择全力北上呢?难倒当时定都南京真就是个错误吗? 然而在历史中,自从太平军于1853年占领南京后,就应该整顿休息,以图下一步的发展,所以当时定都南京其实是个正确之举。
虽然在理论上挥师北上有它的可行性,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却很难进行下去。
其原因也很简单,当太平军攻下南京城时,就已经错失了持续北上的能力了。
在太平天国于广西起义之后,凭借着南方繁杂的水网,太平军瞬速的组建起了一只水师部队,在到达两湖之后,这只水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并将沿岸的大小渔船也都纳入到水师之中。
再加上地面部队沿途吸纳其他乡民,使得太平军在到达南京城下时,对外号称拥兵50万人一点不虚,其水师船只共计达到了2000余艘。
可这浩浩荡荡的庞大人群中,已隐隐的埋下了隐患。
太平军虽号称50万人,但多是些随军家属,其真正能参加争斗的也就10万余人。
并且作为一只经常要参与作战的起义军,其所需的后勤保障人员其数量也十分庞大,这就使得他们根本无法彻底抛开这支数量庞大的随军家属,而要维持一个高达50万人的队伍,那粮草压力自是不用说了。
所以说,当时的太平天国的确需要一个城镇作为依托,稳固下这支庞大的团体。
而不是盲目的继续流动作战,且北上的路并不好走,对于一支粮草辎重欠缺的农民军,将是个充满不确定的选择。
而且太平军数量庞大的水师,离不开水网繁密的南方。
太平军只要决定挥师北上,那么这只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水师该怎么办?那时的京杭大运河许多河段早已不堪使用,并且这些无法抵抗海浪的内河水师,也不可能沿海一路北上,难道这支水师就原地解散了? 而在后世的北伐战争中,从江苏到天津,北伐军足足用了一年有余,期间虽数度扩充军备,但由于缺乏根据地的依仗,使得这支北伐部队数次补给吃紧,期间更是发生上万人一夜之间逃散的状况出现,而与之相比的太平军,前后共计50万人,后勤补给的压力只会更大,如果真的选择全力北伐,那么太平军的士气究竟能支撑多久? 而且由于太平军持续的流动作战,使得太平天国根本没时间对手中的队伍进行整编,这使得太平军不仅无法发挥出真实的战斗力,并且由于兵员混杂管理混乱,使得军中时常发生沿途劫掠的事情发生。
如果下去,这不仅会让太平军战力低下,同时也会让太平天国在民众支持中陷入被动之中。
综上所述,如果太平军在攻下南京之后,没有休养生息而是直接全力北伐,那么他不仅无法推翻清王朝,同时也会让这场运动,这个刚刚建立起的太平天国,提前10年走向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如果没有挟天下令诸侯 一代奸雄曹操还能不能统一北方
提起曹操,大家都会想到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变成自己的傀儡,先统一了北方,灭蜀灭吴,然后儿子从汉献帝手里接过大好江山,成为天下的主人。
可事实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值得怀疑,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诸侯以实力论英雄,根本不理睬空有天子名义、却毫无实力的汉献帝,大家该打就打,、一个也没少,只有因为要借助皇叔身份,才对汉献帝念念不忘。
二是汉献帝刘协的皇位本身就有问题,他是被董卓拥立上位的,既然董卓是天下之贼、头号公敌,刘协的皇位自然也不能算是合法。
但董卓死后,刘协被李傕、郭汜挟持到洛阳,群雄忙着抢地盘没顾得上他,否则怎么轮不到还是小军阀的曹操找到汉献帝。
如果当时有一方势力足够统领或压制群雄,汉献帝的皇位八成会被废掉,只有另立新君才能清除董卓那厮的余毒。
正因为如此,大家才没有重视汉献帝,懒得在他身上花心思。
曹操挟持汉献帝后,以名义发布的命令,在群雄眼里跟废纸也差不了多少,谁会听?真正管用的还是实力,而曹操真正称霸天下的秘诀是四个字:守位以财。
这是谋士毛阶给曹操出的主意,就是攒钱、攒钱、再攒钱,具体办法是屯田。
屯田大家并不陌生,后来也搞过屯田,似乎没什么难度,真要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好在屯田的土地不缺,兵荒马乱导致无主之地多得是,还有很多沼泽河滩可供开垦,真正缺的是农民。
按理说乱世中的流民饥民也很多,不应该缺人才对,这种想法其实是对末年的情况不了解。
当时遍地是大小军阀和豪强,都在抢人抢土地,流民在他们那里只是奴隶,拼死拼活种地,最后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而只有曹操把他们当人,而且曹操有一定的力量,又更狠。
曹操下令在自己的地盘内谁也不许收留流民,只有他自己可以。
他将田地分给流民,第一年收取50%的租税,第二年开始收得越来越少,屯田户不是奴隶,屯田契约到期后可以解约。
有了屯田,便有了粮食,曹操开始大规模修筑运河和水利工程,既能提高粮食产量,恢复商品流通,又招募安置了更多的流民,使整个北方安定下来,曹操治下的中原已经恢复到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
这就是“守位以财”,安心发展实力,不轻易挑起战争。
相较之下,其他诸侯经常靠劫掠为生,的士兵甚至一度以野枣充饥,比曹操差得远呢。
最终由曹魏及其延续下来的统一天下,也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