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是怎样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6-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说起臊子面,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了,只要是喜欢面食的朋友们,对臊子面肯定是非常熟悉的。

臊子面中的“臊子”其实指的就是肉丁的意思,做法也不是很复杂。

除了臊子,再加上一些蔬菜便可以在家做一碗美味的臊子面了。

臊子面在我国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臊子面的故事和来历。

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是怎样的?

近两年,随着省会西安的知名度提升,陕西也开始引起关注。

其中,尤以美食和文化古迹最为引人。

陕西的美食不仅味道美,文化韵味也很重,咱们熟知的甑糕、凉皮、锅盔、豆花泡馍等都有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历史。

咱们今天先来谈谈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乃至北方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道面食。

它的特点是“薄、筋、光,煎、稀、汪,酸、 辣、香”。

“薄、筋、光”指面条要口感筋道,入口顺滑;“煎、稀、汪”指臊子的汤汁滚烫,面少臊多,表面的油厚而吹不透;“酸、辣、香”指臊子面入口的味道,醋的加入便使得臊子面吃起来油而不腻。

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是怎样的?

一、岐山臊子面的由来

臊子面的发源地是岐山一带,并且自西周王朝开始,世代流传,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周人最初在岐山脚下的周原一带定居,因此周原也被称为“岐周”,以后虽然两次迁都,但都不能动摇岐山的“圣都”地位。

因此,“岐周”一直保持着祭祀仪礼上的最高地位,且在岐山一带长期存在,对其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文化正在迅速消亡的大背景下,这里的习俗仍在世代流传。

关于岐山臊子面的来源说法甚多,其中较为可靠的有二。

1. “文王屠龙”

西周初年,岐山一带渭水河畔常有蛟龙兴风作浪,危害庄稼和百姓。

一日,周文王率族人外出狩猎,遇到这只蛟龙。

在蛟龙正要发威之时,周文王一声令下,万箭齐飞,这只几千斤重的蛟龙从空中跌落。

文王命部下把蛟龙剁成肉块,做成臊子,调成蛟肉汤。

又把煮好的面条盛在碗里,由文王亲自掌勺舀汤。

吃完面又将汤倒回锅里,反复使用,这样,万余人都尝到了蛟龙肉。

(资料来源于《岐山县志》)

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是怎样的?

2.“馂[jùn]余”

什么是馂呢?古人云“食之余曰馂”。

大型的祭祀活动快结束时,进行隆重的“食馂礼”,也就是吃鬼神剩下的食物,后来逐渐引申为吃长辈剩下的食物。

所以,“馂余之礼”也就是“吃剩之礼”。

现在岐山一带进行红白喜事时还保留着“泼汤”和“剩汤回锅”的习俗,即第一碗臊子面的汤必须祭祀天地,剩下的汤称“福把子”,要端回家祭祀主家的祖灵牌位,然后宾客才能开席。

另外,当地人把肉臊子过油后,方便保存,臊子可反复利用。

当然,对于以上传说,各家解释不同,但是神话所反映的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相近的。

神话当然不能直接当作史料来研究,但是神话毕竟体现了先民的集体记忆和美好愿望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

因时代久远,很多神话模糊不可考,但我们通过与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物互参,仍能从其中发掘出丰富的资料。


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是怎样的?

二、臊子面体现的周人的文化精神

1.赐胙礼所体现的“接触巫术”

臊子面的面条和臊子是分开做的,最重要的在于臊子,单看“臊”字,“月”表示肉,“品”代表三畜——牛、羊、猪,下面的“木”字象征桌子,因此“臊”可以理解为牛羊猪肉放在桌子上,如同用祭肉去祭天。

因此臊应该和祭祀有关。

人们认为祭肉是神享用过的食物,非常珍贵,因此在祭祀活动快结束的时候,天子便把祭肉分给大臣和诸侯,即赐胙礼,“胙”即祭肉。

诸侯又把肉分给自己的大臣、谋士,从而,分享祭肉的阶层不断下移,连普通民众也能享受到“福气之肉”。

因为祭肉难得,人们便把尽可能把肉切碎,所谓“脍不厌细”。

通过这样的“层层分肉”,神灵的福气可以庇及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团结族人、巩固了周王朝统治秩序的作用。

这种思维体现了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提出的“接触巫术”。

他认为,原始人错误的把接触过的东西看成是永远接触着的,在中断实体接触后仍然互相作用,比如在头发和指甲上施法。

根据这一思想,人们认为分享祭祀过程中神吃过的祭肉,就相当于获得了神的道德和智力特征,也表现了先民希望共享福气之肉的美好愿望。

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是怎样的?

2.“福把子”与周人的礼仪精神

每次祭祀快结束时,让假扮成受祭者的人先享用神的剩饭,其次是天子和大臣们,接着是公卿以下的等级,从而,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吃到神的剩饭。

这样吃剩饭的礼后来逐渐推演到吃尊者的剩饭,称为“食馂礼”,也就是吃剩之礼。

过去,岐山人在吃面之前,先盛出一小碗,由小辈将其端出去泼汤,以敬天地,剩下的汤被称为“福把子”,席上的长辈尊者的剩汤也被称为“福把子”。

所以,“福把子”有两层含义,一是祭祀天地的剩汤;二是长辈尊者的剩汤。

另外,岐山人对于宴会上的宾客座位、泼汤吃面甚至不同的人吃饭的礼仪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样的规定从没有以条文的方式公布,却成了人们心照不宣的礼仪。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礼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在岐山一带发祥的周文化也正是这样代表的一种伦理精神,后世经过孔孟、子思学派的发扬,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直至今天,中国人仍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挣扎。


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是怎样的?

三、岐山臊子面的风俗遗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岐山地区的人们对臊子面做了很多改进,使其享誉海内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极为困难时,岐周一带没有肉可以做臊子,农民便以素菜代替。

以后,肉臊子面和素臊子面并行,扩大了岐山臊子面的影响力。

另外,也对“剩汤回锅”的传统吃法做了一定的改进,使其符合现代的饮食标准。

笔者曾走访过岐山、扶风一带,与当地人交谈时得知,当地在进行红白喜事时,仍沿用西周时吃面的习俗。

宴席上,上汤的上汤,端面的端面,每位宾客从大碗中捞面到自己的小碗里,只吃面不喝汤。

碗里用过的剩汤不会就此扔掉,而是由堂客端到厨房倒入大锅中与原汤混合加工,加入佐料继续熬制。

不断循环往复,直至客人酒足饭饱,心满意足才散去。

除了岐山臊子面,这一地区还有很多其他历史悠久的小吃,比如擀面皮、血条面、豆花泡馍、锅盔等。

原始人早就不满足于口腹之需了,而是赋予饮食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等等人的思想观念,使饮食文化成为一个民族无法抛弃的部分。

对于揭示民族文化的特性,没有比吃更有力、直接的了。

前一秒,我们可能还为一些事情争得面红耳赤,上了餐桌,这样的矛盾便瞬间被一碗热腾腾的面消弭了,这便是美食的强大的力量。

清朝宫廷剧里面的中药是真的吗 真的一吃就会死了吗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清宫剧中药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在44年,宫中就有处方记载,其中关于两个化痰汤中,都含有杏仁,这里的杏仁指的是苦杏仁。

苦杏仁,主入肺经,具有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下气的功效。

另外入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多用于产后大便干结,老人排便不畅,习惯行便秘的情况,可以服用些杏仁,一般一天在20~30颗左右。

可是杏仁不是有毒的嘛?这么吃不会中毒吗?其中我们所能购买到的中药品种杏仁都是经过炒制后的成品。

中药学中有一句话,叫杏仁不炒不入药。

这也就严格了杏仁的食用方法。

市面上有很多种杏仁,甜杏仁、苦杏仁、美国大杏仁等等,无论哪一类杏仁,只要是生的杏仁,都具有毒性。

所以很多人把吃过的杏,剩下的杏核砸开,取出杏仁后直接食用,这样是很危险的吃法,制毒量因个人体制不同有所差异,临床中有服用40颗左右出现昏迷、恶心、呕吐的现象,直接影响心脏、大脑神经组织。

一旦发生中毒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洗胃等处理方法。

麝香,在古代,很多的化妆中都加入了麝香。

慈禧永葆青春的奥秘就有麝香的一份作用。

慈禧最爱用的肥皂中,就有麝香的成分。

太医院中迷藏的药方,神仙光明散,外用治疗急性结膜炎的处方中,就有麝香的成分。

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生肌。

可是民间相传的麝香会导致不孕不育,这个说法缺少药理学依据,也没有临床的实践证实,慈禧所用的香皂中含有麝香成分,可还是可以生子。

但麝香中含有活血的作用,所以孕妇要慎重使用。

宫廷中还有一味经常使用的中药,艾叶。

艾叶具有驱蚊、杀菌的作用。

很多宫廷剧中有熏艾叶保胎的说法,其实,熏艾并不能起到保胎的作用,艾叶性温,只有煎煮过,服用后才能起到,温暖子宫,安胎止血的作用。

医圣 《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一直沿用至今,特别适用于孕期胎动不安的情况。

红花在很多的宫廷剧中和麝香一样,服下便会导致不孕不育的病症。

书中记载和临床中,只有在大量的服用红花汤后会导致流产,但不会导致长期的不孕不育的症状。

另外红花在中药学中,有红花和藏红花之分,两种红花来自不同的科属,有着不同的功效,红花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

藏红花在活血通经和祛瘀止痛方面作用强于红花,另外还具有,凉血解毒,解郁的作用。

藏红花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藏红花是被当作做饭时的调料应用的,因为藏红花甘甜,使用后能使人心情,具有解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形容比赛场面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比赛场面的成语有哪些  比赛是在体育、生产等活动中,在特定的规则之中,让参赛者的在智力、体能、技术、技能等方面进行分别的或综合的较量,最终依照规则评定出胜负或者排名。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形容比赛场面的成语有哪些 ,欢迎阅读。

  1、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2、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

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

原比喻军容之盛。

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3、欢声雷动:欢笑的声音象雷一样响着。

形容热烈欢乎的‘动人场面。

  4、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

形容非常静。

  5、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好坏。

形容水平相当。

  6、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

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7、鼓乐齐鸣: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

形容热闹景象。

  8、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9、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

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0、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11、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12、封刀挂剑:比喻运动员结束竞技生涯,不再参加正式比赛。

  13、你追我赶:形容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14、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15、精彩绝伦:精:精巧。

绝伦:无与伦比。

精彩美妙到了极点。

  16、锣鼓喧天:喧:声音大。

锣鼓震天响。

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

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17、斗丽争妍:竞相比赛艳丽。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是怎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