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的问题怎么解决?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击数:
简介:最近的天气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怎么突然就冷了!还没有立冬,但很多人都穿上了羽绒服,手脚冰凉的老毛病又来了。

手脚冰凉的问题怎么解决?这里跟大家详细聊聊。

现代医学认为,手脚冰凉主要和心脏血管有很大关系,血液是由心脏发出后,携带氧气到全身各部位,氧经过燃烧后才能产生热能,手脚才

【千问解读】

最近的天气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怎么突然就冷了!还没有立冬,但很多人都穿上了羽绒服,手脚冰凉的老毛病又来了。

手脚冰凉的问题怎么解决?这里跟大家详细聊聊。

现代医学认为,手脚冰凉主要和心脏血管有很大关系,血液是由心脏发出后,携带氧气到全身各部位,氧经过燃烧后才能产生热能,手脚才会温暖。

如果心脏衰弱,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或体内血液量不够,血红素和红血球偏低,或血管中有阻塞,或发烧、感冒等都会影响大脑中枢神经,均可导致手脚冰冷。

而中医认为,手脚冰凉乃阳气虚衰,不能温煦四肢末梢所致。

阳气是生命的原动力,《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强调了阳气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临床上,手脚冰凉多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及贫血等患者,这些疾病使人体经常处于低代谢状态,出现性欲下降、容易衰老、须发早白、脱发、思维迟钝、大便溏薄等。

中医对任何症状都必须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手脚冰凉无外乎虚实两端,虚者是阳虚和血虚,四肢失于温煦,实者大多为肝郁、寒湿、湿热和瘀血等,阻滞经脉,阳气运行受阻,不能达于四肢末梢。

如何调理?具体方剂、药物如下:阳虚者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血虚者用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通草、红枣),肝郁者用四逆散(柴胡、枳壳、芍药、甘草),寒湿者用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湿热者用王氏连朴饮(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焦栀、芦根),瘀血者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除内服汤药,手脚冰凉人群日常生活中有以下注意:

多运动、勤甩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建议一早起来做做运动,健走是最佳选择,用比走路快、比跑步慢的速度,大步往前走,双手顺便甩一甩,走上30分钟,促进气血运行,全身就会暖呼呼的。

因为一早就让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所以整天都会充满活力,不容易发冷。

适当吃点辛辣食物。

辣椒、胡椒、芥末、大蒜、青葱、咖哩等辛香料,可促进气血运动。

平常饮食中搭配食用,例如吃炒面、炒米粉时加点辣椒酱;喝汤时多加点胡椒粉;吃水饺时,配碗酸辣汤,无形中就能吃进很多辛香料,简单饮食改善手脚冰凉。

注意保暖防寒。

手脚冰凉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暖防寒,外套、帽子、手套、围巾、口罩等各种保暖“装备”都要齐全。

精油泡澡+足浴。

平时可多泡澡,并在热水中加入甘菊、罗勒、肉桂、迷迭香等,以促进气血循环,让身体暖和起来。

也可以找个水桶,里面装热水、米酒、姜、适量的红花和艾叶,趁着看电视或睡觉前浸泡30~45分钟,这个方法非常有效。

最后,推荐一个改善和抵抗手脚冰冷的食补方——当归生姜羊肉汤。

具体做法是: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黄酒、调料适量。

将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及调料,炖煮1~2小时,吃肉喝汤。

手脚冰凉的问题怎么解决?

王莽篡位是怎么回事?: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西汉末年,国运衰败。

外戚权臣,想要趁机篡汉。

但是,王莽要想篡汉成功,有两个重大问题必须解决:一是拿到象征身份的玉玺,而这玉玺在老王政君那里。

二是妥善安置这个,并在为何以及如何取代他这个问题上做出合理的解释,这关系到王莽的名声以及新政权的合法性。

先说玉玺的事儿。

为了得到玉玺,王莽找来了铁杆亲信王舜。

王舜是王莽的堂弟,亦是王政君的亲侄子,一直深得王政君的喜爱。

王莽觉得,如果说全天下只有一人能顺顺利利地从老太太手里取回玉玺,那此人非王舜莫属。

王莽开门见山地告诉王舜:“兄弟,去把玉玺拿回来。

” 王舜一愣:“那玉玺可是太后的心头肉啊,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 王莽微微一笑:“所以才叫你去。

” 王舜咬着牙沉思了那么几秒钟,忠诚地答道:“好,我这就去。

” 王莽点点头,王舜转身离去。

就在王舜就要走出门的时候,王莽叫住了他,小声吩咐道:“,可以来点硬的,不过,注意分寸。

” 王舜心领神会。

来到长乐宫,王舜满脸不自然,磨蹭了好大一会儿,他才在王政君异样的目光中,吞吞吐吐地说明了来意:“那啥,我是来取玉玺的。

” 听到王舜的这句话,老太太,大声质问道:“是他让你来的?” 王舜不敢看王政君的眼睛,弯着脖子,胡乱点了点头。

王政君的老脸一下子爆红。

她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怒骂道:“你们这些家族的王八蛋,哪一个不是靠着大汉的恩典才获得今天之地位的?啊?不思报答也就罢了,如今还,趁着刘氏人丁凋零,谋篡夺之大逆不道之事,你们还是人吗?呸!猪狗不如啊!” 骂到这,老太太缓了口气。

而王舜一声不吭。

喝了口水,王政君继续骂道:“他王莽不是已经建立新朝了吗?那还要大汉的玉玺何用?他王莽不是顺应天意不得不为吗?那为何不让上天赐给他新的玉玺?我,王政君,大汉先皇元帝的皇后,大汉数朝皇帝的太皇太后,我生是大的人,死是大汉朝的死人。

我这一大把年纪,又浑身有病,我很快就死了。

等我死了,我就抱着这玉玺一块合葬,谁也别想把它从我手里夺走。

谁也休想!” 骂到这,王政君愤怒的声音中已经带着哭腔。

而她那沟壑纵横的脸上,也早是老泪横流。

看到老太后可怜的模样,身边的侍从也忍不住声声啜泣。

一时间,长乐宫里悲戚一片。

王舜也被眼前的情景打动了,眼泪悄然而出。

他不忍看王政君的脸,扭头把眼泪擦干,长叹一声,说道:“太后,您说的句句在理。

但,天意如此啊。

人,再大,能大过天吗?” 王政君不接他的话头,一边继续恸哭,一边仰天道:“天啊,你为什么不打个雷劈死这帮畜生啊?” 王舜觉得再继续劝说下去也毫无效果,于是正色道:“太后,王莽是绝对要拿到这尊玉玺的。

你想想,他要做的事情,有不成功的吗?您老人家,有什么办法能把玉玺一直留在手里呢?” 这语气,看似温和,其实绵里藏针,已经有点威胁的味道了。

王政君听出了话里的威胁之意,她的哭声更大了。

哭罢,她拿出玉玺,用那双枯枝般的老手细细摩挲了一遍,然后忽然扬起手,把玉玺摔到了地上,口中神经质似的:“我快死了,你们也快死了,我看不到王家满门抄斩的那一天了。

” 王舜急忙拾起玉玺,留下满眼苍凉的王政君,转身离开,去向王莽复命。

王莽见到玉玺后,满心欢喜。

当晚,他就在举办了大型的宫廷晚宴,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战利品。

拿到玉玺后,王莽的担忧已经去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处置孺子刘婴了。

相对来说,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王莽轻而易举地宣布:顺从天命,接受孺子刘婴的禅让,即位为帝,创建新朝。

为了显示自己的宽仁,王莽封刘婴为定安公,授予其采邑一万户,封地百里。

同时,把汉朝历代皇帝的祭庙,挪到定安公的封国内,由刘婴负责祭祀。

与所有亡国之君一样,刘婴事实上是被软禁了。

在他的官邸里,设有层层警卫,而这些警卫的最大职责就是负责监视。

刘婴就这样被禁锢在,不能迈出大门半步,自然也就无法与外界接触。

以至于他长大后连牛、羊、鸡、狗等都不认识,跟个白痴差不多。

随机文章英国历史:忏悔者爱德华……他到底忏悔了什么?股市鳄鱼法则的意思,及时止损才能避免99%的亏损黑化版的白雪公主,联合王子让生母穿烧红铁鞋跳舞致死须佐能乎vs外道魔像,宇智波斑的须佐恐被外道魔像碾压美国超级黑科技tv-8核动力坦克,克莱斯勒打造水陆两栖核战坦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 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结局官吏问题的

对和官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初期,朱元璋是如何解决官吏养问题的? 朱元璋重视孝道,不仅是发挥“孝”作为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从精神层面控制天下臣民,还将孝道的观念融入其治国理念之中,采取相应措施将其推行于天下,体现为推行老人制度和官吏移亲就养政策,族表忠孝和开设养济院等。

司法中的孝治 朱元璋以法度废弛而招致灭亡为鉴,格外重视修订法律的相关事宜,亲自率领群臣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包括有《大明令》、《大明律》和其亲自编订的四部《御制大浩》等等。

朱元璋认为“法令者,防民之具、辅治之术耳”,法律是用来防范民众犯上作乱和辅助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伦理道德是依靠民众的自我约束来实现的,其本身不具备任何惩罚性;法律则是君主借助国家为依托制定的相关条文,具有强制执行力,对于违反条例的人可以采取相关的惩罚措施。

以孝入律 《大明律》是一部一统的刑法典,由朱元璋亲自主持修订,从草创到定型历时三十年,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正式颁布,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

改变了唐宋法律以内容分为十二篇的结构,仅保留“名例”列于律首,按吏、户、礼、兵、刑、工作为律名。

相较于唐律而言,其条目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对于涉及伦理关系的犯罪降低处罚程度,普遍加重对涉及国家、社会秩序等严重犯罪行为的处罚。

同时,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时,将孝道观念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借助法律的强制力推行孝道的实施,同时对不孝的行为进行惩处。

《大明律》中最为严重的罪行被归纳为十恶,是指危害江山社程、毁坏宗庙建筑、叛国、谋杀官吏、谋杀父母等的罪行,而其中恶逆、不孝、不睦、内乱四条的内容与孝道有关。

恶逆是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家族的血亲长辈。

不睦是谋杀或犯卖绍麻以上亲属,殴打丈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亲属。

不孝是指告言、咒骂祖父母、父母或家族长辈;祖父母和父母在世时,瓜分家产;父母去世时,子女有嫁娶事宜;祖父母或父母的丧事,隐匿不报;假称祖父母或父母去世等行为。

内乱是与小功以上亲属、亲父祖的妾室通奸。

其中恶逆、不孝、不睦三条直接涉及到惩治对祖父母、父母或是直系血缘亲属的不敬行为,或是有损其躯体甚至是其生命的行为。

内乱是指血缘亲属或与长辈妾室私通的行为。

将悖逆孝道的行为与叛国谋逆的重罪共同放入十恶条,足见朱元璋对孝道的重视程度。

孝道是以子女赡养父母为核心内容,故而相关法律条文多是围绕户律、礼律和刑律三部分。

在《户律·婚姻》中列举以下周顾伦理且不孝的行为:子孙在父母或直系血缘亲属去世时嫁娶;子孙在祖父母或父母犯有死罪而被囚禁时嫁娶;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成亲或是纳为妾室等。

在《礼律·祭祀》中列举了有违礼制且违背孝道的行为,隐匿父母去世的消息;身为独子抛弃年逾八十的祖父母或父母前去上任;父母去世不及时安葬;发掘毁坏亲属的棺撑或坟墓等。

在《刑律·人命》和《刑律·殴打》中列举了谋杀或殴打亲属的行为:谋杀父母及祖父母等血缘亲属;谋杀故夫的父母及祖父母;殴打大功以下尊长;殴打父母及祖父母等。

朱元璋对有违孝道的人施以严刑峻法,却对因行孝道而触犯法律的人予以宽有。

“若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而子孙擅杀行凶人者,杖六十”,子孙为父母及祖父母报仇,杀死行凶者按律当斩故而轻判其罪,仅是杖六十。

同时,施行此法律条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不犯十恶不赦条中的罪行,祖父母或是父母年迈多病而家中没有次子奉养,如此臣民才能以“存留养亲”为由,上书请求延期处罚。

为防范臣民身为独子因罪而死,导致其父母老无所养情况的发生,朱元璋制定“存留养亲”条,意在鼓励天下百姓赡养并善待父母,以此推行其孝道观念。

朱元璋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推行孝道,既借助严刑峻法是来震慑天下臣民,又将宽肴行孝道者罪行的做法融入于刑法之中。

“屈法”以申“纲常” 明代的法律是由君主命令大臣制定,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是用来统治民众的重要手段。

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握行政和司法大权,他制定法律,对违法犯罪的人依律判处,借助刑罚来威慑百姓。

在多数情况下,臣民违反相关法律,要以律论处;而在少数情况下,某些臣民因行孝道而有违律法,朱元璋作为君主却会赦免其罪行,这就产生了屈法以全孝道的做法。

朱元璋认为“父子之亲,天性也,然不亲、不逊之徒,亲遭患难,有坐视而不顾者”,有人出于孝道愿以己身代受父罚,感念其父子情深,故而“为孝子屈法,以劝励天下”。

天策卫兵卒吴英之父因罪下狱,吴英诣阔陈情,自愿为官奴,替父赎罪。

朱元璋认为吴英自愿以身代父受罚,其心可嘉,其情可表,但为人子者,理应在平时就劝谏父亲,这样就不会遭此祸端。

他还告诫吴英,“汝自今凡遇父有不善,当即谏止,若不听,必再三言之,使不陷放非义,斯为孝也。

朱元璋赦免吴英父亲的罪行,是要此事为例,向天下百姓彰显行孝道的好处,从而推行其孝治政策。

江宁人周碗之父为滁州牧,因罪判处死刑,时年周碗十六岁,上京面见皇帝并请求以身代父。

朱元璋怀疑周碗年幼,受人教导才要如此行事,下令要将其斩首。

周碗听此圣旨,却是面不改色。

朱元璋对此十分惊讶,故而下令宽有其父,改判为流放戍边。

周碗再次进言,说“戍与斩,均死尔。

父死,子安用生为,顾就死以赎父戍。

”朱元璋闻此言,更加生气,下令将其绑缚送去市曹,而周碗却面露喜色。

朱元璋这才察觉周碗的孝心,即刻赦免他父亲的罪过,亲自在御屏上题字“孝子周碗”。

不久之后,周碗被授予其兵科给事中一职。

无论是出身兵卒的吴英,还是年幼的周碗,他们都是主动以身替父受过,皇帝赦免其父的罪行。

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屈法”以申“纲常”。

但这并不意味着出于孝道而代父受过者,无论所犯何罪都会被皇帝赦免。

例如,常熟人虞宗济的父兄触犯法律,官吏即将逮捕他们。

虞宗济告诉兄长“事涉摇役,国法严,往必死”,但父亲年迈多病,兄长尚未嗣,而自己己有子嗣,愿以身相代。

虞宗济“挺身诣吏,白父兄无所预。

吏疑而讯之,悉自引伏”,于洪武四年被斩首。

朱元璋的“屈法”以全孝道,是为了巩固其政权。

宽有子代父过者,即父母触犯法律而其子女愿受其过,朱元璋宽有其孝行,予以赦免。

此举既树立了孝子贤孙的典范,又彰显了“仁君”风范,从而更好的推行其孝治的政策。

朱元璋的“屈法”以全孝道,没有明确的量刑原则,或是完全宽有罪行,或是允许子女代刑,或是一定程度上减轻罪行,这都取决于朱元璋个人的心意,他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掌握司法大权,对司法拥有任意解释的权力,对法律中一统的量刑标准置之不理,此举破坏了司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孝道优先 朱元璋将孝道精神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在执行相关法律规章时,以孝道为准则,既会对父母犯罪而其子女愿以身代刑者,予以赦免或是减轻处罚,又会应允因触犯法律却为赡养父母而上书请求延期惩处的臣民。

其推崇孝道优先的原则,并不拘于法律条文之中,如若百姓行孝道,哪怕其行为与法律或是政策向悖,也会赦免或是减轻其责。

朱元璋此举是为让天下臣民以孝道为生活准则,将孝道融入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北平某个百姓被人诬陷,逮捕到了京城,他的儿子上京告御状,以证其父清白。

而事情真相大白之后,却告其子越诉,要予以惩处。

都御史赵仁执奏,其子“诉父枉,出其至情,不可加罪”。

如若儿子了解父亲是被人诬陷的,却不为其伸冤,而任凭其父下狱,此举非孝子所为。

朱元璋也认为,“子诉父冤,出于至情,不可罪”,就没有追究其子越诉的行为。

刑部官员状告其子越诉,是按律行事,儿子为父伸冤,越级上诉,其举有违律法,刑部官员是依法办理。

而朱元璋和都御史则是感念其为父伸冤,出于一片孝心,故而法外开恩,不予追究。

龙江卫的小吏因犯有过错被罚书写,恰逢其母去世,想要回家为母守丧,而詹徽却不同意,小吏就击登闻鼓上告于皇帝。

皇帝召见詹徽,切责他,詹徽听后十分惭愧,应允小吏回家为母守丧。

因错受罚,是为人做事应守的原则;而为母亲守丧,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两者并无冲突,但小吏受罚期间母亲去世,这就引发了两者间的矛盾与冲突。

詹徽不同意小吏回家为母守丧,是为惩处其工作上的过失,而朱元璋是以孝道为出发点,以母子亲情为重,这才让小吏回家为母守丧。

永州府祁阳县人郝安童,其父玄戍定辽以卒,安童理应为之补役。

明代有着严格的户籍制度,同时百姓需要承担摇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

而郝安童是家中独子,在父亲年迈后他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军役。

但因其母亲年迈又没有其他兄弟可以供养,而其姑姑守节且年老无依,家中长辈全凭安童照顾才能安度晚年。

为赡养家中老人,安童诣阔陈情。

朱元璋闻之,其情可悯,故而下诏免除孝子郝安童军役。

无论是为父伸冤而越诉的孝子,还是为守母丧而击登闻鼓的龙江卫小吏,以及为赡养长辈而诣阔陈情的郝安童,他们都为了孝道而求见皇帝,虽然他们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触犯了法律,但皇帝因感念其孝心并没有追究其责任。

换言之,朱元璋提倡孝道优先原则,以孝道为重,对于其有违律法之处,网开一面,不予追究。

此外,有官吏因触犯法律,以行孝道为由向皇帝请求减轻处罚。

例如,北平都司吏杨献因罪下狱,上书陈情,曾卧于冰上,以求生病父亲可以痊愈,朱元璋下令核实后,就释放了杨献。

朱元璋“屈法”以全孝道,赦免因行孝道而触犯法律的臣民,其意在树立孝子典范,标榜天下,但这并不意味着,朱元璋会轻视法律的作用,因孝道而被赦免的臣民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罪行并不会得到赦免。

朱元璋“屈法”以申纲常,是为发挥孝道的教化作用,从精神层面控制民众,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还是要依仗法律的威慑力。

但在帝制时代,法律始终无法摆脱皇权的束缚而独立存在,其客观性和公正性一直受到冲击,从西周时期贵族享有“刑不上大夫”的特权,到后来由皇帝裁决或是依法减轻处罚的“八议”,贵族或是官僚阶层在法律上都享有特权,无法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这是源于帝制时代始终推行“人治”高于“法治”的政策,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使法律不能彻底发挥其治国的作用。

而朱元璋推行以孝治理天下,在司法中宽有孝子的举动,就是以孝为由而放宽量刑标准,这与“八议”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在冲击法律的公平性,体现着皇权高于一切的原则,这是帝制时代所特有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手脚冰凉的问题怎么解决?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