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典故出处以及意思是什么?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3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今天来给大家讲讲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的典故。

赴汤蹈火这个成语平时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比较多,一般都是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对话,下属会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以表自己的忠心。

那赴汤蹈火的出处到底是哪里呢?其实这个故事的背景就是在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时期。

而且和贾诩、诸葛亮还有刘表三人有关,一起来看看赴汤蹈火的典故到底是怎么样的吧。

赴汤蹈火典故出处以及意思是什么?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傅子》,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年间,主人公是时任荆州牧的刘表和荆州从事中郎韩嵩。

原文如下:

初表谓嵩曰:“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曹公拥天子都许,君为我观其衅。

”嵩对曰:“圣达节,次守节。

嵩,守节者也。

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以嵩观之,曹公至明,必济天下。

将军能上顺天子,下归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国实受其佑,使嵩可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

在君为君,则嵩守天子之命,义不得复为将军死也。

唯将军重思,无负嵩。

赴汤蹈火典故出处以及意思是什么?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当初刘表对韩嵩说:“如今天下大乱,不知何时才能稳定。

曹操拥戴天子在许昌建都,你帮去观察一下他的弱点。

”韩嵩回答:“高尚的人能通晓节操,较差一点的人能信守节操。

我韩嵩是守节之人。

为君王做事,为君王着想,是臣子应尽的职责。

如今我听命于将军,自然会不惧艰险,虽死无憾。

以我的观察,曹操为人英明,必将一统天下。

将军若能对上归顺天子,对下依附曹操,一定会享百世的好处,荆州也能得到保护。

如果将军也是这么想的,派我去理所应当。

但如果将军并不是这样想的,那么一旦派我前往许都,如果天子封我一个官职,那我就变成了天子的臣子,将军的故吏。

在天下身边就要为天子做事,那我我应当遵从天子的命令,就不能再为将军卖命了。

请将军好好想想,日后不要辜负我。

赴汤蹈火典故出处以及意思是什么?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韩嵩口中的“赴汤蹈火”,意为敢于投入沸水、跳进烈火当中,比喻不避艰险。

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荀子.议兵》中的“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韩嵩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想告诉刘表,万一朝廷给予了自己一官半职,与刘表的关系就由君臣变成了同僚,因此也就要为听命于天子而非刘表,意图是希望刘表能够依附曹操。

赴汤蹈火典故出处以及意思是什么?

而刘表的思路与韩嵩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是希望韩嵩去观察曹操的虚实,这就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韩嵩出使许昌后,朝廷封他为侍中,并担任零陵太守。

结果韩嵩回来后盛赞曹操,并建议刘表将儿子送往许都作为人质,这让刘表非常恼火,认为韩嵩是为曹操做说客,将韩嵩抓捕拷打,最终才弄明白韩嵩并无背叛自己的心思,这才作罢。

由此可见刘表虽然外表儒雅,内心却诸多疑惑猜忌,难怪诸葛亮、贾诩等人都认为刘表成不了大事。

关于古斯塔夫·马勒的轶事典故有哪些?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一幅心灵漂泊历程图 当轻轻叩开马勒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就仿佛进入了作者深邃、浩瀚的心灵大海,那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返回童真吧!去天堂吧!去天堂里百花芬芳的花园散步吧! 对马勒略有了解的人都清楚,他是一个终生没有可以归依和认同故乡的作曲家。

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而在奥地利人心目中,马勒是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范围中,他是一个没有祖国的犹太人。

因此,心灵无所归宿,灵魂随波漂泊于他的一切生活和创作之中。

而追求精神归宿必然走向宗教信仰,天国成了马勒追寻的梦想。

《第四交响曲》正是带着这份苍凉,从他的心潮中流泻出来的。

翻开第一乐章,豁然映入眼帘的,是对天国的追寻。

在总谱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作曲家自己注上的标题:返回童真。

天国是净土。

污浊的人们只有返回童真,具备了孩童般的纯净,才能看得见天国之光。

第二乐章,死亡的舞蹈。

从尘世步入天国,必须逾越死亡的界线,与死亡共舞,迈过通向天堂的唯一途径——神秘的死亡大森林。

第三乐章,超开天国。

把双臂舒展地相抱胸前,安详地沉睡长眠,天国之光会吸纳你进入天堂。

第四乐章,天国生活。

最美好的世界终于来到了。

它是那样的祥和,没有了尘世的喧嚣,充满无限欢乐的人们像天使般雀跃欢唱。

天国是那样的富足,人们可以尽情饱尝美味佳肴。

这便是马勒一生最终的追求!这也是一幅他心灵漂泊的历程图。

马勒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

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双重性:交响乐声乐化,声乐作品交响化;繁复深奥与简约朴实成兄弟姐妹;把最崇高而涵盖一切的宇宙观同斗争、抒情主义、同奥地利民歌、自然画、鬼影绰绰和荒诞不经相并置。

他的音乐结构冗长,形式复杂,不落窠臼;其音乐标题性强烈,描绘色彩浓厚;他的音乐还要求庞大的演出阵容。

此外,他作为一流的指挥家曾有过辉煌的业绩,这为他处理乐器组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从配器的细节处理而到惊人的管弦乐效果的运用中不难找到示例。

由于他对调性内涵的不寻常的理解,而运用某些技巧逐步削弱了传统调性的组织感。

他的音乐以整个浪漫主义传统“后裔”的身份,不仅投其浪漫主义渲染人士之所好,同时,由于他对调性的新处理而先现了伯格的革新手法,从而被看成是新旧音乐之间承上下的桥梁性音乐。

死亡与永恒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出现在指挥台上,全场观众起立,然后鸦雀无声。

那是一位艺术家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尊敬。

一般演奏结束,马勒足有30分钟下不来指挥台。

可是有一次,一位青年听众,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自言自语道:“唉,他将不久于人世了。

”果然,被那位青年言中,马勒在死亡的恐怖下挣扎。

其实,马勒一生都在探讨人生和死亡。

他的《第二交响曲》就是以探讨死亡与永恒为主题的,表现出他对人生的严肃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十步杀一人出处解析:李白《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侠客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侠客的深深倾慕,还描绘了他对英勇无畏、行侠仗义生活的无限向往。

1诗歌原文及赏析《侠客行》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侠客的形象:“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这些诗句将侠客的英姿飒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彰显了侠客的高超武艺与决绝果敢。

2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游侠之风盛行,李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任侠意识为尚,创作了这首《侠客行》。

诗中不仅表达了对侠客的赞美,也寄托了李白自己对于英雄主义的追求。

3诗歌影响与意义《侠客行》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人们对于侠义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诗歌与现代社会在当今社会,虽然侠客的身影已逐渐远去,但《侠客行》所蕴含的侠义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勇于担当、敢于行动。

5详细解析表格 诗歌名称《侠客行》 作者李白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游侠之风盛行 名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诗歌意义展现侠客形象,激发侠义精神追求 《侠客行》不仅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更是中华文化中侠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领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赴汤蹈火典故出处以及意思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