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人谣原文及赏析
【千问解读】
海人谣原文及赏析 海人谣 作者:王建 朝代:唐朝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译文:海人没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
他们每天都要出海去采撷珍珠,杀象取牙来缴纳赋税。
险恶的波浪翻涌连天,道路全被高山阻隔。
皇宫中的珍珠、象牙常常堆满的府库。
注释:⑴海人:常潜海底的劳动者。
⑵役象:海南出象,采珠人使象作为纳税的交通工具。
⑶恶波:指险恶的波涛。
山塞路:言陆运之苦。
⑷未央宫:西汉长安宫名,这里借指唐代皇宫。
⑸杀象:象牙是贡物,杀象可以取牙。
传说生活在海上的人有杀象祭风神以祈求风波平静的习俗。
赏析: 此诗是一篇新乐府,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海人无家海里住”,诗一开始便交代了“海人”的生活状况及其工作环境。
“海人”即指潜入海底的劳动者。
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常下水作业,大部分时间浸泡在又咸又涩的海水里。
一个“住”字形象而准确地反映出“海人”的工作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
用字可谓精准。
次句“采珠役象为岁赋”对首句作了补叙。
“海人”以采珠为业,以交纳赋税为目的。
可见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负担何其繁重,工作条件又是何其低劣。
“恶波横天山塞路”乃诗人渲染之笔,对前两句作出具体的描绘。
采珠之时常常是风大浪急、波涛蔽日,运珠之途常常是山陡路仄,坎坷难行。
而“海人”却要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毫无安闲之时。
度日非常艰难。
以上三句对“海人”采珠纳税的整个过程描绘得层层深入,用语简洁生动,形象鲜明,通俗明晰。
末句“未央宫中常满库”是此诗最为精彩之处。
与“海人”的无家与未央宫里的珠宝常常填满库房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读至此处,让人不由不发叹,未央宫中满库房的珠宝竟是“海人”终年辛苦所得,而“海人”却穷困潦倒至“无家”的地步。
诗人先以“海人”为描写对象,再现了他们工作条件的艰苦及其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结尾处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
劳动的果实自己不能享有,而全被统治者拿去,主人公内心的怨恨、哀伤可想而知。
但诗人不予说破,语气含蓄,意在言外,隐含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肆意盘剥劳动人民的无耻行经的强烈讽刺和愤慨。
王安石曾这样评价王建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通篇看来,王建的《海人谣》篇幅短小,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易懂且凝练精悍,极富表现力,有民歌谚谣的色彩,“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
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意,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风。
”(《唐音癸签》卷七引)。
通过前三句与尾句的对比,清晰地反映了诗人的不平和愤怒,尾句一出,便于不动声色中将题旨表露出来。
题木兰庙原文及赏析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翻译 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儿郎,但也在梦杯像曾经那般给自己画眉。
有多少次手持酒杯思念着故乡,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赏析 本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
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集中表达了郁结于木兰心中的凄楚与忧伤,可谓“字字客中愁,声声女儿怨”,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
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
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
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
“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
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
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
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
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
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
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白马篇原文及赏析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译文: 你骑着白雪花毛的龙马,金鞍闪耀,好一你五陵豪侠。
你所佩之剑,色如秋霜,切玉如泥;你所穿之袍,缀有明珠,耀如落日。
原来你是侍奉皇上斗鸡徒,乘坐的马车轩陕高高。
你张弓可摧南山虎,伸臂手接太行飞猱。
你酒后日采飞扬,三杯下肚,笑弄宝刀。
你杀人如剪草,与剧孟一同四海遨游。
你终于想起改变自己的游荡生活,要争取功名。
你于是发愤去了函谷关,跟随大军去到临洮前线。
叱咤日云经百战,匈奴如鼠尽奔逃。
你归来豪气不改,终日饮酒,不肯给萧曹宰相下拜。
羞于学原宪,居住荒僻蓬蒿的地方。
注释: 白马篇: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龙马:《周礼·夏官·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五陵:语出班固《西都赋》:“南望杜、灞,切眺五陵。
”杜、灞谓杜陵、灞陵,在城南;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渭切。
皆汉代帝王陵墓,并徙入以置县邑,其所徙者皆豪右、富赀、吏二千石。
见《后汉书·班固传》及:李贤注。
五陵豪,谓五陵豪侠。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意谓:所佩之剑,色如秋霜,切玉如泥;所穿之袍,缀有明珠,耀如落日。
秋霜:形容剑的颜色。
切玉:形容剑的锋利。
明珠袍:镶珠的衣袍。
斗鸡:玄宗好斗鸡,善斗鸡者每召入宫中侍奉,甚得宠幸。
轩陕:有篷陕之车,贵人所乘。
万乘:指天子。
古制,天子有兵车万乘。
轩陕:车陕。
弓摧南山虎,用晋周处事。
《晋书·周处传》载:南山白额猛虎为患,周处入山射杀之。
剧孟:汉时大侠。
此代指当时豪侠中之雄杰者。
函谷:古关名,在陕州灵宝县。
此代指帝京以东之要塞。
临洮:地名,属陇右道洮州。
此代指帝京以西之边陲。
临挑:古县名,在今甘肃眠县一带。
叱咤:怒斥声。
万战场:全诗校:“一作经百战。
”萧曹:即汉相萧何、曹参。
此代指时相。
二句意谓:“五陵豪”因边功而傲视大臣。
自篇首至此,皆写“五陵豪”。
原宪:即子恩,孔子弟子。
居处简陋,上漏下湿,不以为意,端坐而弦歌。
见《韩诗外传》。
二句李白自谓。
善慕“五陵豪”之生涯,羞为蛰居陋室之穷儒。
使酒气:因酒使气。
萧曹:西汉名相萧何和曹参。
拜,全诗校:“一作下。
” 鉴赏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描绘豪侠的形象。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讲述豪侠的倜傥不群和武艺高强。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表达豪侠不拘礼法,疾恶如仇。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虽写豪侠的爱国精神,实则也隐隐流露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最后四句是说打败敌人,胜利归来,既不会阿附权贵、居功邀赏,也不自命清高,隐居草野,要继续过游侠生活。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刻划了一个武艺高强、报国杀敌、功成退隐的侠客形象。
他出身高贵,剑如秋霜,袍饰明珠,艺高胆大,堪与名侠剧孟比肩。
他虽身玺百战,威震胡虏,但功成后又任性使酒,不肯俯身下拜萧何曹参之类的高官,而是隐居于荒山野径。
他潇洒倜傥,豪迈勇敢,不拘礼法,疾恶如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富于爱国精神。
当祖国的统一和安定受到威胁时,便“发愤去幽谷,从军向临洮”,不计身家性命,英勇杀敌,立功疆场,而胜利归来时,既不阿附权贵,居功邀赏,又不消极退隐,逃避现实。
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着李白的任侠思想。
显然,他的这种任侠思想和他进步的政治理想,他的反对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因而也显示了这种任侠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