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歇后语集合
【千问解读】
四大名著不仅仅是一本小说,其中还包含了很多大智慧在里面。
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就是因为我们能从中学习到很多人生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这次就帮大家总结出了四大名著里面的歇后语,其实歇后语还是具有一定娱乐性的,可能你们也想不到四大名著里竟然还有这么多好玩的歇后语,一起来看看吧。
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焦大)
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王熙凤)
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王熙凤)
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王熙凤)
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王熙凤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彩霞)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鸳鸯)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王熙凤)
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芳官)
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尤三姐)
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王熙凤)
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王熙凤)
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王熙凤)
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王夫人)
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王熙凤)
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众人 )
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妖怪)
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孙悟空)
皮笊篱——一捞个罄尽(第39回孙悟空)
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猪八戒)
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众僮仆)
尖担担柴——两头脱(第57回猪八戒)
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孙悟空)
狗咬尿泡——空欢喜(第71回作者)
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作者)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 猪八戒)
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哪吒太子)
贩古董的——识货(第86回小妖)
苍蝇包网儿——好大面皮(第87回葛仙翁)
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 猪八戒)
贼去了关门——迟了(第5回周通)
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刘高)
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阎婆惜)
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潘金莲)
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郓哥)
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王婆)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作者)
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第21回作者)
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作者)
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 作者)
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蔡福)
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军校)
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作者)
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第2回陈琳)
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第107回蒋济)
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
关公放曹操——念旧情
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关公走麦城——死到临头
关老爷赴会——单刀直人
张飞古城骂关羽——误会
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
诸葛亮隆中对策——先声夺人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关公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为什么四大名著的三部都出自明朝呢?
最让人觉得一无是处的朝代很多人觉得是,也有人觉得是。
这两方之间展开的激烈争论不胜枚举,清粉更有甚于明粉,非常不理智。
把,闭关锁国等都让明朝来背锅,很明显不是历史爱好者应该要干的事情。
第一:政治制度好的方面不说清承明制,闭关锁国说是继承明朝 1:清朝很多制度都是承袭明朝,并不是自己发明 清朝是少数民族入关后统治的封建王朝,不可否认在领土方面存在一定建树,但他的毛病也很多。
最简单的就是闭关锁国,过度的盲目自大导致清朝一次又一次失去了进入社会的机会。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一些政治制度便是根据明朝演变而来的。
2:承袭明朝,没有实权,清朝则搞民族压迫 明朝之前历朝历代从秦开始都有宰相,自从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后,慢慢到了他的儿子永乐大帝统治期间,内阁制度逐渐浮出水面。
后面发展慢慢开始取代皇权,后期皇帝想要做成自己的事情,必须要内阁官员一致认同。
清朝入关后继承明朝在政治,地方上的一些行政制度,有效的巩固了自己统治。
3:海禁明朝存在过,但同时也取消过好几次海禁,清朝时期更加严重 清朝全面落后于西方各国是在康雍乾时代,特别是开始的禁海导致了后面的一系列恶果。
但这些人喜欢推卸责任,说明朝已经开始了海禁。
很少有人知道统治时期派遣六下西洋和隆庆帝开放海禁,足以说明了明朝对海外贸易的重视程度。
第二:文化方面中后期社会转型,尤为严重 1:中国,有三本来自明朝 说到古代四大名著,让许多人印象深刻。
细心点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中国四大名著有三本来自明朝,则来源于清朝。
而明朝四大奇书除了演义,传,之外,还加了一本。
这个集中在文人思想特别活跃的明朝,清朝则大大不如。
2:文字狱明朝在指定时期有,清朝康雍乾三朝一朝比一朝严重 一说起文字狱,很多清粉都会把这归根到明朝。
经过无数史学家考证,清朝的文字狱远远超过了明朝时期的文字狱。
明朝的文字狱只是在指定时期发生,比如说朱元璋统治一些时期,明成祖朱棣统治部分时期。
洪武年间曾经有一个御史,上疏弹劾朱元璋的过错。
老朱很生气,就想把他推出去斩首。
但还是决定给他机会,让他给皇帝台阶下认个错,事情就完了。
没想到这家伙很有骨气,最终被杀。
死的时候没有追究家人,还给予厚葬。
清朝则不然,一人犯错,整个家族跟着倒霉。
3:明朝中后期逐渐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一次又一次痛失机会 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体现的是一种的思想。
老朱农民出身更是如此,虽然是伟大帝王,但他统治时期打击私有财产。
把江苏,浙江沿海,江西等富庶之地迁往南京,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富户豪强;成祖皇帝夺位登基后,继续遵从其父朱元璋的意愿,把这些人迁往北京。
他们的老家在南京,陆陆续续有很多人跑回,然后跟随名单把这些捉拿北上。
这个时间好在没有持续很久,大明开国大半个世纪后。
大约在宣德后期慢慢国家开始转型,从打击私有财产慢慢转向保护私有财产。
内阁的权利逐渐增大,慢慢皇权相对于太祖,成祖两朝要弱化的多。
弘治,正德年间内阁权利日益强化。
慢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更集中的表现便是思想文化非常活跃。
越来越多以为代表的思想家登上政治舞台,不但能打仗,教育这方面更是无人能出其左右。
因此很多人称赞王阳明是明朝第一圣人,确实如此。
清朝不管是建立之初,还是到其灭亡前夕,很少能找得出像王阳明这样的人,这就是差距。
三:理智对待一切,对于不好的一面给予批评,好的一面要给予肯定 中国历史上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没有的人。
更何况是封建王朝,明朝276年江山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可取之处。
比如说宦官乱政在明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点清朝很少出现;明朝中后期社会转型,文人思想特别活跃,清朝则兴起文字狱,想要发表正确意见没有自由;清朝在疆域领土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明朝永乐年间在东北设立,最远之处甚至连清朝都望尘莫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四大名著为什么只有《西游记》被翻来覆去地翻拍
前有张纪中版《》、《西游降魔记》、《西游伏妖篇》,后接《大圣闹天宫》、《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女儿国》……《西游记》这部距今400余年的小说,像一部孜孜不倦的“永动机”,创作出一部部大小不一、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又像一只鲜黄铮亮的硕大橙子,人人都要从它身上榨得一杯橙汁一饮而下。
作为之一,《西游记》不如《》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不如《演义》政治诡谲风云变幻,不如《传》刀光剑影快意恩仇,它的故事主线也非常简单,甚至可以由一句话概括:“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但其改编次数与频率,却远远高于其他三部名著。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追根溯源,“西游”系列影视剧作的成功,必然归功于吴承恩的这部《西游记》。
用今日时髦的词来说,这部小说当属于“公路体”。
所谓“公路体”,就是以一段旅程为背景,主人公在这段旅途中不断结识新的朋友、遇见新的难关或敌人,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一路过关斩将到达终点;途中主人公可能完成思想和性格上的转变,也可能在种种变故后依旧保持初心。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无论在叙事手段、故事风格还是人物塑造上都有着极高的前瞻性,完美地契合了时下新兴的“公路片”特征。
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除此之外,《西游记》具有其他易于翻拍的好处。
一是人物众多,性格丰富。
一心向佛、慈悲为怀的唐僧,、嫉恶如仇的孙悟空,、憨厚单纯的,任劳任怨、忠心护主的沙和尚,狡诈阴险、变化多端的白骨精,狂妄自大、野性难驯的红孩儿……吴承恩用绮丽的想象和饱满的笔墨创造出取经的师徒四人和路上大大小小近百个妖怪,各个脾气、性格迥异,任君挑选组合。
二是“半架空”,时空背景相对抽象。
《西游记》描绘了一个“东方魔幻乌托邦”,说的是人与妖魔鬼怪的故事,没有具体的年代。
这样一来,编剧和导演可以不受历史背景的羁绊,改编起来比一般作品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度,极大地增添了发挥的空间。
三是受众广阔。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名作,情节故事老少皆宜,省去了普通IP前期宣传造势的成本,并且能够打开范围不小的市场;犹如一块超市加工过的“半成品”,电影人把它买到手后,只需稍稍加以制作就可“出锅”见客,卖相不会很差;若是在辅以一点点创新元素,更是叫好又叫座。
更勿论《西游记》因为历史的久远,不需要买下版权即可拍摄,这样划算的买卖,试问谁不会呢? 当下正在热映的《悟空传》,讲述的是五百年前未成为齐天大圣的孙悟空不服天命,向天地诸神发起抗争的故事。
不仅这部,《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大圣归来》……不少影视剧作把“师徒四人”中的孙悟空单拿出来加以挖掘和重塑,这也恰恰反映了“孙猴子”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在中国,没有人会不知道“猴哥”,孩子们爱听它的故事,早在人物“周边”市场兴起之前,大街小巷就出现了形形色色有关孙悟空的初级“手办”。
国人对这只“猴子”的痴迷,细细想来,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文学作品中的任一人物。
其中的深层次原因着实值得人们思索。
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从童话的角度看,孙悟空只是一只“猴子”;从文艺的角度看,它是人、猴、神三者成功统一于一体的艺术典型;从宗教的角度看,自大闹天宫至西天取经,它所代表的是从的小乘境界(自我完善)到大乘境界()的转换……不同年龄、层次、心境的人看孙悟空,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和智慧迪。
而最能够引起共鸣的,是孙悟空一直企图挣脱一切束缚,搅揽乾坤,争取理想的自由空间,从闹龙宫强取金箍棒、闹地府勾去“猴类生死簿”,到上天庭做弼马温不如意大闹天宫,孙悟空做的,是大多数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这种放纵而肆意的自由,是多数人求而不得甚至不敢所求的东西。
然而,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之下,遇见唐僧,戴上“紧箍咒”……不由得让读者对孙大圣产生了推己及“猴”的同情:紧箍咒是什么?不就是人类社会用来约束自身的法律、道德、宗教、伦理、舆论等等许许多多的精神枷锁吗?它所圈束的哪里是什么猴王的脑袋,分明就是人类心灵的欲求。
我们为悟空大闹天宫而暗自激动,就是赞扬这种冲破世俗、对抗权威的勇气;我们对唐僧经常不理解悟空甚至惩罚它而气愤,就是为自己在社会中遭受到的偏见和误解而呐喊摇旗。
我们对这只猴子寄托了如此这般多的东西,就是在为我们的生活和命运找寻共识和慰藉。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猴子”。
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