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余的来历与典故是怎样的?
【千问解读】
在我国每年过年的时候,无论是外出拜年还是对来拜年的朋友们都会祝福一句年年有余。
而这代表了我国老百姓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
那么年年有余说了无数次,每年都在说。
那么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那么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年年有余的来历以及典故吧。
马上又要过年了,在这里小编对朋友们说一声新年大吉,年年有余。
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可谓中国传统吉祥祈福最具代表的语言之一,若用图画表示则可看作是传统吉祥符号。
图中要有莲花或莲藕,还要有鱼,即“莲连有鱼”。
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
鱼跟雁一样,可作为书信的代名词。
古人为秘传信息,以绢帛写信而装在鱼腹中。
这样以鱼传信称为“鱼传尺素”。
唐宋时,显贵达官身皆佩以金制作的信符称“鱼符”,以明贵贱。
“鱼”与“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
“如鱼得水”用来描述工作和生活和谐美满、幸福、自在。
一位伟人曾说:“人是由鱼变的。
”这同人所共知的“猴子变人”说似乎悖忤;然细细想来,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而海洋中的高级生命是鱼,人作为陆地上的高级生命,说其在进化链上曾同鱼的蛋白基因有过相同的结构,不是又合乎进化论观吗?可见,“鱼可变人”之说并非伟人信口开河,故作标新立异之论,而是他哲学思考的结果。
这一说法还可从世界其他民族那里找到“知音”,“鱼美人”的传说便是一例。
人与鱼的“远亲”关系,我们还可从我国历史和我国民俗中找到旁证。
我国民俗岁末祭祖中讲究供鱼,取年年有余的鱼之吉利,则是对鱼的一种图腾崇拜。
据《汉书》、《晋书》等史籍记载,“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魏齐王嘉平四年(公元 252年)五月,有鱼集于武库屋上,此鱼孽也”。
这“鱼孽”二字的涵意包括着吉、凶正反两面。
古人把鱼的某些异常现象附会若干 事物,可以说给鱼平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作为食俗,把鱼尊为吉祥物的有,我国东北朝鲜族同胞每到清明节食用的“明太鱼”。
“明太”本是一位朝鲜老农民的名字, 传说从前东北沿海地区闹过一次特大旱灾,有位姓名叫朴明太的老农民带领乡亲们去捕捞一种海鱼,用来充饥度过荒年,鱼为黑色,一尺来长,经盐水卤过晒干可以贮存。
山东的鲁菜菜系中有一道鱼肴“鸳鸯鱼”,它由白色的桂鱼,赤色的红鱼清蒸烹成,咸 香鲜嫩,红白分明,色彩诱人。
此肴属于曲阜孔府菜的名吃,常常作为婚宴的主菜,象征新婚夫妇恩恩爱爱,永不分离。
我国南方的鱼俗佳话也多。
江苏苏州刺绣“苏绣”流行一幅鱼的图案《鱼戏莲》,妇女为丈夫或情人刺绣的兜肚,最爱采用这幅吉祥画。
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家,每到农历除夕在秤钩上挂一条鱼,当地方言“秤”、“剩”、“鱼”、“余”谐音;“秤(剩)有 鱼(余),年有鱼”,也就成了人们的一句口彩。
德化民间逢年过节时,家宴中要有鱼。
鱼是敬神时用的“肉、鱼、蛋”这三牲中必不可少的。
人们对鱼这么珍视,这是有来历的。
《尸子》中记载:“遂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其原因是鱼的繁殖快,非陆地上一般动物所能比的。
在远古年代人丁稀少,鱼是先民取之不尽、食之不竭的天然佳品。
在以“鱼”构成的汉字中有个“媾”字。
媾为婚媾,或指男女合欢之好。
在殷商时代金文中的“媾”字是根据两鱼相交的状态来造字的。
“媾”字用鱼构成直观的形象,寓含合欢、生殖的象征意义。
这历史久远的“双鱼图”中,还有“长宜子孙”、“君宜子孙”的吉祥语,用两条鱼来表示两性匹配、交好的意思。
因为鱼腹多子,繁殖力极强,所以鱼被视为匹配、生殖的吉祥物,具有“丰盛、富饶”的意义。
在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是多子多福,鱼产子特别多,繁殖特别快,人们把鱼奉为生育繁衍的崇拜偶象,又把鱼带上了生殖文化色彩。
因此,剪纸中有双鱼图,供人们在家里贴用。
现在德化宴席最后一道菜是鱼,“鱼”与“余”谐音,寓意生活富裕,钱财有余。
过年吃鱼包含年年有余之意,不但蕴含着人们对财物富庶的企盼,而且对孩子后代繁衍昌盛寄于希望。
人们吃鱼的习俗形成可以说历史最久,流传最广。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