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喜欢吃蝙蝠?历史上的野味
【千问解读】
如今喜欢吃野味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不过野味难得,非常难得,而且往往都是现杀的,非常的新鲜。
而那些付得起前的老饕们要的就是这份享受和面子。
吃野味有着很多种好处,吃什么补什么。
秃顶?吃山鼠肉;精力不振没精神?吃猫;眼睛不好?吃蛇;一挨枕头就想睡觉?吃鹿鞭。
有这么多好处,当然不容易禁止,何况吃野味在历史上,就是一件平常事,如今不论是以何种态度吃它,也不过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上爱好野味的,也不只有广东人。
周天子有一支专业的厨师队伍,由天官大宰、小宰、宰夫,和膳夫及其手下20种职官组成,总计约2000多人。
这些职官包揽了与饮食相关的所有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寻找和制作野味。
周天子的菜单上,常常出现雉、鹑、鷃、麋、鹿、獐等野味,这些统称为好羞。
所谓好羞,是指是指合于时令的,当季可以获得的新鲜食材。
这些食材,往往是诸侯们进献的,越国在周成王时期就送过娃娃鱼,而南方的越裳氏则进贡过白稚鸡。
九州之地中,尤以扬州、荆州、青州的诸侯送得多。
周天子自己还圈了地,名为“囿”,有提供食材的功能,每年庙祭的牺牲,大多是在囿中围猎的,只见周宣王左手一抖,射中一头野猪,又一抖,射中一头野牛,心里很美,陪猎的诸侯们也纷纷唱起了歌,于是有了《诗经·小雅·吉日》。
有诸侯献,有兽人(职官名)、渔人、鳖人等职官围捕,有自家封地中捕猎所得,真是“野味满厨充嘉肴”,周代的各位天子,岂非都是野味爱好者。
春秋战国时代,野味爱好者更多,诸侯们纷纷享受起了王的待遇。
郑庄公和母亲武姜不和,平定了亲弟弟段的叛乱之后,将她软禁在城颍。
颍谷的一名官吏颍考叔想劝和二人,就找了个借口去面见郑庄公。
什么借口呢?进献野味。
楚成王优待过逃亡中的晋国公子重耳,以国君之礼待他,当然是要回报的。
他直接开口问重耳:“你打算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毕竟是流亡在外之人,很会看人脸色,回答得很巧妙:“美女娇娃,玉石丝锦,您有的是;珍禽野味,象牙犀角,这是楚国的特产。
晋国有的您都有,还都比我们要多要好,我还能有什么东西来报答您呢?”楚国人有多爱吃野味,看《楚辞》就知道。
秦王扫六合,吕相编《吕氏春秋》,提到天下什么肉、什么鱼最好吃,一口气列举了一大堆,有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掔、髦象之约、鳯皇之卵、洞庭之鱄、东海之鲕……这些,都是野味。
汉高祖刘邦也是野味爱好者,他的下酒菜,常常选烧烤鹿肝。
山东嘉祥宋山的《庖厨》画像砖上,厨房里悬挂着龟、鱼、雁、鸟、兔。
南越王赵眜的陪葬品里,有竹鼠和禾花雀,当时的越人,还留下了吃蟒蛇的记录。
汉墓出土的动物骨骼中,不乏来自鹿、麋、野猪、兔、雁、雉、雀、鹤的,熊、虎、豹、狼也不在话下,其中西汉长安城遗址中,还发现了猫。
汉朝当然也不缺少野味爱好者。
接着往下数,就到唐宋了。
唐代时,全国各地都有野味,西北吃驼峰,中原吃“髦象之约”(象鼻),东南吃绿孔雀、竹鸡、白鹇,吃猴脑,西南吃竹鼠,闽浙一带,几乎什么都吃。
鹿是大众美食,唐朝皇帝和新科进士饮宴时,少不了一道“升平炙”,鹿舌做的。
陈子昂不仅写过“念天地之悠悠”,还写过《鹿尾赋》。
熊就更不用说了,熊掌、熊白,终唐一朝,不知吃了多少。
唐朝人好奇心旺盛,逮着刺猬也要试着烤一烤,用泥裹了,烤熟后连皮带刺一并剥下,叫花鸡的前身,应该是这道叫花刺猬。
北宋也是如此。
北宋时,中原居民常常猎捕到的野味有鹑、兔、獾、狐、鹿、獐等。
其中以鹑、兔数量最多,当时捕猎鸟、兽,到城中去卖,是都城附近农户的生财手段,这么干的人多了,价格就下来了。
996年的夏秋之间,汴梁城内卖鹑鸟的数不胜数,卖家用大车运进城来,一只鹑鸟才卖两文钱,跟白送一样。
另一种致富手段,是发展特种养殖。
就在汴梁城内处处是鸟的二十年后,有人在汴梁城外的万岁山养了成百上千头鹿,养得非常好,比驴个头还大。
苏轼仕途奔波,吃得了菜羹、猪头,也吃得了果子狸、蛤蟆、蝙蝠,非常了不起了。
范仲淹不爱美食,小时候过的是吃咸菜就稠粥的日子,却留下了一条非常奇特的记录:“蝗虫和青菜一起煮,味道不错。
”连最不爱吃的人都被奇怪的食物吸引了,北宋政坛上究竟云集了多少野味爱好者,谁能数清楚呢?
相比之下,南宋虽居于南,倒没有那么多野味爱好者,只是水产和海货在饮食中所占比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
这样不爱野味的时代,往前数,也还有几个。
周昭王和穆王时期到春秋初年之前,大约一两个世纪,公元初到公元600年前后,六个世纪,公元1050年至1200年,大约一百五十年,在这些时间里,野味就变得不那么受人欢迎,人们的日常饮食,变得更依赖于常用食材,更素朴,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气候。
以上所列的这几个时期,都是冰期。
周穆王之后,到春秋之前,汉水两次结冰,这在之前还没有过记录,气候的突然寒冷,使大量动物南迁,食物获取不再容易。
公元初年开始的寒冷期,长达六百年,我们可以将这之后唐朝人的什么都吃,理解为饮食习惯的触底反弹。
公元1050年至1200年,包含了北宋的部分和南宋的大部,其中南宋又更冷,冷到福建的荔枝都全部冻死,野味,怕是不好找。
而只要是温暖的时期,即便平时不怎么吃野味的人群,也会对野味产生兴趣。
元朝时正是温暖期,元人的八珍里也有野驼蹄、驼鹿唇、驼乳麋、天鹅炙,胡人的饮食习惯和中原的野味爱好融合在一起。
气候的另一个影响,是战争。
当农耕文明吃不到野味时,游牧文明靠放牧常常过不下去,于是南下。
犬戎袭周幽王,永嘉之乱,金灭辽、宋,都发生在气候的极寒期。
吃野味和打仗,都受气候影响,不知是大家都去打仗了,无人围捕禽兽,或是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导致了物种迁徙,还是气候冷极了,禽兽们纷纷南下了,总之野味、战争和气候之间,就是存在这样奇妙的联系。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