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人鼻息典故出处介绍
【千问解读】
其实袁绍早期势力并不强,但自从他接过冀州当起冀州牧后,才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袁绍虽然有“四世三公”之称,但到了东汉末年,这些虚名也都不重要了,谁有兵权谁才能讲话。
后来袁绍担任关东军盟主一起讨伐董卓,但袁绍几乎没怎么发力,主要还是靠其他人来对抗董卓,很显然是要保存实力。
那当年袁绍是如何得到冀州的呢?答案就藏在“仰人鼻息”这个成语当中,一起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袁绍传》,时间是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相关人物为韩馥和袁绍。
原文如下:
馥素恇怯,因然其计。
馥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谏馥曰:“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奈何乃欲以州与之?”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让,古人所贵,诸君独何病焉!”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馥又不听。
乃让绍,绍遂领冀州牧。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韩馥向来懦弱,同意了他们(荀谌)的建议。
韩馥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劝谏韩馥说:“冀州虽然偏远,但有兵马百万,谷物能支用数年。
而袁绍单身一人,军队数量不多,还要依赖我们才能生存,完全不能自主,就好像抱在手中的婴儿一样,只要不喂养奶汁,立刻就会饿死,怎么能把冀州拱手相让呢?”
韩馥回答:“我是袁氏的故吏,而且才鞥你不如袁绍,衡量自己的才德而让位给贤者,这是古人所推崇之举,各位怎么就不能理解呢?”从事赵浮、陈奂请求用武力对付袁绍,韩馥也不听,最终将冀州让给了袁绍,袁绍便成了冀州牧。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根据耿武所言的“仰我鼻息”所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仰人鼻息”,意为依赖别人,不能自主。
本文提到的这则三国成语故事,发生在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期间。
随着董卓西迁长安,关东诸侯之间的纷争日益激烈,其中尤以联军联军盟主袁绍的举动最为令人瞩目。
就在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迫使韩馥让出了冀州,从而夺取了这个“天下重资”大州,为后来成为中原第一霸主奠定了基础。
袁绍是如何夺取冀州的呢?他靠的并非实力。
因为此时袁绍的实力非常弱小。
文中所提到的“孤客穷军,仰我鼻息”便是明证。
当初袁绍来到勃海郡时,韩馥唯恐他起兵,派军队将袁绍牢牢控制在勃海动弹不得。
即便在袁绍就任关东联军盟主后,其武装力量依然非常弱小,甚至连粮草供应都要靠韩馥提供。
但就在这种不利局面下,袁绍仍能利用麹义和公孙瓒在冀州内外挑起战事,弄得韩馥疲于奔命,最终又让荀谌等人充当说客,终于兵不血刃拿下了冀州,他靠的是智慧。
尽管他最终输给了曹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袁绍并非志大才疏的无能之辈。
关于古斯塔夫·马勒的轶事典故有哪些?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认为马勒是奥地利人;而在奥地利人心目中,马勒是波希米亚人;在世界范围中,他是一个没有祖国的犹太人。
因此,心灵无所归宿,灵魂随波漂泊于他的一切生活和创作之中。
而追求精神归宿必然走向宗教信仰,天国成了马勒追寻的梦想。
《第四交响曲》正是带着这份苍凉,从他的心潮中流泻出来的。
翻开第一乐章,豁然映入眼帘的,是对天国的追寻。
在总谱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作曲家自己注上的标题:返回童真。
天国是净土。
污浊的人们只有返回童真,具备了孩童般的纯净,才能看得见天国之光。
第二乐章,死亡的舞蹈。
从尘世步入天国,必须逾越死亡的界线,与死亡共舞,迈过通向天堂的唯一途径——神秘的死亡大森林。
第三乐章,超开天国。
把双臂舒展地相抱胸前,安详地沉睡长眠,天国之光会吸纳你进入天堂。
第四乐章,天国生活。
最美好的世界终于来到了。
它是那样的祥和,没有了尘世的喧嚣,充满无限欢乐的人们像天使般雀跃欢唱。
天国是那样的富足,人们可以尽情饱尝美味佳肴。
这便是马勒一生最终的追求!这也是一幅他心灵漂泊的历程图。
马勒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
他的音乐的最大特征是双重性:交响乐声乐化,声乐作品交响化;繁复深奥与简约朴实成兄弟姐妹;把最崇高而涵盖一切的宇宙观同斗争、抒情主义、同奥地利民歌、自然画、鬼影绰绰和荒诞不经相并置。
他的音乐结构冗长,形式复杂,不落窠臼;其音乐标题性强烈,描绘色彩浓厚;他的音乐还要求庞大的演出阵容。
此外,他作为一流的指挥家曾有过辉煌的业绩,这为他处理乐器组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从配器的细节处理而到惊人的管弦乐效果的运用中不难找到示例。
由于他对调性内涵的不寻常的理解,而运用某些技巧逐步削弱了传统调性的组织感。
他的音乐以整个浪漫主义传统“后裔”的身份,不仅投其浪漫主义渲染人士之所好,同时,由于他对调性的新处理而先现了伯格的革新手法,从而被看成是新旧音乐之间承上下的桥梁性音乐。
死亡与永恒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出现在指挥台上,全场观众起立,然后鸦雀无声。
那是一位艺术家所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尊敬。
一般演奏结束,马勒足有30分钟下不来指挥台。
可是有一次,一位青年听众,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自言自语道:“唉,他将不久于人世了。
”果然,被那位青年言中,马勒在死亡的恐怖下挣扎。
其实,马勒一生都在探讨人生和死亡。
他的《第二交响曲》就是以探讨死亡与永恒为主题的,表现出他对人生的严肃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十步杀一人出处解析:李白《侠客行》"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白对侠客的深深倾慕,还描绘了他对英勇无畏、行侠仗义生活的无限向往。
1诗歌原文及赏析《侠客行》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侠客的形象:“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这些诗句将侠客的英姿飒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彰显了侠客的高超武艺与决绝果敢。
2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当时游侠之风盛行,李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任侠意识为尚,创作了这首《侠客行》。
诗中不仅表达了对侠客的赞美,也寄托了李白自己对于英雄主义的追求。
3诗歌影响与意义《侠客行》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发了人们对于侠义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诗歌与现代社会在当今社会,虽然侠客的身影已逐渐远去,但《侠客行》所蕴含的侠义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应勇于担当、敢于行动。
5详细解析表格 诗歌名称《侠客行》 作者李白 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三载,游侠之风盛行 名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诗歌意义展现侠客形象,激发侠义精神追求 《侠客行》不仅是一首经典的诗歌作品,更是中华文化中侠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入领会。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