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典故出处介绍
【千问解读】
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我们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平时生活中见的应该也比较多,其实这个成语是根据一则三国时期的故事而来,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了这个成语。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这则成语的典故到底是怎么样的,不过还有一个成语和望梅止渴的意思相近,也是由曹家人发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曹操,大多数人会不由自由的,为他贴上“奸诈”这一标签。
虽然真实历史上的他,没有演义中那般令人生厌,但他的真实面目,也的确与“奸诈”二字,脱不了干系。
抛开其他不谈,“望梅止渴”这一典故,相信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有一次他率军出征的时候,士兵都非常干渴,却一时找不到水源。
为了安抚士兵,曹操谎称前面不远处,有一片梅林,并以此为动力,激励士兵继续前进,一直到找到水源。
这则记载于《傅子》中的小故事,被总结为了“望梅止渴”这一成语,现在一般用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这是广为人知的,不必过多赘述。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一个与“望梅止渴”,含义非常相近,且同样流传至今的成语,竟然出自曹操的孙子之口。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志·卢毓传》记载:“时举中书郎,诏曰:‘得其人与否,在卢生耳。
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意思是说,曹叡为帝期间,有一次需要选举中书郎,曹叡便下诏说,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担任这一职位,就看卢毓的了。
为了让卢毓办好这件事,曹叡特意嘱咐道,不要选名声极大的人,虚名就像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
后人根据他的这一句话,总结出了一个成语,即“画饼充饥”,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或欺骗别人。
意思与“望梅止渴”相近。
那么,因为这一成语,曹叡改进了曹魏的选拔人才制度,又是怎么回事呢?众所周知,在汉朝,选拔人才主要靠举孝廉等方法,但是天下大乱之时,人口流动极大,这一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
到了曹丕时期,则在陈群的建议之下,开始了“九品中正制”,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怪象。
而曹叡在对卢毓说出,选拔人才若只重虚名,便如同画饼弃饥一言之后,卢毓又对选拔人才的方法与制度,提出了改进策略。
《三国志》记载:“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
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
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
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
’帝纳其言,即诏作考课法。
”
意思是说,卢毓认为,只凭借名声虽然选拔不到真正的奇才,却可以选拔到一般的人才。
毕竟那些有名声的人,服从管理,素有善行,然后才得以扬名。
因此他劝说曹叡,不要反感这一选拔制度。
接着,他又提到,自己无法识别异才,只能凭名声选拔官员,然后看他们任职之后,是否合格。
并提到,古代让官员自己述职,并凭借他们的政绩进行升降,现在这一考核制度早已被废除,除了依靠名声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朝堂之中才会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
曹叡听了之后,下令重新制考核官员之法,于是曹魏选拔人才的制度,更加完善。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魏明帝曹叡,虽然做过很多不靠谱的事情,但作为一个帝王,他大体是合格的,毕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够清楚的看到朝堂上的弊端,并及时做出调整。
而他创下了“画饼充饥”这一成语,比起其祖父曹操的“望梅止渴”,不但不逊色,反而寓意更妙,用法更广。
清朝的宫廷女子为什么都要穿那种花盆底鞋呢 本来里面是有故事的
后来的满清入关,的女子是没有缠足的,因为这个少数民族的女子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缠足对于她们来说有太多的不便,所以满族女子幸免于这种陋习,而是穿上了旗鞋。
这种旗鞋有着独特的造型,鞋底很厚,是将木头镶嵌在了鞋底中央,一般有5-15厘米高,最高的可达25厘米。
鞋底的材质是木头。
大家在清宫剧中都看到,花盆底的鞋底是白色的,可能以前认为它是瓷制的人不止我一个人吧。
其实是这样的,鞋底的木根是用白色的布包裹起来了,还有的涂上了白粉,俗称“粉底”。
将绸缎作为面料,在上面绣上精美的图案。
旗鞋的跟底有两种形状,其中一种是清宫剧中常见的梯形花盆状,鞋底上面比较敞开下面比较窄一点。
另一种叫做马蹄底,外形和马蹄很像。
上半部分比较窄,下面部分比较宽,前平后圆。
这两种旗鞋都统一叫做高底鞋。
这两种旗鞋都统称“高底鞋”。
每样东西的出现必然有它的理由,每个民族都有它的一大特色。
满族女子穿上这种旗鞋的原因大致有一下几点吧! 第一,古人也有爱美之心,那时的花盆底功效应该和现代女孩子穿高跟鞋差不多吧。
花盆鞋的厚鞋底增高效果那是棒棒的,穿上它,拉高了身高的比例,可以弥补女子身高不足的缺憾,使身材看上去更加修长苗条。
第二,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就算满族人是何等的豪迈奔放,对于女子还是具有一定的严苛性的。
满族的女子虽然幸免于缠脚,但是还是不允许轻易女子露脚的。
穿上了花盆底就可以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尴尬的问题。
第三,大家都知道满族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满清入关之前,他们的民族是生活在环境恶劣寒冷的北方。
由于花盆底有着厚厚的鞋底,穿上后脚就不用直接与地面接触,有一定的防寒保暖作用。
传说花盆底的发明由来是这样的。
据说当时满族女子去给自己打仗的丈夫送饭时会路过一片沼泽地,为了避免沼泽地弄湿鞋袜,这些聪慧的女子就在鞋底绑上了树枝走过去。
于是就诞生了最早的花盆底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高士廉:长孙皇后的亲舅舅,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高士廉的爷爷,是宗室。
高士廉的爸爸高劢(音:迈),也是北齐宗室。
高岳和高劢,都当过尚书右仆射的官职。
高士廉在的时候,又被李世民任命为尚书右仆射。
高家祖孙三代都当了尚书右仆射,当时的人称高家为“三世仆射”。
高士廉能当上尚书右仆射,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
咱们中国人,认为三族最亲。
所谓的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妻族。
高士廉的亲妹妹,是长孙皇后的生母,高家就是长孙皇后的母族。
长孙皇后是李世民的正妻,高士廉是李世民的妻舅,就是李世民的妻族。
在李世民与生死相争的时候,高士廉把高氏族人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参与的策划。
高士廉一锤定音,让李世民下定了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决心。
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当天,高士廉没有去玄武门,而是跑去监狱里面。
高士廉打开牢门,把所有的囚犯放出来。
高士廉给囚犯们发放武器,让他们去芳林们助战。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忠于李渊的十二卫府兵向皇宫进发,准备入宫护驾。
高士廉指挥刚刚武装起来的囚犯,在芳林们打退了十二卫府兵的进攻,保证了玄武门之变的成功。
高士廉能得到李世民的重用,玄武门之变的功劳,是他最主要的资本,没有之一。
高家在的时候,已经没落了。
长孙皇后的亲外公高劢,在北齐当过尚书右仆射,可谓是显贵无比。
北齐亡国之后,高劢成了亡国的王爷,处境十分艰难。
虽然给了高劢刺史的官位,但是依然猜忌高劢。
高劢被人弹劾,被褫夺官职,病死在家中。
高劢死后,高士廉又卷入谋反案,被贬官到了岭南。
高士廉在岭南呆了11年,才回到了中原,成了李世民的谋士。
玄武门之变,高士廉立了大功,因此步入了仕途快车道。
高士廉当了宰相之后,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做人为官处处谨小慎微。
《》记载,高士廉觉得自己的权势太大了,当上尚书右仆射之后不久,就向李世民申请辞职。
李世民再三挽留,高士廉去意已决。
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批准了妻舅的辞呈。
李世民给了高士廉一个位高权轻的荣誉职位开府仪同,让高士廉处于半退休状态。
李世民讨伐高丽的时候,请高士廉出任太子太傅,协助太子监国。
太子太傅是太子的老师,主要负责教太子读书。
古代的时候,教太子读书,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职业。
一旦太子登基,太子的老师就是帝师,基本上都能当宰相。
高士廉已经当过宰相了,他不想再当太子太傅,就再三向李世民请辞。
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批准了高士廉的辞呈。
高士廉辞职之后,申请回太原老家养老。
李世民知道高士廉无心名利,就让妻舅回家养老了。
高士廉非常小心,每次给李世民写完奏章之后,都要把底稿烧了,绝对不会让家人看到。
高士廉知进退,因此得以富贵善终。
大家都知道,和长孙皇后小时候被无赖哥哥长孙安业赶出家门,是舅舅高士廉收留他们,并且抚养他们长大成人。
长孙皇后的性格,颇有乃舅之风,做事也是谨小慎微。
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担心娘家势力太大,一直不让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
贞观初年,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
长孙皇后知道以后,劝李世民收回成命。
李世民不肯撤消对长孙无忌的任命,长孙皇后就逼着亲哥哥长孙无忌主动辞职。
长孙皇后临死之前,还特意交代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虽然是高士廉抚养成人的,但是他的性格与高士廉完全不同。
长孙无忌非常热衷于权术,在长孙皇后死后,没有妹妹压制的长孙无忌在朝中一手遮天。
李世民驾崩之后,长孙无忌成了托孤大臣之首。
登基之初,长孙无忌独揽朝政,根本就不把李治放在眼里。
长孙无忌杀了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景和堂弟李道宗,还杀了李世民的儿子和女儿、巴陵公主。
李治看着叔父和哥哥被杀,担心长孙无忌会成为第二个。
李治为了对付长孙无忌,培植了以武昭仪为首的一大批寒门士子。
李治借废王皇后立武皇后事件,对长孙无忌痛下杀手。
长孙家族因此遭到了大清洗,高士廉家族作为长孙无忌的母族,也因此遭到了打击。
高士廉死后,他的三个儿颇有出息。
高士廉的嫡长子名叫高履行,此君官拜。
户部尚书主管财政,是大唐朝的财神爷。
《新唐书》记载,高履行“政有声”,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工作能力特别强。
高履行工作能力强,距离宰相职位只有半步之遥。
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发生,高家就要“四世仆射”了。
只可惜,长孙无忌”谋反“案发之后,高家作为反贼母族,受到了牵连。
原本前途一片大好的高履行,受长孙无忌牵连,被贬为洪州刺史,又改任永州刺史,最后死在了贬所。
(此事典出《新唐书》语:“坐长孙无忌,左授洪州都督,改永州刺史。
”) 高士廉的还有一个儿子,名叫高真行。
高真行官拜左卫将军,原本也是前途一片大好。
长孙无忌案发之后,高真行处境微妙,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高真行的儿子高歧跟太子关系好,李贤被废,高歧受到牵连。
李治让高真行管教高歧,高真行没有办法,只能杀了高歧。
高真行后来被贬为睦州刺史。
高士廉的儿子高审行,原本官拜户部侍郎,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副财神爷。
高审行也受到牵连,最后被贬为渝州刺史。
长孙无忌案发之后,母族高氏饱受牵连,再也没有出过像样的大官。
高士廉的孙辈,都泯然众人。
高士廉的曾孙辈,都岌岌无名。
高士廉的五世孙高文明,历经数苦读,才高中。
高文明在仕途上摸爬滚打,也就混了一个司门郎中的官职。
高士廉家族在和隋朝没落了,唐朝的时候因为长孙皇后而崛起,好不容易成了“三世仆射”的高门令族。
只可惜,长孙无忌不知进退,不仅害得长孙家族一蹶不振,还害苦了母族高氏家族。
写到这里,我越来越佩服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一个女人,却明白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长孙皇后生前压制长孙无忌,弥留之际还交代李世民不要重用长孙无忌。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长孙皇后的正确性。
只可惜,长孙无忌没有舅舅高士廉和妹妹长孙皇后的那样知进退的敏感度。
长孙无忌飞扬跋扈,真的是是害人害己害亲戚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