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旧恶典故出处和意思介绍
【千问解读】
曹操虽然把卞夫人封为皇后,但其实卞夫人并不是曹操的第一任妻子。
曹操的第一个老婆是丁夫人,丁夫人当时也是不把卞夫人放眼里,反正论辈分自己更高一些。
但是后来丁夫人被休了,导致卞夫人成了正房,但是卞夫人也并没有因此故意刁难丁夫人,反而还对丁夫人很好,这也让丁夫人非常的感动。
这次要将的成语不念旧恶就是从这个故事里来的,具体的事情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魏志·后妃传》注引《魏略》,故事的发生时间不详,所牵涉的人物有两个,都是曹操的妻子,一个是丁氏,一个是卞氏。
先来看看原文:
初,丁夫人既为嫡,加有子修,丁视后母子不足。
后为继室,不念旧恶,因太祖出行,常四时使人馈遗,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己下之,迎来送去,有如昔日。
丁谢曰:“废放之人,夫人何能常尔邪!”其后丁亡,后请太祖殡葬,许之,乃葬许城南。
这段话的大意是:当初丁氏身为正房夫人,又抚养曹操的爱子曹昂,因此并不把卞氏母子放在眼中。
但后来丁氏被休,卞氏成为正房。
卞氏却不计较过去的恩怨,经常让人给丁氏带去一些礼物,还经常利用曹操外出征战之际偷偷将丁氏接到府中,不仅让丁氏坐在上座,还热情招呼、接待,就像当年一样对丁氏非常尊敬。
丁氏深受感动,不禁对卞氏说道:“我是个被休之人,夫人怎么对我还是这么好?”丁氏去世后,卞氏又向表示要将丧事办得风风光光。
曹操也答应了卞氏的要求,后来将丁氏葬在了许县的城南。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出自卞氏对丁氏的态度上,叫做“不念旧恶”,意为不计较过去的恩怨。
这句成语最早的出处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文中提到的丁氏,本是曹操的原配正妻,与曹操患难与共、感情深厚。
曹操的小妾刘夫人早年病逝,留下一儿一女,丁氏视如己出,悉心将其抚养成人。
不过,丁氏对出身卑微的卞氏态度并不好。
幸好丁氏被休后卞氏不计前嫌,仍然对丁氏照顾周到、热情,这让丁氏心中非常感动。
为何丁氏会被曹操休了呢?问题还是出在曹操身上。
当初曹操南征张绣,获胜后却偷偷与张绣的婶娘走失厮混,结果张绣愤而叛乱,在混战中曹昂被杀。
丁氏得知事情原委后非常恼怒,不肯原谅曹操。
曹操一狠心将丁氏休了,但心中却非常惭愧,认为自己对不起丁氏。
卞氏的举动则让曹操心中更为羞愧,临终之际还对此念念不忘。
关于古斯塔夫·马勒的轶事典故有哪些?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而在奥地利人心目中,马勒是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范围中,他是一个没有祖国的犹太人。
因此,心灵无所归宿,灵魂随波漂泊于他的一切生活和创作之中。
而追求精神归宿必然走向宗教信仰,天国成了马勒追寻的梦想。
《第四交响曲》正是带着这份苍凉,从他的心潮中流泻出来的。
翻开第一乐章,豁然映入眼帘的,是对天国的追寻。
在总谱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作曲家自己注上的标题:返回童真。
天国是净土。
污浊的人们只有返回童真,具备了孩童般的纯净,才能看得见天国之光。
第二乐章,死亡的舞蹈。
从尘世步入天国,必须逾越死亡的界线,与死亡共舞,迈过通向天堂的唯一途径——神秘的死亡大森林。
第三乐章,超开天国。
把双臂舒展地相抱胸前,安详地沉睡长眠,天国之光会吸纳你进入天堂。
第四乐章,天国生活。
最美好的世界终于来到了。
它是那样的祥和,没有了尘世的喧嚣,充满无限欢乐的人们像天使般雀跃欢唱。
天国是那样的富足,人们可以尽情饱尝美味佳肴。
这便是马勒一生最终的追求!这也是一幅他心灵漂泊的历程图。
马勒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
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双重性:交响乐声乐化,声乐作品交响化;繁复深奥与简约朴实成兄弟姐妹;把最崇高而涵盖一切的宇宙观同斗争、抒情主义、同奥地利民歌、自然画、鬼影绰绰和荒诞不经相并置。
他的音乐结构冗长,形式复杂,不落窠臼;其音乐标题性强烈,描绘色彩浓厚;他的音乐还要求庞大的演出阵容。
此外,他作为一流的指挥家曾有过辉煌的业绩,这为他处理乐器组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从配器的细节处理而到惊人的管弦乐效果的运用中不难找到示例。
由于他对调性内涵的不寻常的理解,而运用某些技巧逐步削弱了传统调性的组织感。
他的音乐以整个浪漫主义传统“后裔”的身份,不仅投其浪漫主义渲染人士之所好,同时,由于他对调性的新处理而先现了伯格的革新手法,从而被看成是新旧音乐之间承上下的桥梁性音乐。
死亡与永恒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出现在指挥台上,全场观众起立,然后鸦雀无声。
那是一位艺术家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尊敬。
一般演奏结束,马勒足有30分钟下不来指挥台。
可是有一次,一位青年听众,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自言自语道:“唉,他将不久于人世了。
”果然,被那位青年言中,马勒在死亡的恐怖下挣扎。
其实,马勒一生都在探讨人生和死亡。
他的《第二交响曲》就是以探讨死亡与永恒为主题的,表现出他对人生的严肃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十步杀一人出处解析:李白《侠客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侠客的深深倾慕,还描绘了他对英勇无畏、行侠仗义生活的无限向往。
1诗歌原文及赏析《侠客行》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侠客的形象:“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这些诗句将侠客的英姿飒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彰显了侠客的高超武艺与决绝果敢。
2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游侠之风盛行,李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任侠意识为尚,创作了这首《侠客行》。
诗中不仅表达了对侠客的赞美,也寄托了李白自己对于英雄主义的追求。
3诗歌影响与意义《侠客行》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人们对于侠义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诗歌与现代社会在当今社会,虽然侠客的身影已逐渐远去,但《侠客行》所蕴含的侠义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勇于担当、敢于行动。
5详细解析表格 诗歌名称《侠客行》 作者李白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游侠之风盛行 名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诗歌意义展现侠客形象,激发侠义精神追求 《侠客行》不仅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更是中华文化中侠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领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