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1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说起春节,那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

春节是我国一年一度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了,不管是在登陆地区,还是在台湾海峡对面的台湾地区,还是远在国外的华侨都有着过春节的习俗。

然而每个地方过春节的习俗都不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吧。

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从农历腊月十六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台湾民间称之为“年兜时节”。

尾牙

每月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打牙祭)。

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所以称为“尾牙”。

做“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天,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

过去有种旧俗,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鸡,中间的转盘一旋转,停止时鸡头对准谁,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谁。

如今这种风俗早已绝迹。

一般平民百姓家则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全家人聚在一起“食尾牙”,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即送灶神上天之日。

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

因此在祭送灶神时,要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然后摆上各种供品,多为甜元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等,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让灶神多说好话,不说坏话。

有的还以酒糟涂抹灶门,以示讨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

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清沌

祭灶那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

因为平时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趁灶王返回天界的几天里,才能挪移清扫。

“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霉气,迎接新春之意,台湾俚谚称:“清后才会富”。

清沌之风,至今不废。

年货

逛街买年货仍是年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

林林总总的“年货大街”遍布岛内城乡各地,成为台湾过年的标志性景观。

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个商圈,其“年货观光大街”每年都很热闹,摊位采用复古的形式,布满各式旗帜和灯笼。

不论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还是服饰、美食,都应有尽有。

近年来,许多来自大陆的物产成了年货大街的热门货。

台湾民间谚语“囝仔爱年兜,大人闹嘈嘈”,反映了人们忙年的这一情景。

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除夕

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大日子。

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台湾民间俗称“辉春”。

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称“辞年”或“辞岁”,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赐福。

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

较讲究的家庭,还在神案上“叠柑塔”。

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湾人称之为“年粿”。

台湾乡下有俗谚:甜粿过年,发粿赚钱,菜头粿吃应时。

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饭春花”,因“春”字的闽南语谐音“剩”,取年年有余之意。

围炉

辞岁之后,就进入过年的高潮——吃年夜饭,台湾称“围炉”。

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炉,现在则以火锅或电磁炉取代。

一家人热乎乎地围坐一桌共餐,和乐团圆,兴旺隆盛。

年夜饭中,除了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虾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全鸡(“全鸡”闽南语发音同“全家”),还有几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长年菜”,吃时要一根一根先头后尾,不能横食,也不能嚼断而食,象征绵延不断;“韭菜”,取其与“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闽南话称它为“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

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此乃象征齐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点点酒,因“酒”与“久”同音。

一家人齐聚一堂,把酒言欢,畅叙亲情,人们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么丰盛的菜肴,而是一家人团聚亲热的温馨气氛。

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压岁钱

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们“压岁钱”的时候了。

压岁钱用红纸(袋)包着,也称红包。

台湾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三十,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

红包内的金额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吉利之意。

与大陆各地习俗一样,人们“守岁”到午夜,便纷纷跑到街上燃爆竹烟花。

包拯死后展昭如何样?看完很心酸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江西商帮是如何起家的?为什么后来会没落呢?

有个好词叫做 ,寓意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而这词拿来形容江西,尤其是明清以后的江西,便是极为合适的。

论自然风光,江西有秀美的庐山、奇崛的三清山……论人文风光,江西也有无可比拟的滕王阁、满是书卷气的江湾……而在建设江西上,有一群人自明清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便是——江西商帮。

明清有十大商帮:晋、徽、陕、鲁、洞庭、龙游、宁波、江右、闽、粤,江西在这其中以 江右 的身份占了一席之地。

而江西商帮在明清的强盛,要与一场与繁荣看似毫不相干的战争说起。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碧波万顷的鄱阳湖突然染上一片沉闷的阴暗。

而正在湖面对峙的两方,便是从至正二十年(1360)就开始布这场生死大局的和。

在这场决战爆发以前,朱元璋曾借陈友谅故交康茂才的诈降将擅长水战的陈友谅军拖入江东桥(今江苏省南京市江东门附近)的伏击圈,给了陈友谅一个措手不及。

而后朱元璋乘胜追击,从江苏一路杀到江西,拿下了赣南不少城池,为之后打赢打下了基础。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二十,这场关乎赣北所有权,更关乎两军生死的大战爆发。

交战一个多月后,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在包围之中中箭身亡。

而江西便由此彻底归于朱元璋。

苏南、皖南、浙北和江西四地相互接壤,在串联之中构成了朱元璋的大本营。

而江西人,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也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家致富之路。

江西人,商经营,在距今九百多年前就已经在商界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因为 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 ,所以江西商帮又被称作江右商帮。

而在朱元璋打拼天下之时,又行商多地的江西人一面跟消耗巨大的军队做买卖,一面去初定而正需物资重建的地区做生意。

于是朱元璋一边在前边定天下,赣商就一边跟在他身后做生意。

等到初定,赣商在明朝的重要地位也基本板上钉钉。

而随后明朝颁布的海禁政策,让处于运河-长江-赣江-北江这一黄金水道上的江西又得到了一个别人羡慕不来的机会。

除却天时地利,江西还有更重要的人和。

起伏有变的地形和密布的水网让江西成为出产茶叶、木竹、大米、钨砂等物资的宝库。

而勤劳的江西人又用大自然的馈赠生产出优质的瓷器、纸张、夏布等等。

而江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们进行生产劳动上。

他们的这点好品性再加上江西经济的支持,便让这片土地也成为了才子的故乡。

而文化又反哺经济,不仅为商界创造了更多奇迹,更为赣商带去了最重要的经商法宝——诚信。

正是天时,又有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多重支撑,赣商才有了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他们的标志性建筑万寿宫的实力。

而遍布的万寿宫,不仅彰显了赣商群体的强大,更成为了他们在当地的一张名片,一个难以被替代的广告,进一步传开了赣商的好名声,促进了赣商的发展。

然而当有一天,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不复,赣商便也没能逃过盛极必衰的铁律。

清末,江西成了清廷与的主战场。

辛亥革命以后,江西遭遇过的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战又至少有四十场。

接连的战争,不仅使得江西的物资产出锐减,还使得人口大幅削减。

人力和物力的流失让江西的经济在近代迅速衰颓。

而原本江西所倚仗的交通便利,在经历了被 遗忘 和别人的奋起直追之后,也成为了往日的荣光。

从清末修建连通南北的粤汉铁路开始,江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铁路的快车。

我们熟知的 铁路拉来的城市 ,株洲、郑州、怀化、石家庄,没有一个属于江西。

后来江西鹰潭好不容易成为了铁路枢纽,而其他地方却已经因为铁路走到了江西前面。

再加上近代海运逐渐开放,沿海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一不近海二不深处内陆的江西就尴尬地被放在中间,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因而在多重不利的作用下,江西商帮逐渐退出了经贸的前列。

在贵州贵定县的万寿宫有这样一副对联: 福赐江天,烧炷香再去;财源西岭,祈富贵当来 。

曾经的赣商,用他们的勤劳和诚信从天地机缘那换得富贵。

然斗转星移,天地不再赐福江天,商人们便只剩下 思悠悠,恨悠悠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台湾人是如何过春节的?有着什么特色?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