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钱难倒赵匡胤的故事是怎样的?
【千问解读】
说起赵匡胤,大家肯定都非常的熟悉了,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的民间流传这许多关于赵匡胤的一些故事。
其中还包含一些关于他称帝的一些故事,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介绍下,“一文钱难倒赵匡胤”的故事是怎样的吧。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
据说,当他还是一名武将时,就已名扬四海、威震八方了。
可是,这样一条英雄好汉,曾因一文钱竟被逼得就地打滚。
有一次,赵匡胤领兵打仗,因寡不敌众,吃了败仗。
他单枪匹马冲出重围,跑了一段路程,只觉得又饥又渴,肚里咕咕直叫。
想弄点什么吃的,又偏偏前不邻村,后不靠店。
没办法,只好拖着青龙宝棍,无精打采地骑在马上往前走。
他走啊,走啊,走了好远,仍不见一个人影儿。
赵匡胤心想:好家伙,难道今天要饿死不成?就在他眼睛发花、恍恍惚惚将要栽下马时,突然前面出现一个黑点,定睛一看,像是一个棚子。
于是他打起精神,拍马赶去。
黑点越来越近,果然不错,是一个看瓜的棚子,棚子前边是一片青绿青绿的西瓜地。
满地的大西瓜,使他顿时流出了口水。
他翻身下马,拖着那条青龙宝棍,来到瓜棚旁边,正要开口买瓜时,一摸口袋,竟连一文钱也没有。
怎么办呢?继续赶路吧,怕是再也支持不住了;说明没钱吧,又觉有失自己的身份。
他在瓜地边转过来,走过去,也没有想出啥好办法来。
停了一会儿,他想了一个混账的办法:到瓜棚只管让称瓜吃。
吃罢,如果卖瓜人要的价钱贵,就吓唬一顿,骑马便走。
主意拿定,他就三步并作两步进了瓜棚。
只见瓜棚下坐着一位胡须雪白、面容慈祥的看瓜老人。
赵匡胤粗声粗气地说:“老头子,拿瓜来吃!”看瓜老人急忙站起来笑着说:“军爷请坐,我去给您挑瓜。
”老人说着进地挑了一个大西瓜,抱到赵匡胤面前,说:“军爷,请吃吧!”
赵匡胤虽说饥渴得很,恨不能一口把西瓜吃掉,但又怕卖瓜的人瞧不起自己,就强鼓起肚皮子说:“我又不白吃你的,怎么不称一称?”老人听他这样说,就过了秤。
称罢用刀切开,拱手递到赵匡胤面前。
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
老人坐在旁边也不答话,一边叭嗒叭嗒地抽着旱烟,一边瞧着赵匡胤吃瓜。
不一会儿,赵匡胤把一个十斤重的大西瓜吃了个净光,他用手抹了抹嘴,对着老人瓮声瓮气地说:“这瓜多少钱一斤?”边说边在心里合算:他就是说个公道价钱,也要说他瓜贵,有意诈人,吓唬吓唬,便扬长而去。
卖瓜的老人看出了他的用心,笑着说:“军爷,自己的瓜,过路人口渴了吃个瓜,从来是不要钱的。
”
“胡说!你是有意小看人,难道说我给不起你的瓜钱吗?”赵匡胤说着还故意拍了拍自己的口袋。
“如果军爷真的过意不去,那就按别人吃瓜的价钱,一文钱十斤吧。
”老人慢慢地说了一句。
这一下可把赵匡胤给难住了。
人家不要钱,自己硬要给;价钱又极便宜,可该怎么办呢?他不自觉地又摸了摸口袋,依然是没有分文。
此时,赵匡胤脸红了,汗珠也从鬓角上渗了出来。
卖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在等着接钱。
赵匡胤服软了,走上前去哀求道:“老伯伯,我忘了带钱,你有什么活让我干干,顶瓜钱好吗?”
卖瓜老人轻蔑地瞟他一眼,说:“年轻人,你一来我就看出你饥渴难忍,而又空无一文。
可你又装腔作势,出言不逊。
如果你真有悔改之意,就请你在地下打个滚儿顶瓜钱吧。
”
赵匡胤无奈,只好在地下打了个滚儿,满脸通红地上了马。
一路上,他不住地长叹:“哎,真是没有一文钱,逼倒英雄汉哪!”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让自己的弟弟交出军权呢?
宋太祖赵匡胤是如何改革军队制度,实现皇权高度集中的?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众所周知,由于,导致唐王朝的统治一度处于动荡之中。
为了从中吸取教训,巩固自己的皇位,宋太祖赵匡胤在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之后,来了一个。
就是通过酒席宴会的方式,在一阵的威逼利诱之下,逼迫朝廷中的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交出兵权。
可以这样说这杯酒释兵权的作用,那就是兵不血刃的解决了各个将领,重新将军队权利全部归于皇帝手中,实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性。
此后,宋太祖继续在军事方面进行改革,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实现了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
也可以理解为过河拆桥吧,在国家实现了大致的统一之后,赵匡胤便开始为分散在外的兵权感到苦恼。
对于一个统治者而言,自然是希望所有的权利都掌握自己的手中,尤其是发生了的种种变动之后。
这也成为了赵匡胤的心病,他做梦都想要去除这些威胁。
时间越久,赵匡胤越觉得烦躁,干脆于建隆二年在晚会结束之后将所有的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
当然,之意不在酒,在乎于权势所得也。
在彼此正在酣然状态之时赵匡胤突然将所有的侍从屏退,长叹一口气,对将领们说:“如果不是因为你们的帮助,我不然不会如此顺利就成为皇帝,我也因此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
但是当皇帝实在困难,还不如节度使来得自由。
” 事发突然,将领们各个不知所以,还是在追问之下赵匡胤才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谁不想做皇帝啊。
那些将领听了之后感到惶恐不已,急忙表示此乃上天注定,谁也不敢心怀异心。
即使将领们已经这样表态,但赵匡胤仍旧不放心。
他十分担心黄袍加身,的故事再次发生,始终紧皱眉头,不愿意就这样轻易的放过他们。
这时的将领们已经完全知道现在所处的局势,害怕一句话不对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一时之间竟然害怕的哭了起来,纷纷恳求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道路,他们愿意为清除皇帝的顾虑而作出的妥协。
赵匡胤见目的已经达到,便缓缓的讲出自己的安排。
其实他早就有了打算,想要这些将领主动放弃兵权,前往地方任职。
多置办一些土地豪宅,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积累更多的财富。
这样一来,君臣同心,没有猜忌实在是太好不过。
话已至此,其他将领已经明白了宋太祖的真正意思,知道现今已经不能改变结局。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也没有其他的选择,因为赵匡胤已经牢牢的控制着中央的禁卫军部队,其他的将领根本就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听从,并再三感谢赵匡胤的恩德。
等到第二天,这些将领就纷纷主动上奏,说自己有病在身,请求将兵权还给皇帝。
宋太祖也没有虚假推诿,果断的就同意了他们的想法,并罢免了他们的官职,转而担任节度使。
从这之后,赵匡胤又将禁卫军分别分为三个部门,由三个不同的将领管理,而这些将领大多都是威望不高且容易控制的人,这也意味着皇权的加强。
早在之前,宋太祖还许偌了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些将领,保持他们之间的良好关系。
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将妹妹嫁给了高怀德,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的儿子,并将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三弟赵光美。
就这样,这些将领被迫“心甘情愿”的放弃了军权,当初与赵匡胤同掌军权的结义兄弟几乎都没有了实际权利,虽然也有人保持着原来的头衔,但早就已经被架空了权力。
另一方面,宋太祖仍旧不放心让他们停留在京城,便将他们派遣到了地方镇守边疆。
例如, 李汉超负责镇守在关南地区, 则负责镇守在常山, 李继勋镇守在朝邑, 升正守在袁州等等。
其中目的自然是为了分散将领手中的权力,以陡峭的地理环境来防止他们之间私下来往,阻断密谋叛乱的可能。
总的说来,通过杯酒释兵权,使宋太祖的权力得到加强,他的统治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即使如此,宋太祖仍旧不满意当初的军事制度,因而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根据历载,他的改革大概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首先便是建立了前朝所没有的疏密院制度,其长官分别为疏密使以及疏密副使手中的权力,极大可以调动整个国家的军队力量。
但这个疏密使也有所区别,不能调动禁卫军,禁卫军也始终掌握在皇帝身边。
他们虽然有调集军队的权利,但也不能直接掌握军队,使得将士分离,有利于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其次就是将国家的军队分成两个大的部分,其中一半人马驻扎在京城地区,而另外一半人马则驻守在全国各地。
这样一来,就使京城始终留有足够的军队,若是地方发生叛乱,那也可以及时调遣军队前往镇压。
但这也增加了地方军队联合京城驻军发动政变的可能性,但不管怎样,这也使这两支军队相互制约,谁也不敢贸然的发起攻击。
这两支军队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管是驻扎在京城内的军队,还是驻扎在外地的军队,其将领都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调动。
名义上是打着锻炼士兵的幌子,实际上是想要频繁的更换将领,让士兵们不对将领产生更友好的关系。
这样将领不能在军队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不能拥有自己的实力,那自然就难以与皇帝相对抗了。
不管是当初的杯酒释兵权,还是后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都足以看出赵匡胤对加强皇权,削弱将领军权的看重。
但这一切实在是有迹可循,谁让当初的教训实在是太过惨痛,导致于五代十国如此混乱局面的形成。
因此在我看来,赵匡胤的措施极有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