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厥孙谋典故出处介绍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2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在蜀汉,魏延和杨仪不和,已经人人皆知,没想到这件事还传到了孙权的耳里。

有一次,孙权就对费祎说,魏延和杨仪不和,等哪一天诸葛亮不在了,必定会给蜀汉造成大祸。

而诸葛亮也不懂看人,完全没有防备之心。

如果孙权都知道这样的问题,诸葛亮肯定也明白,只是魏延虽然和杨仪不和,但他们也不敢威胁到蜀汉政权。

这次要为大家讲解的成语“贻厥孙谋”,就和孙权,诸葛亮有关,一起来看看吧。

贻厥孙谋典故出处介绍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董允传》注引《襄阳记》,时间是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相关人物分别为孙权、费祎和董恢。

原文如下:

董恢字休绪,襄阳人。

入蜀,以宣信中郎副费祎使吴。

孙权尝大醉问祎曰:“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

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诸君愦愦,曾不知防虑于此,岂所谓贻厥孙谋乎?”

祎愕然四顾视,不能即答。

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于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

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

”权大笑乐。

贻厥孙谋典故出处介绍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董恢字休绪,荆州襄阳人氏。

进入蜀汉政权后,曾经以宣信中郎将的身份作为费祎的副手出使东吴。

在一次宴会上,孙权喝得大醉,对费祎表示:“贵国的杨仪和魏延虽说有过一些功绩,但不过是放牛的小人而已,却都得到了重用,权势不轻。

如果有一天诸葛亮不在了,一定会成为祸根。

你们这些大臣也非常昏聩,竟然都没有想到如何防备,又如何能为子孙的将来做好安排。

孙权的话令费祎非常惊讶,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只能无助地环顾四周。

这时,董恢看着费祎说道:“您快点回答他,就说杨仪和魏延的不和是个人恩怨,而都没有韩信、彭越那样的野心。

如今我国正忙于消灭曹魏,统一中原,功业都由人力而成,事业由才学拓展。

倘若抛弃这些有用之才,还要说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就等于是因为害怕风浪而先舍弃舟船,这分明不是什么好主意。

”孙权听到此话,哈哈大笑。

贻厥孙谋典故出处介绍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孙权口中的“贻厥孙谋”,意为为子孙的将来做好安排。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的“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孙刘联盟恢复期间,诸葛亮费祎出使东吴,董恢作为副手随行。

孙权在之语虽然是酒醉之言,但却说明了两个关键点。

一是魏延和杨仪之间的不和已广为人知,二是孙权认为诸葛亮重用二人非常糊涂。

虽然口中指责的是蜀汉群臣,但实际上却是在讽刺诸葛亮。

贻厥孙谋典故出处介绍

对此,一向能言善辩的费祎居然哑口无言,幸好董恢机智,用“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来回应,总算是化解了尴尬,也算是挽回了颜面。

关于古斯塔夫·马勒的轶事典故有哪些?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一幅心灵漂泊历程图 当轻轻叩开马勒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就仿佛进入了作者深邃、浩瀚的心灵大海,那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返回童真吧!去天堂吧!去天堂里百花芬芳的花园散步吧! 对马勒略有了解的人都清楚,他是一个终生没有可以归依和认同故乡的作曲家。

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而在奥地利人心目中,马勒是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范围中,他是一个没有祖国的犹太人。

因此,心灵无所归宿,灵魂随波漂泊于他的一切生活和创作之中。

而追求精神归宿必然走向宗教信仰,天国成了马勒追寻的梦想。

《第四交响曲》正是带着这份苍凉,从他的心潮中流泻出来的。

翻开第一乐章,豁然映入眼帘的,是对天国的追寻。

在总谱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作曲家自己注上的标题:返回童真。

天国是净土。

污浊的人们只有返回童真,具备了孩童般的纯净,才能看得见天国之光。

第二乐章,死亡的舞蹈。

从尘世步入天国,必须逾越死亡的界线,与死亡共舞,迈过通向天堂的唯一途径——神秘的死亡大森林。

第三乐章,超开天国。

把双臂舒展地相抱胸前,安详地沉睡长眠,天国之光会吸纳你进入天堂。

第四乐章,天国生活。

最美好的世界终于来到了。

它是那样的祥和,没有了尘世的喧嚣,充满无限欢乐的人们像天使般雀跃欢唱。

天国是那样的富足,人们可以尽情饱尝美味佳肴。

这便是马勒一生最终的追求!这也是一幅他心灵漂泊的历程图。

马勒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

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双重性:交响乐声乐化,声乐作品交响化;繁复深奥与简约朴实成兄弟姐妹;把最崇高而涵盖一切的宇宙观同斗争、抒情主义、同奥地利民歌、自然画、鬼影绰绰和荒诞不经相并置。

他的音乐结构冗长,形式复杂,不落窠臼;其音乐标题性强烈,描绘色彩浓厚;他的音乐还要求庞大的演出阵容。

此外,他作为一流的指挥家曾有过辉煌的业绩,这为他处理乐器组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从配器的细节处理而到惊人的管弦乐效果的运用中不难找到示例。

由于他对调性内涵的不寻常的理解,而运用某些技巧逐步削弱了传统调性的组织感。

他的音乐以整个浪漫主义传统“后裔”的身份,不仅投其浪漫主义渲染人士之所好,同时,由于他对调性的新处理而先现了伯格的革新手法,从而被看成是新旧音乐之间承上下的桥梁性音乐。

死亡与永恒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出现在指挥台上,全场观众起立,然后鸦雀无声。

那是一位艺术家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尊敬。

一般演奏结束,马勒足有30分钟下不来指挥台。

可是有一次,一位青年听众,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自言自语道:“唉,他将不久于人世了。

”果然,被那位青年言中,马勒在死亡的恐怖下挣扎。

其实,马勒一生都在探讨人生和死亡。

他的《第二交响曲》就是以探讨死亡与永恒为主题的,表现出他对人生的严肃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十步杀一人出处解析:李白《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侠客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侠客的深深倾慕,还描绘了他对英勇无畏、行侠仗义生活的无限向往。

1诗歌原文及赏析《侠客行》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侠客的形象:“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这些诗句将侠客的英姿飒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彰显了侠客的高超武艺与决绝果敢。

2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游侠之风盛行,李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任侠意识为尚,创作了这首《侠客行》。

诗中不仅表达了对侠客的赞美,也寄托了李白自己对于英雄主义的追求。

3诗歌影响与意义《侠客行》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人们对于侠义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诗歌与现代社会在当今社会,虽然侠客的身影已逐渐远去,但《侠客行》所蕴含的侠义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勇于担当、敢于行动。

5详细解析表格 诗歌名称《侠客行》 作者李白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游侠之风盛行 名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诗歌意义展现侠客形象,激发侠义精神追求 《侠客行》不仅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更是中华文化中侠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领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贻厥孙谋典故出处介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