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先主庙原文及赏析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蜀先主庙原文及赏析  蜀先主庙  唐代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天下一作:天地)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译文  刘备的英雄气概真可谓顶天立地,经历千秋万代威风凛凛至今依然。

创立基业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恢复五铢钱币志在振兴汉室。

等到丞相葛亮的帮助开创了国基,可惜生个儿子不像其父贤明。

最凄惨的还是那蜀宫中的歌伎,在魏宫歌舞刘禅也毫无羞情。

  注释  诗题下原有注:“汉末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天下英雄:一作“天地英雄”。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势分”句:指刘备创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

五铢钱:汉武帝时的货币。

此代指刘汉帝业。

  “业复”句: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至光武帝时,又从马援奏重铸,天下称便。

这里以光武帝恢复五铢钱,比喻刘备想复兴汉室。

  相:此指诸葛亮。

  不象贤:此言刘备之子刘禅不肖,不能守业。

  “凄凉”两句:刘禅降魏后,东迁洛阳,被命为安乐县公。

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独刘禅“喜笑自若”,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妓:女乐,实际也是俘虏。

  赏析  此诗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赞扬了刘备的的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

首联写先主庙堂威势逼人,颔联赞刘备的英雄业绩,颈联为刘备的业未成、嗣子不肖而叹息,尾联感叹后主亡国。

全诗入词精警凝炼,对仗警辟工整,风格沉着超迈,前半写的德,后半写衰败,以形象垂戒当世。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

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

  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

细品诗意,其妙有三:  一、境界雄阔奇绝。

“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句古今之胸臆。

  二、使事无迹。

“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  三、意在言外。

“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用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力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备起力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得之不易。

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

“五铢钱”是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此诗题下诗人力注:“汉末童谣:钱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

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

“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力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

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力成巧思,浑然天成。

  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的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

“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昏聩,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

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

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

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入意雷同。

此诗颔联咏的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相当清晰。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感叹后主的不肖。

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力若。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

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叹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

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当世。

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

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

这使人感慨万千。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题木兰庙原文及赏析

题木兰庙原文及赏析  题木兰庙  杜牧〔唐代〕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翻译  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儿郎,但也在梦杯像曾经那般给自己画眉。

有多少次手持酒杯思念着故乡,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赏析  本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

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集中表达了郁结于木兰心中的凄楚与忧伤,可谓“字字客中愁,声声女儿怨”,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

  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

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

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

“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

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

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

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

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

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

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魏蜀吴三国之中 最先灭亡的国家为什么是蜀汉

很多人都不了解蜀汉灭亡,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那场大戏,自从蜀汉亡国,就不太好看了。

公元263年,主政的大举出兵伐蜀,才3个月,蜀后主便放弃抵抗,带着太子和诸王出了成都,自己反绑双手、用车拉着棺材(面缚舆榇)向魏将邓艾投降。

割据西南42年的蜀汉政权自此烟消云散。

这么大一个历史事件,总要有功过是非之争,且不说获胜方魏国,后世很多人认为蜀汉灭亡的首要责任人是,说他在大将军任上连番北伐,却,虚耗了国力。

但在战略层面上并没有错,他只不过在延续以攻为守的国策而已。

公元220年三国形势图 诸葛亮写给蜀后主刘禅的《后出师表》里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蜀国地势险绝,易守难攻,朝野上下都认为,只要严守关隘,就能安安稳稳过日子。

唯有诸葛亮深知其中利弊,关起门来过日子是行不通的,与其,不如以攻为守,蜀国才能更好地自保,并捕捉发展机会。

有些话诸葛亮不能明说,蜀国的地理优势同时也是致命缺陷,这个我们后面分析,先简单说说和姜维。

汉中问题 三国中蜀国实力最弱,司马昭在灭蜀前一年说过,“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

”意思是东土大而水网多,比较难打,所以先拿蜀国开刀。

说白了,吴国有长江天险和强大的水军,攻打吴国的战前准备可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况且东吴名将不好惹,陆抗在一天就能保东吴一天平安。

而蜀国人才凋零,虽说大将军姜维能力尚可,但不被刘禅信任,权威远不如之前主政的和。

司马昭先打蜀国是对的,柿子要找软的掐。

然而,司马昭提出伐蜀时,朝廷一致反对,魏灭蜀的大功臣邓艾也认为时机不成熟,只有镇西将军钟会赞同。

最后还是司马昭,又派人说服了邓艾。

魏军出动18万人马,其中钟会率东路军12万人,分三路攻汉中;邓艾率西路军3万余人,从狄道进逼姜维驻防的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境内);雍州刺史的中路军3万余人出祁山,奔武街(今甘肃临洮东部)、阴平桥头(甘肃文县境内),抄姜维的后路。

蜀国全部兵力只有10万多点,大致分布是汉中方向2万,沓中姜维部2万,成都及周边驻军3万余,南中1万,东部吴蜀边境2万。

魏军原计划夺取汉中之后进逼成都,所以分出两路大军对付姜维,使其不能回援汉中。

诸葛亮死后,蜀国国防策略逐渐转变,原本重点防守的汉中地区驻军数量明显减少。

由于姜维北伐的方向在陇西,不再从汉中出兵,调整了兵力部署。

汉中是益州的咽喉,战略意义极重要。

当初刘备夺取汉中后,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修筑汉城和乐城,屯兵驻守,加上汉寿和阳安关的驻军,汉中兼具进攻和防守的职能,诸葛亮五次北伐,有两次取道汉中出兵关中。

所以后世有人认为,姜维减少汉中的守军,是“开门揖盗”,“汉所以亡”。

实际上,姜维只是放弃了从汉中出兵的策略,抽调兵力向陇西北伐,汉中依旧保留着必要的防御力量。

毕竟蜀国就那么点兵力,汉中的防御策略从全面防御改为守点待援,汉、乐二城各驻军五千,就是这种职能。

邓艾偷渡阴平 从战术上看,姜维的部署没什么毛病。

蜀国朝廷得知魏军来攻,立即派带兵驰援沓中,张翼和董厥赴阳安关(汉中西北门户,旧阳平关)助战。

蜀廷又下令,除了阳安关守军,汉中的兵力一律退守汉、乐二城,“敕诸围皆不得战,退保汉、乐二城”。

这是坚壁清野的战术。

但钟会的西路军有十几万,于是分兵包围汉、乐,亲自带兵打阳安关。

阳安关很险要,张翼和董厥途经阴平,为防备魏将诸葛绪进军建威,停留了一个多月。

谁知阳安关刚一开打就坏事了。

阳安关副将蒋舒谎称出兵迎战,结果临阵投敌,毫无思想准备的主将傅佥没来得及组织防御,力战而死,阳安关失守。

钟会大喜,率军。

另一边,姜维在沓中跟魏军刚一交手,听说魏军已经包围汉城和乐城,赶紧带兵奔赴汉中。

结果在路上被魏军追上,吃了败仗。

又得知魏将诸葛绪已经堵住阴平桥头,姜维故意绕道,虚张声势要包抄诸葛绪的后路,吓退诸葛绪,然后又从阴平回汉中。

还没到地方,飞报阳安关失守,姜维只好退到白水,路遇廖化、张翼和董厥部,一起赶到著名的剑阁协防。

钟会十万大军被挡在剑门关,寸步难行,到后来粮草不继,钟会请示司马昭,准备退兵时,西路军邓艾决定“捡漏”,上书要求钟会继续牵制剑阁的守军,自己挑选精锐兵力偷渡阴平道。

邓艾成功了,督促部队在阴平的抢修栈道,行军数百里,突然出现在江油关,蜀将马邈毫无防备,不战而降。

蜀国朝廷急令诸葛亮之子卫将军带兵迎敌。

阴平道 姜维该不该背锅 邓艾奇兵出阴平要感谢蜀国把持朝政的宦官。

黄皓一向忌恨姜维,没少说对方的坏话,刘禅也对姜维起了疑心,以至于姜维不敢回成都。

魏军伐蜀之初,姜维给刘禅的奏书里说,赶紧派兵守好阴平桥头,可黄皓迷信鬼神佑护,认为魏军打不进来,刘禅也没把姜维的奏书当回事。

实际上,邓艾奇兵入蜀的主要作用在于心理威慑,对蜀国构不成多大威胁。

史书没有记载邓艾偷渡阴平后还有多少兵,之前分兵出击加上战损,过阴平道前又挑选精锐,有万把人就不错了。

到达江油,邓艾这支部队已经疲惫不堪,粮草将尽,“濒于危殆”。

蜀国明明有能力消灭邓艾的孤军,但奉命迎战的诸葛瞻贻误战机,邓艾得以休整部队并开进成都平原,诸葛瞻兵败身亡。

蜀国上下一片恐慌,光禄大夫谯周劝刘禅降魏,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那一幕,刘禅开城出降。

倒是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竭力劝阻降魏,请求“父子君臣背城一战”,但无法改变其父心意。

刘谌不愿受辱,在供奉刘备灵位的昭烈庙大哭一场,回去亲手杀了老婆孩子,然后自刎而死。

蜀国降魏太快,当时东吴正要出兵援蜀,部队刚出发,这边邓艾已经完成受降仪式了。

“千里山河轻,两朝冠剑恨谯周”,这是诗人罗隐的名句,谯周被后人骂得体无完肤。

明末清初史学家王夫之的观点很犀利,他认为,黄皓和陈祇之流蛊惑庸主刘禅,漠视国政,而谯周作为蜀国学者的代表,不敢有所谏言,却指责姜维兴兵北伐。

谯周这样做,无非是取悦民众和宦官宠臣,也取悦了魏国,好保全自己的富贵,“(谯)周之罪通于天矣!” 再说姜维,正在剑门关抗敌,突然接到刘禅的命令,让他放弃抵抗,投降魏军。

姜维极不甘心,假意降魏,打算寻机起兵。

可惜凭他一人之力已经成不了大事,最终计划败露被杀。

如果非要找蜀汉亡国的责任人,除了后主刘禅自身的问题,以谯周为首的文官责任最大,然后是黄皓和陈祇之流,最后才是姜维。

再说,诸葛亮死后,蜀国缺乏一流的人才,姜维也算尽心竭力了。

诸葛的苦心 对蜀国的结局,诸葛亮早已料到。

蜀国控制着巴蜀和汉中,的确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似乎。

然而古人有言,“恃险必亡”,这是的真理。

历朝历代,企图凭险固守的割据政权数不胜数,又有哪一个长久的。

东定都洛阳,北宋定都开封,都以无险为险。

当然,洛阳比开封容易防守,开封更是,赵匡胤曾计划迁都洛阳,原因之一是为了遏制皇太弟的党羽势力,结果赵光义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赵匡胤的迁都计划就流产了。

如果一支军队把御敌的希望寄托于天险,就会失去斗志。

就像邓艾刚到江油,蜀将马邈不战而降,拱卫成都的部队也毫无战斗力。

所以蜀国的地利也是致命缺陷,凭险固守死得更快。

这就是诸葛亮执意北伐的原因。

至于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那要结合历史背景去看,,因为当初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拿下益州是唯一选择。

凭蜀汉的地理优势和综合实力,还不足以和北国争雄。

之所以成就帝业,不但拥有巴蜀,更重要的是还占据着关中。

关中的战略地位更重要,进可争夺天下,退可割据一方。

唐朝也是控制关中之后平定天下的。

诸葛武侯是顶级的战略家,怎能不知其中利害。

其北伐战略在隆中对里说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关中古称秦川,宛、洛指南阳郡和洛阳地区。

问题是,公元220年东吴夺取荆州后,蜀军失去了东出宛、洛的通路,蜀国北伐成功的机会不复存在。

魏国兵多将广,,诸葛亮情知打不下关中,所以5次北伐有3次从祁山出兵,即陇西方向。

诸葛亮出兵陇西方向的真正目的,是夺取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

那里同样地势险要,民风彪悍,如果蜀国占领该地区,又多了一道屏障,武都、阴平都在掌控之中,防守更为严密,向外突破的机会也更多。

可惜街亭失利后,蜀国又丢了陇西三郡。

蜀国不论北伐与否,最终都会被中原王朝吞并,国祚长短取决于北伐成果的大小。

但诸葛亮总不能对部将明说,蜀国“恃险必亡”,北伐是以攻为守,那样太打击士气。

结语:诸葛亮的一片苦心天地可知,日月可鉴。

后来蒋琬改变北伐战略,计划以水军沿汉、沔东下,攻魏兴、上庸,颇为失策,费祎则无意北伐。

姜维倒是明白诸葛亮的战略,继续北伐陇西。

可惜姜维的能力不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

公元256年,姜维在段谷之战惨败后,蜀国再无力发起像样的北伐,只有等着亡国了。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蜀先主庙原文及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