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灯戏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特点?
【千问解读】
说起花灯戏,相信老一辈人有看过不少的,这是咱们汉族民间的一种小戏剧。
花灯戏最初源自于歌舞表演,所以在观看的时候非常的简单易懂。
同时由于这种民俗文化分布的区域比较广泛,所以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汉族文化中相当贴近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江西、广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以及陕西等地,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属于汉族民间小戏剧种。
花灯戏由花灯歌舞发展而来,俗称灯夹戏、花戏等。
花灯戏来自民间,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唱词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味很浓,多以表现生活的小喜剧见长,充满了泥土的芬芳。
伴奏音乐方面,湘西花灯戏声腔主要来源是灯调,同时,也大量运用民歌小调为戏中的唱腔。
本世纪60代以来,随着专业剧团的相继建立,剧目空前丰富,音乐也从主要为曲牌体发展为曲牌体、板腔体和综合体三者并存的音乐体制,吸收丰富了打击乐,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使戏曲化程度得到新的提高。
湘北花灯戏声腔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另还有一种古老的尺调,仅一支曲子。
伴奏乐器分为文、武场面,有大琴、套胡、战鼓等。
湘南花灯戏音乐源于当地民歌、小调及其他民间歌曲。
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化风俗音乐和外来的曲调。
湘南花灯戏的过场音乐可分为吹打曲碑和丝弦曲牌两种。
湘南花灯戏的打击乐,源于当地民间的打击乐,随着花灯戏艺术发展,引用和变化了一些祁剧的锣鼓点子。
套路在表演艺术、脚色行当、舞台美术方面,这三种花灯戏也各呈特色。
湘西花灯戏在表演艺术上继承了花灯歌舞的“套子”、“圈子”及千姿百态的扇法、幽默风趣的矮桩身段。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的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这些“套子”和“圈子”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花灯戏得到新生和发展。
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间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
其演出形式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地花鼓、竹马灯、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
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
花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旧小说、民间故事和民间小调等。
还有从传统剧目改编,从戏曲改编的剧目,根据民间唱本改编的条纲戏剧目。
花灯戏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
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戏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的一种汉族曲艺。
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
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的一种汉族戏曲形式。
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
高考地理:模拟题及真题是怎样考辐射概念的?
下表为该站2019年7月28~31日地表辐射收支平均值(单位:W/m2),其中,夜间地表净辐射为夜间大气逆辐射与夜间地面辐射的差值。
完成下面小题。
1.观察期内,该地白天 A.28日天气晴朗无云 B.29日白天大气透明度最高 C.30日地面反射率最低 D.31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最多 2.该河谷30日夜间地表净辐射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低 B.太阳辐射强 C.焚风效应增强 D.冷空气下沉 参考答案 1.D 2.D 试题分析 1.28日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是四天中最少的,应该是天空多云,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导致的,A错误。
白天大气透明度高,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31日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最多,白天大气透明度最高,B错误。
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入射辐射量应该是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和白天地面反射短波辐射之和,31日地面反射率最低,C错误。
31日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最多,白天地面接收短波辐射减去白天地面反射短波辐射差值最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最多,D正确。
故选D。
2.夜间地表净辐射为夜间大气逆辐射与夜间地面辐射的差值,夜间地表净辐射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地面温度降低和大气逆辐射减弱。
冷空气下沉利于地面降温,D正确。
夜间、白天植被覆盖率基本相同,A错误。
夜间没有太阳辐射,B错误。
焚风效应增强,应该是增温,C错误。
故选D。
二、(2024·广东·高考真题) 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
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 是因为2—4月期间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 2.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 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 参考答案 1.B 2.D 试题分析 1.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量远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日数少,天气以晴朗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双版纳更远离太阳直射点,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
故选B。
2.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
故选D。
三、(2024·安徽·高考真题) 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2.观测期间该地①第1天晴朗无云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该时段可能为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参考答案 1.B 2.D 3.B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地面观测站所示经纬度显示为我国新疆地区,图中显示太阳辐射在四天中白天出现,夜晚几乎为0,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需要太阳辐射,夜晚也不会出现,因此图中丙为地面反射太阳辐射,故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辐射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地面辐射,推测大气逆辐射小于地面长波辐射,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大于乙,因此甲为地面长波辐射,乙为大气逆辐射,B正确,C错误。
答案选择B。
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和上题结论可知,图中显示期间,第一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且太阳辐射出现两个峰值,说明有云层遮挡阳光,所以不是晴朗无云,故①错误;第2天是四天中太阳辐射最弱的一天,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故②错误;第3天太阳辐射小于第4天,说明第3天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大气透明度低,而第4天太阳辐射强烈,说明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故③正确;四天中,第2、3两天太阳能辐射弱,说明大气削弱作用强,云层较厚,可能为阴雨天气,因此可能经历降水过程,故④正确。
正确的有③和④,答案选择D。
3.结合第二小题结论,四天内趋于可能经历降雨过程,该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降水集中在5-6月,主要是5月气温回升快,冰雪融化,蒸发量大,阴雨天气较多,因此可能出现在6月1日前后,故B正确;4月气温尚未回升,阴雨天气可能性较小,故A错误;冬半年新疆地区气温低,且太阳辐射弱,故CD错误。
答案选择B。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你知道国家级非遗吕剧是哪里的地方戏是真的吗?蚂蚁新村12月25日答案
那么你知道国家级非遗吕剧是哪里的地方戏吗?下面八宝网小编带来:蚂蚁新村12月25日答案。
你知道国家级非遗吕剧是哪里的地方戏吗正确答案:山东。
解析:吕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的代表性剧种,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我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
吕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
它起源于山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吕剧的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吕剧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吕剧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吕剧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山东琴书的演变。
清光绪年间,吕剧发源于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一带,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并吸收融合了“大鼓”“坠子”等民间曲艺和“五音戏”“柳腔”等戏曲的艺术精华,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
在二十世纪初,吕剧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它被搬上了舞台,并进入了城市进行演出。
1951年和1953年,分别成立了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济南市吕剧院)和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山东省吕剧院)。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和剧目,如郎咸芬、林建华、李岱江等以及《姊妹易嫁》、《逼婚记》、《李二嫂改嫁》等。
然而,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吕剧的发展传承面临着挑战。
新的文化娱乐项目的冲击,加之吕剧自身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了吕剧产品和需求的脱钩。
2008年,吕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和政府对吕剧大力保护,涌现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演员和剧目,让吕剧发展迎来了新机遇。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小编。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