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指的善恶有报具体是指的什么?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1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做人的时候,善恶有报,人在做,天再看。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当人心里怀着善念的时候,人体的细胞中会分泌出健康的细胞的分泌物质,使得免疫细胞也会变得活跃,这样人们就不容易生病。

所以说正直善良的人,往往就会获得更久一些。

然而在佛教中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解释,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佛教中指的善恶有报具体是指的什么?

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虽奉佛多年,然对佛教的因果报应是否存在,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疑惑。

有一次,国王亲至只园精舍拜见佛陀,专门向佛请教善恶因果之事。

波斯匿王请教道:“世尊!您常说善恶有报,毫厘不爽。

倘若今生为婆罗门种姓,来生是不是可以继续投生为婆罗门种姓呢?”

佛教中指的善恶有报具体是指的什么?

佛陀回答说:“大王,这个倒未必!今生与来生,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佛教根据善恶来划定高下优劣,而并非是根据种姓。

第一种是“从冥入冥”。

这种人出身本来就不好,且从事着卑贱的职业。

他一生贫穷,容枯颜悴。

可是这些人从不知反省,随波逐流放任自己,没有善根福报。

这种人今生穷苦,来生还是要遭受下贱因厄之报。

第二种是“从冥入明”。

此类人是生来卑贱,从事的职业也不好。

可是这些人却拥有一个好心态,他们深信因果,广行好事,心存善念。

这些人身坏命终之后,就会上生善趣,从此一生更比一生好。

佛教中指的善恶有报具体是指的什么?

第三种是“从明入冥”。

这类人的出身非富即贵,拥有数不尽的优势资源。

然而他们对眼前的一切并不珍惜,品行顽劣,作恶多端。

这类人生前荣耀,死后堕入恶趣,将难得的人身白白地浪费掉,诚是可惜可叹!

第四种是“从明入明”。

此类人生于富贵人家,富而不奢,贵而不骄,处处知因识果,严身束心,无有放逸。

这样的人,死后必生善趣,生生荣华,世世富贵。

佛陀对波斯匿王说:佛教不讲宿命,始终主张“命自我造”。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对于自己的出身地位与家境贫贱,没有选择权;但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言行以及起心动念,却是完全可以掌控。

只要我们三业清净,一心向善,又何必担心自己的前生后世呢?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东与河西分别指的是什么?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元末明初的“浙江四先生”分别指的是哪位?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浙江四先生的故事。

元末明初浙江青田的刘基、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还有浦江的宋濂。

他们才学超群,相互之间交谊极深。

打下浙东后,把刘基与宋濂、章溢、叶琛一起召往身边。

四人并称 浙东四先生 。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以字行。

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之书,都非常熟悉。

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

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

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同时积极准备考试。

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

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 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家族! 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县(浙江金华市)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

末年,曾召他为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 宗经 师古 ,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 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赞许他 当今文章第一 ,四方学者称他为 。

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 开国文臣之首 。

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 辞达 ,注意 通变 ,要求 因事感触 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叶琛(1314-1362),字景渊,明初大臣,浙江丽水高溪村人。

元至正四年(1344)任歙县县丞。

十二年,升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元将石抹宜孙在处州一带镇压农民起义,琛积极为其出谋划策。

十八年,官至行省元帅。

次年,朱元璋军攻取处州,琛随石抹宜孙避走福建建宁。

二十年,与刘基、章溢、宋濂同时被朱元璋征聘至,初授营田司佥事,不久调任洪都(今江西南昌)知府。

二十二年,降将祝宗、康泰叛乱,琛被俘,不降,为叛军所杀。

明洪武元年(1368),追封南阳郡侯。

章溢(1314一1369),明初大臣。

浙江龙泉人,字三益,号匡山居士。

朱元璋取处州后,与刘基、宋濂、叶琛受聘重用。

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后因母丧守制,不久病死。

从师王毅,寇犯龙泉,被他集合地方武装打败,论功累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辞不受。

把他掌握的地方武装交给儿子存道率领,而自己退隐匡山。

明兵攻占处州,他逃到福建。

朱元璋聘请他到南京,作用他为佥营田司事,管理户籍,确定赋税,百姓称便。

镇守处州,供应军饷甚多,百姓不觉劳困。

升任湖广按察佥事,建议分兵屯田。

洪武元年(1368)封为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当时朝廷大臣惟有他能持政平和。

因母死,悲伤过度,染病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佛教中指的善恶有报具体是指的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