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端午时节避秽养阳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注意这几个关键词

而这时,自然界的环境恰
【千问解读】
五月端午,亲朋好友总是习惯互道一声“端午安康”,而不是其他节日的“快乐”祝福,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万物至此皆盛,所以端午节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段,人体也顺应天气感应,阳气振奋并外达体表,身体的状态是阳气外散、内里虚弱。
而这时,自然界的环境恰恰对人体不利,天气炎热、雨水增多、闷热潮湿,许多昆虫都出来活动了,瘟疫流行,人很容易生病。
因此,古人把农历五月称为“五毒月”,把端午称为“五毒日”,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
如何在端午时节调理身体、驱散邪气,提高身体的抵抗力?生命时报社、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医名家云讲堂”系列活动邀请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光熙教授,在他看来,健康过端午离不开“养阳”与“避秽”,他总结出了端午养生的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1——去火
火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世间万物包括人的生命、生活,皆离不开水火之用。
火要为人体所用,就必须讲究一个“火候”。
当这个“火候”失控了,就会上火。
诊断上火的标准需要具备1个主症即头面部症状,或2个次症,其中至少1个头面部症状。
主症有牙龈肿痛、咽喉肿痛、口臭口苦、口舌溃疡、眼红干涩,次症有口角糜烂、眼屎增多、口渴舌痛、鼻干出血、便秘尿黄、心烦暴躁、多食易饥饿、痔疮发作等。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以上提到的症状多以实火为主。
另外,有一部分体质虚弱的人常年作息紊乱、熬夜透支、过度脑力工作,或因疾病特殊用药,导致人体“阴精”损伤,发生虚火,常表现为低热、手足心热、口干盗汗、舌红无舌苔,属于阴虚火旺。
针对实火要清热解毒,很多药食同源的食物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比如菊花、苦丁茶、马齿苋等。
日常饮食可选择白萝卜、冬瓜、油菜等,作为饮食调护利于清热去火,缓解脏腑积热。
有实火的人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有泻火作用的中药,比如京制牛黄解毒片。
京制牛黄解毒片有清热解毒、散风止痛、泻下通便、祛风止痒之效,为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药,不含雄黄,更安全。
针对虚火则以滋阴清热为主。
常用的药食同源的食物有枸杞、百合、银耳、莲藕等。
关键词2——去肝火
大家平时有没有这种感受:天气炎热时,会觉得躁动不安,特别是遇到事情之后就会显得特别不耐烦,甚至引发情绪大爆炸。
如果有以上情况,很可能是肝火太旺了。
夏季属火,在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之时,人体气血运行也相应地“火起来”了,极易引动肝火,出现脾气暴躁、心烦、失眠、心慌、口苦、头疼、头晕等症状。
长期肝火旺会诱发其他身体疾病,应及时干预。
夏季调肝,不妨试试食疗方或代茶饮,比如凉拌苦菊、清炒马齿苋、肉丝炒苦瓜、木耳西芹炒百合、百合山药粥,还可以喝决明子茶、野菊花茶、枸杞菊花茶。
肝火旺盛症状较为严重的人群,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加味逍遥丸。
关键词3——感冒
现在大家都很害怕感冒,如果发起烧来,就有感染新冠肺炎的嫌疑,去发热门诊看病又有交叉感染的风险,所以要学点预防和治疗感冒的方法。
夏季的感冒常因机体遭受忽冷忽热、贪凉露宿、过食冷饮或淋雨等刺激后,抵抗力下降,造成病毒乘虚而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将感冒称为表证,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类型,夏季感冒多以这几种为主。
很多人认为感冒是小病,扛一扛就过去了,这种想法要不得。
有些感冒如果不认真对待,或合并其他感染,也可酿成大病。
因此,感冒后要适当干预治疗,风寒感冒可用感冒清热颗粒、风热感冒可用桑菊感冒片。
服药只是帮助感改善症状,感冒后还应多饮水,适当休息,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关键词4——养脾阳
很多人一到夏天对冷饮就没有抵抗力,吃的太多太频繁,非常容易伤到脾胃。
传统医学认为,“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所有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摄入。
端午这段时间,寒湿困脾证更常见一些,表现为脘腹胀闷、口腻、腹痛便溏、头身困重、舌苔白腻,多因淋雨涉水、居住潮湿或过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端午如何养脾胃?要掌握一个“温”字。
平时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韭菜、羊肉、莴笋、蒜苗、小葱、豆芽、大枣、山药、樱桃等。
每天适量晒晒太阳,能吸收大自然的阳气,并将之转化成身体的阳气。
历史上端午节饮雄黄酒的风俗是何时兴起的?有何说法?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说到饮雄黄酒,民间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白素贞误饮雄黄酒,显出原形的故事,想必也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
那大家脑海中便地形成了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的印象。
当然,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们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蚊虫不叮。
那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过要饮雄黄酒。
除了迷信色彩之外,饮雄黄酒到底会有哪些好处和弊端? 饮雄黄酒与端午节,是我国特有的民间风俗。
传说战国末年,楚国大夫屈原怒投汨罗江,附近村民为了不让鱼虾啃食屈原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 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汨罗江里,说是可以药晕水里的鱼虾,保护屈原的遗体。
就这样,汨罗江两岸的大人们,将雄黄酒涂抹在自己孩子的七窍,使他们免受虫蛇伤害,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新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在端午节那天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吓得丈夫许仙当场倒地。
故此说来,在民间传说中,雄黄酒具有驱邪解毒的功效。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黄金石,原产于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
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涂,又可以内服,主要用来解毒杀虫,治疗恶疮、蛇虫咬伤。
按照传统节日习俗,每家每户一般在来年开春时,将研成粉末的雄黄用来泡制黄酒、白酒。
从五月初一,将雄黄酒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一直晒到五月初五,留在端午节那天饮用。
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可以当作杀虫药、解毒剂。
古人认为雄黄能克制蛇蝎等其他污秽之物,杀百毒,辟百邪,治蛊毒。
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神农本草经》中,把雄黄定为“养性以应人的中品”。
2000多年前的西汉,雄黄、朱砂被作为炼丹药材,专供王公贵族服用。
那些方士在炼药过程中,掌握了雄黄的毒性,以及入药之后的效用。
古人除了用雄黄炼丹制药,还会用它与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腰袋。
不仅可以驱蚊虫,还有镇定安神之功效。
《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 端午节时,民间百姓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做成雄黄酒。
著名文人汪曾祺所著《端午节鸭蛋》一文中也提到过雄黄酒:“喝雄黄酒。
用雄黄和酒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 说了这么半天,民间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有饮用雄黄酒的习俗呢? 有史可考,著名随笔札记《五杂俎》曾记载:“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
” 《月令广义》也有类似记述:“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
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此俗流传较广。
《五杂俎》涉及社会各方各面,所记载的相关民俗,大多成形于隋唐,或为更久远的魏晋时期。
中国至少在,便已有端午饮雄黄的习俗。
屈原怒投汨罗江,只是市井巷陌中传说的故事,并不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说完了端午饮雄黄酒的由来与历史沿革,再和大家简单聊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习俗? 封建时期,普通民众生活条件简陋,无论是日常饮食起居,包括公共卫生条件,都存在较大隐患。
尤其是长江流域地区瘴气盛行,除那些大城镇之外,一些偏远山村,居民生活的栖息地大多处于原始森林环境中。
日常生活中,难免就会遇上一些误闯进家的野兽,包括虫蛇鼠蚁。
由于古人没有掌握有效驱蚊驱虫知识,他们便用雄黄,包括朱砂等烈性中药,驱赶这些毒蛇虫蚁,还会在小孩身上涂抹。
现如今的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每逢端午还会有为小孩身上涂抹雄黄酒的习俗。
宾阳县属偏远瘴气丛生之地,于是,当地百姓用雄黄、白芷、桃仁、蒲片、艾叶熬制成酒,或制作成香囊,以驱毒虫,求小孩平安。
也就是说,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不算发达的地方,大多还会保留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
因为若干年前,这些地区依山傍水,滋生出不少毒虫蛇蚁。
饮雄黄,意为保佑一家老小平安,更为图个好彩头。
以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有虫蛇出没,雄黄则是这些蛇蝎蚊虫的天然克星。
家中常备雄黄酒,应对不时之需。
饮雄黄酒的由来,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时期。
古人深信雄黄与雄黄酒能避鬼邪、杀百毒。
先秦时,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被视为恶日。
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荼害人间。
因此,古人便把这天作为“防疫节”,以避瘟魔毒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端午节竟然不是用来纪念屈原的,最早的端午节是什么样的?
所以说“节”在之前就有了,我们现在过“端午节”并不完全是为了纪念屈原—— 提起端午节,人们最易想起的就是赛龙舟、吃粽子,怀念屈原。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
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
”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
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