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16 点击数:

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说起春节,那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

春节是我国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了,不管是在登陆地区,还是在台湾海峡对面的台湾地区,还是远在国外的华侨都有着过春节的习俗。

然而每个地方过春节的习俗都不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吧。

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从农历腊月十六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台湾民间称之为“年兜时节”。

尾牙

每月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打牙祭)。

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所以称为“尾牙”。

做“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天,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

过去有种旧俗,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鸡,中间的转盘一旋转,停止时鸡头对准谁,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谁。

如今这种风俗早已绝迹。

一般平民百姓家则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全家人聚在一起“食尾牙”,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即送灶神上天之日。

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

因此在祭送灶神时,要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然后摆上各种供品,多为甜元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等,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让灶神多说好话,不说坏话。

有的还以酒糟涂抹灶门,以示讨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

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清沌

祭灶那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

因为平时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趁灶王返回天界的几天里,才能挪移清扫。

“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霉气,迎接新春之意,台湾俚谚称:“清后才会富”。

清沌之风,至今不废。

年货

逛街买年货仍是年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

林林总总的“年货大街”遍布岛内城乡各地,成为台湾过年的标志性景观。

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个商圈,其“年货观光大街”每年都很热闹,摊位采用复古的形式,布满各式旗帜和灯笼。

不论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还是服饰、美食,都应有尽有。

近年来,许多来自大陆的物产成了年货大街的热门货。

台湾民间谚语“囝仔爱年兜,大人闹嘈嘈”,反映了人们忙年的这一情景。

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除夕

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大日子。

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台湾民间俗称“辉春”。

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称“辞年”或“辞岁”,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赐福。

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

较讲究的家庭,还在神案上“叠柑塔”。

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湾人称之为“年粿”。

台湾乡下有俗谚:甜粿过年,发粿赚钱,菜头粿吃应时。

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饭春花”,因“春”字的闽南语谐音“剩”,取年年有余之意。

围炉

辞岁之后,就进入过年的高潮——吃年夜饭,台湾称“围炉”。

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炉,现在则以火锅或电磁炉取代。

一家人热乎乎地围坐一桌共餐,和乐团圆,兴旺隆盛。

年夜饭中,除了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虾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全鸡(“全鸡”闽南语发音同“全家”),还有几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长年菜”,吃时要一根一根先头后尾,不能横食,也不能嚼断而食,象征绵延不断;“韭菜”,取其与“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闽南话称它为“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

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此乃象征齐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点点酒,因“酒”与“久”同音。

一家人齐聚一堂,把酒言欢,畅叙亲情,人们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么丰盛的菜肴,而是一家人团聚亲热的温馨气氛。

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压岁钱

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们“压岁钱”的时候了。

压岁钱用红纸(袋)包着,也称红包。

台湾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三十,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

红包内的金额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吉利之意。

与大陆各地习俗一样,人们“守岁”到午夜,便纷纷跑到街上燃爆竹烟花。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