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10 点击数: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我们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平时生活中见的应该也比较多,其实这个成语是根据一则三国时期的故事而来,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了这个成语。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这则成语的典故到底是怎么样的,不过还有一个成语和望梅止渴的意思相近,也是由曹家人发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典故出处介绍

提起曹操,大多数人会不由自由的,为他贴上“奸诈”这一标签。

虽然真实历史上的他,没有演义中那般令人生厌,但他的真实面目,也的确与“奸诈”二字,脱不了干系。

抛开其他不谈,“望梅止渴”这一典故,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有一次他率军出征的时候,士兵都非常干渴,却一时找不到水源。

为了安抚士兵,曹操谎称前面不远处,有一片梅林,并以此为动力,激励士兵继续前进,一直到找到水源。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典故出处介绍

这则记载于《傅子》中的小故事,被总结为了“望梅止渴”这一成语,现在一般用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这是广为人知的,不必过多赘述。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一个与“望梅止渴”,含义非常相近,且同样流传至今的成语,竟然出自曹操的孙子之口。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典故出处介绍

《三国志·卢毓传》记载:“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

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意思是说,曹叡为帝期间,有一次需要选举中书郎,曹叡便下诏说,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担任这一职位,就看卢毓的了。

为了让卢毓办好这件事,曹叡特意嘱咐道,不要选名声极大的人,虚名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

后人根据他的这一句话,总结出了一个成语,即“画饼充饥”,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意思与“望梅止渴”相近。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典故出处介绍

那么,因为这一成语,曹叡改进了曹魏的选拔人才制度,又是怎么回事呢?众所周知,在汉朝,选拔人才主要靠举孝廉等方法,但是天下大乱之时,人口流动极大,这一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

到了曹丕时期,则在陈群的建议之下,开始了“九品中正制”,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怪象。

而曹叡在对卢毓说出,选拔人才若只重虚名,便如同画饼弃饥一言之后,卢毓又对选拔人才的方法与制度,提出了改进策略。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典故出处介绍

《三国志》记载:“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

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

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

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典故出处介绍


意思是说,卢毓认为,只凭借名声虽然选拔不到真正的奇才,却可以选拔到一般的人才。

毕竟那些有名声的人,服从管理,素有善行,然后才得以扬名。

因此他劝说曹叡,不要反感这一选拔制度。

接着,他又提到,自己无法识别异才,只能凭名声选拔官员,然后看他们任职之后,是否合格。

并提到,古代让官员自己述职,并凭借他们的政绩进行升降,现在这一考核制度早已被废除,除了依靠名声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朝堂之中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

曹叡听了之后,下令重新制考核官员之法,于是曹魏选拔人才的制度,更加完善。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魏明帝曹叡,虽然做过很多不靠谱的事情,但作为一个帝王,他大体是合格的,毕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够清楚的看到朝堂上的弊端,并及时做出调整。

而他创下了“画饼充饥”这一成语,比起其祖父曹操的“望梅止渴”,不但不逊色,反而寓意更妙,用法更广。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