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

【千问解读】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2]莲动下渔舟。
[3]随意春芳歇,[4]王孙自可留。
[5]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夜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歇,消散。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及详细注释
今天,咱们就来细细品味这篇经典,看看它究竟有何魅力。
1原文精华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幽静而神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寥寥数语,便将读者带入那片远离尘嚣的仙境。
2译文解读从译文来看,柳宗元一路向西,穿过竹林,水声如玉佩相撞,清脆悦耳。
他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发现了那清澈见底的小潭。
潭中鱼儿自由游弋,仿佛在空中漂浮,阳光穿透水面,鱼影斑驳。
四周竹树环绕,静谧无人,让人心生凄凉。
3详细注释为了更深入理解,咱们来看看这些关键词的注释: 词汇注释 从自,由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篁竹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这些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感受柳宗元笔下的意境。
4创作背景柳宗元因政治失意被贬永州,他寄情山水,以文抒怀。
《小石潭记》便是在此背景下写成,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忧伤与无奈。
5词类活用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多处运用了词类活用,如“西行”中的“西”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中的“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这些都增添了文章的文学魅力。
《小石潭记》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篇蕴含深厚情感的文学瑰宝。
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
故都秋韵郁达夫原文赏析指南
文章开篇即点明,这秋,是郁达夫心中的秋,渗透了他的情感、审美与人生态度。
这份悲凉美感,源自传统悲秋情结,更与作者身世、性格及创作背景紧密相连。
1原文精髓概览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引人向往。
他不远千里,只为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相比江南秋的温润与清淡,北国之秋更显浓烈与深沉,无论是芦花、柳影、虫唱,还是破壁中的牵牛花,都透露着独特的秋意。
2主题剖析:爱国情深《故都的秋》主旋律是“爱国”。
文章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对祖国的热爱。
郁达夫将悲秋与颂秋结合,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是对国运衰微的深沉喟叹。
3赏析亮点:意境深远郁达夫以短短二千余字,将秋的意境写得引人入胜,情调刻画入木三分,且兼具时代特征与地方色彩。
以下表格详细列举了文中描绘的秋景:秋景描述陶然亭芦花芦花飘扬,增添秋意钓鱼台柳影柳影婆娑,秋韵悠长西山虫唱虫鸣声声,秋夜静谧玉泉夜月月色如水,秋夜清冷潭柘寺钟声钟声悠扬,秋意深邃槐树落叶落叶满地,秋意浓厚4情感共鸣:时代与个人郁达夫笔下的秋,不仅是自然之秋,更是时代与个人情感的映照。
这份深沉的秋意,既是对故都的眷恋,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它让读者在品味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与时代的沧桑。
5结语《故都的秋》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更用深情的文字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对祖国的热爱。
郁达夫笔下的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