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和蜀国相比 蜀汉灭亡的真相真的是因为国力吗
【千问解读】
还不知道:蜀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63年,的实际掌权者下令召集各路大军讨灭蜀国。这时候的魏国是否有实力吞并已经建国四十余年的蜀汉呢?让我们分析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首先在地势上,蜀国有很大的优势。
蜀国在后期主要控制着益州的土地,汉代虽有十三州,但是益州却是其中最大的州之一,比小州要大上数倍。
益州在今天包括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再加上陕西南部的汉中盆地地区。
益州的中心腹地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人民富足,宿有“天府之国”之号,然而其四周却被所阻断,易守难攻,大诗人曾作诗咏叹益州的险要地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正是依靠着这得天独厚的地势,几千年来在益州之地割据称王,偏霸一方的诸侯数不胜数。
魏国的伐蜀大军从北而下,需要翻越平均海拔2000-2800米的秦岭山脉,面对着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阳安关和剑阁,魏军长途跋涉,作战补给延绵千里,且深入敌境,在丝毫不熟悉的地方厮杀,而蜀军以逸待劳,且有关隘可守补给充分,在地势这一点上魏军可谓是占尽了劣势。
其次再看国力,蜀国虽占据着“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益州,但是由于从时代起就开始异常频繁的北伐战争,国力已经急剧下降,此时的蜀国只有老百姓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人,军队却有十万两千人,官吏也有四万人。
蜀国人民极其贫困,严重营养不良,脸上皆有菜色。
而魏国则休养生息了数十年。
实力雄厚,在多年的对西蜀和东吴的战争中处于守势,暗暗积攒着自己的力量,魏国人口已达一百零三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余人,军队大概有五十万人左右,在国力上完全超越蜀国。
诸葛连弩 在军备上,蜀国的军队装备有命中率极高、且能一下发射十矢的诸葛连弩,能够非常有效地守住关隘,对付强大的,这就极大的弥补了蜀军数量较少的劣势。
而魏国虽然装备有产自羌胡和鲜卑的高大战马,但是适合平原会战的骑兵军团却无法在蜀国的山区发动铁骑冲击,这就使得魏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军事人才上,双方均有出色的将领。
蜀军的最高统帅是,是魏国降将,军事才能出色,被诸葛亮多次提拔,并委任以要职。
诸葛亮曾称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魏国多达11次,胜多负少,与魏国一流名将郭淮、、邓艾等人周旋多次,成为魏国西部边境的头号大患,官至大将军。
姜维手下将领、张翼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魏军主力的两大统帅邓艾和钟会,更是稀世奇才。
邓艾幼年丧父,放牛娃出身。
长大以后因为口吃只能做看守稻田和牧场的卑微小吏。
但是邓艾却从没有失去大志,一直在研习军略,每经过一处高山沼泽之地,就思考可以建立军营的地方。
当时的人都笑话他,他却不以为意。
后来邓艾被赏识,成为司马家族的心腹部将。
在魏国的西部战场曾迫降蜀军大将句安,并多次击败名将姜维。
在东部战场上曾助平定了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并击退了吴军孙峻所率领的号称十万的援军。
因功封为。
钟会则是魏国名臣太傅钟繇的小儿子,素有神童之名。
长大后,钟会以旷世谋略扬名于世,他所出的计策无不成功,世人纷纷将他比作兴汉四百年的天下第一谋士。
钟会在司马昭刚继承哥哥司马师权位时就为其出谋划策。
司马昭掌握魏国的局势更离不开钟会出谋划策。
因此司马昭非常信任钟会,当时魏国所有重要的政务都经过钟会之手才往下传达。
而调集大军灭蜀这一决策,实际上也是司马昭和钟会共同谋划和决定的。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蜀国虽然看起来弱小,但如果能够正确依靠有利地势也不是没有胜算的。
不过蜀汉政权内部却有一双双暗藏杀机的眼睛在渴望着魏国大军的到来。
蜀汉政权的阶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后来到益州的荆州士人及其后裔为主,属于、诸葛亮的嫡系,姑且称之为新派集团;一是以益州本土士人为主,属于、父子的旧部,姑且称之为旧派集团。
新旧两派集团都渴望能够主宰蜀汉政局,满足自己的利益,因而如果处理不好两派之间的关系,将会导致蜀汉后院起火。
因而在刘备、诸葛亮统治时期,当权者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平衡两派的势力。
虽然新派集团的地位较高,但是旧派集团也被给予足够重视,比如刘备死前的顾命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旧派集团的,诸葛亮也提拔重用了相当一批旧派集团团的人物,如杨洪、何袛、张翼等等。
可是,当号称“蜀中四相”的四大贤臣诸葛亮、蒋婉、, 相继去世后,新派集团的势力渐渐膨胀,朝野基本都是新派集团的人物在把持着。
而新派集团在全面掌权后随意弄权。
甚至集团内部也相互排挤。
接替董允的大臣陈袛与宦官里外勾结。
玩弄权柄。
陈袛死后,黄皓想扶植自己的亲信阎宇(荆州南郡人),排挤大将军姜维,以至于姜维因为畏惧躲在沓中屯田。
而那些没有实权的益州本土人士则趁此机会,阴谋颠覆蜀汉政权。
益州巴西阆中人周舒、益州蜀郡成都人杜琼、益州巴西西充人谯周为首的许多旧派人士都在大肆散布魏国必定灭蜀的传言。
还有很多旧派大臣和将领虽然不忍心颠覆蜀汉,但是也散布着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的言论,就连曾经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因功封为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的旧派名将张翼也不认真配合新派将领姜维的军事行动。
只是姜维需要倚仗张翼手下的兵力,才总是命令张翼率军与自己北伐,张翼出于遵从将令,也不得已出兵。
此时的魏国,在经历了公元249年的和之后的三次淮叛,经司马懿、司马师之手,军政大权已经落人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之手,由于在之前的事变和平叛时诛杀了大量忠于的大臣和将领,现如今的魏国已经改头换面,完全成为了效忠于司马昭一人的国家机器。
而司马昭本人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谋略和胆识,因此魏国的政治要比蜀国清明得多。
蜀国旧派人士很有可能在此时与司马昭联络,告知蜀国昏暗的局势,促使其攻灭蜀国。
而旧派集团和司马昭的交换条件也很简单,旧派集团对魏军不作丝毫抵抗,而魏军则负责把新派集团的官员带回中原,把益州的统治权重新交到本土系旧派士族手中。
实际上,这个交易是双方都很满意的,在灭蜀之后,司马氏最终统一了天下,而益州本土的世族大姓也重新掌握了益州局势。
不过,在开战之前,蜀汉的新派人士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些阴谋,他们只是把眼光放在了激烈的战场之上,对旧派集团释放的“魔咒”毫不知情。
果然,当的小朝廷听闻诸葛丞相的嫡子都兵败被杀,邓艾军队已经一步逼近成都的时候,便各自心怀鬼胎。
满朝大臣不是想着怎样抵抗,而是要么想着逃跑,要么想着投降。
不过就到底是逃跑,跑到哪里,还是直接投降魏军,蜀汉大臣们却争论不休。
有的大臣提议说,东吴和蜀汉是盟国,如果出奔东吴,东吴一定会收留刘禅。
还有的大臣提议说,南中七郡之地(现今云贵高原)地处偏远,且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应该跑到南中去,依然可以自守。
就在这时,益州本上旧派集团代表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自古以来,我没听说过有寄身于别的国家还依然可以自称的事情.如果现在投奔了,一定会被迫称臣。
可是魏国强大,吴国弱小,既然注定要称臣,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向一个强国称臣,而是去向一个小国称臣呢?况且早晚有一天强大的魏国会将弱小的吴国吞并掉,如果我们投奔了吴国,向吴国称臣,到那个时候我们还要再向魏国称臣。
本来投降一次就已经是耻辱了,怎么可以一辱再辱呢?再说南逃到南中这个计划,其实本来是可行的,但是要提前做好打算,然后才能成功。
现在强敌近在眼前,国家马上就要灭亡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手下的人已经靠不住了,如果我们匆忙南逃,南中还没到达,我们就被手下的别有用心的小人趁机抓住去向魏国邀功请赏了。
”这时又有大臣站出来质疑谁周说,现在邓艾已经快了,如果他执意拒降,强行攻打我们,到那个时候怎么办?谯周回答道:“现在东吴还没有归顺魏国,魏国一定会善待我们,给吴国人树立个投降的好榜样。
如果皇上投降魏国之后,魏国不封给皇上土地和爵位,我一定会拼了这把老骨头到魏都洛阳去为皇上争取应得的权益。
” 谯周这一番言论一说完,立即得到了旧派集团的支持。
不过刘禅还是有点迟疑,想要采纳南逃南中的计划。
谯周又劝刘禅说:“南逃南中这个计划实在是不可取,理由有三点。
第一点,南中是蛮夷聚集之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平时他们就对朝廷没什么贡献,还经常发动叛乱。
当年诸葛丞相率军南征,好不容易才镇压了叛乱,那些南中蛮夷是因为迫于压力才勉强表示顺服。
此后,朝廷向他们征收赋税,他们早已是满腹怨恨,一心想要报复我们。
现在我们大势已去,如果去依靠他们,他们一定会趁机对我们不利的;第二点,魏军这次兴师动众攻打我们,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攻下巴蜀一带这么简单,不彻底消灭我们的政权他们是不肯罢休的。
我们如果逃往南中,他们一定会趁我们势力衰弱而的追赶,斩草除根;最后一点如果我们凑巧。
有幸逃到了南中,在那里扎稳脚跟,对外我们要抗击魏军的进犯,对内我们又要承担迁来的宫廷内部和文武百官的费用,在我们已经没有其它赋税来源的情况下,我们势必要大大加重南蛮各部落的赋税摇役。
如果给南蛮部落所施加的负担过重,他们一定会,起兵造反,到时候我们还是无家可归。
” 实际上,此时的刘禅已经发现,以谯周为首的留守大臣们根本就没有丝毫抵抗或者是要保存蜀廷的意思,甚至还有些逼宫的意味。
再加上刘禅本身也不是一个强权果断之人,于是只得无可奈何的顺从了益州旧派的意愿。
刘禅便让秘书令邵正写了降书,派侍中张绍、驸马都尉邓良和主降派的领袖谯周到邓艾军中传达投降的想法。
二为表诚意,还顺便送去了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皇帝绶带和蜀汉。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苦谏父亲无果,,自己也无力和满朝的旧派势力相抗衡,却又不甘愿做亡国奴,在投降使者出发的当天,回到家中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之后前去祭告祖父刘备的庙,引刀自刎壮烈殉国。
刘禅降魏 邓艾接到刘禅的降书后大喜立刻应允,并让张绍和邓良先行回成都复信,随即率领军队开赴成都北郊,接受蜀汉方面举办的受降仪式。
当邓艾大军抵达成都时,刘禅率领太子刘璿和诸王,以及朝野重臣六十多人按照亡国君主投降的仪式绑上自己,抬着棺材,到邓艾驻营的辕门前跪拜投降。
邓艾手持大魏天子赐与的象征权力的节杖(有点类似后世的尚方宝剑),弯下腰来,亲手解开刘禅的绑绳,并让人烧掉棺材,接受了刘禅的投降,并且免除了刘禅等人的罪过。
至此,蜀汉政权终于宣告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内蒙古行政区划中的“盟”和“旗”是咋回事?
这些行政区名称源自时期的“蒙旗制度”。
清朝初年,清廷为了加强对蒙古诸部的控制,对率部归附或被征服的蒙古诸部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或安置所居故地,或赐予新地安居,仿满洲制编组为旗,旗长依照蒙语称为扎萨克。
自清太宗天聪九年(1635)至元年(1736),经过反复增减,先后把漠南编成49个扎萨克,此即旗之由来。
网络配图 由于漠南49 旗归附清廷较早,与清廷关系较近,故称之为内扎萨克蒙古。
后来内扎萨克蒙古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地域概念,即内蒙古。
同时为了加强对各扎萨克旗的控制,清廷又规定若干临近的旗分片每三年会盟一次,由旗扎萨克中选任的盟长副盟长主持,清廷特派钦差大臣或理藩院官员出席,审查各旗人丁,检阅军容,查验兵丁的武器、盔甲及马匹等。
战时盟长和旗扎萨克应率所属兵丁应诏出征。
49扎萨克旗分别在6处会盟。
后来凡参加同一会盟的有关各旗合称为盟,而各盟则以固定会盟地的名称,分别定名为哲里木盟、卓所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
此即盟之得名。
旗是中央领导下的基本行政单位,根据清政府的规定,各旗设札萨克,也是旗长,由清迁信认的蒙古王公充认,其职责是处理本旗内行政、司法、征税和官员任免等事务。
盟最初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只是中央对各旗的监督机构。
各盟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由清迁在每盟的札萨克和蒙古王公中选任。
盟旗制度从清朝初年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华时候。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民族自决权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内蒙古的行政区划进行了重新的调整,虽延用了原有盟旗名称,但与旧的盟旗制度完全不同,特别是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盟旗成的自己当家 人主的行政机构。
网络配图 盟在内蒙古自治区相当于其它省市的的地级建制,也相当于其他民族自治地方洲建制,解放后的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几经调整,曾有9个盟和3个地级市,分别是: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兴安盟、呼伦贝尔盟、和呼和浩特市、乌头市、乌海市。
随着地区综合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部人盟级单位先后撤盟建市,现在设有三个盟和9个市,分别是: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 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韦皇后和武则天都是控制帝王 韦皇后为什么没有成为下一个武则天
李唐一朝的红颜无数,但是个顶个都是一些狠角色。
其中最凶悍、最动人的莫过于,此人心机深沉,执掌天下,堪称“至尊红颜”。
在武则天之后,她的儿媳妇也一度效仿她,意图成为下一个女皇帝,可惜成了,徒为悲剧。
皇后把权 在窝囊了一辈子之后,唐中宗李显被自己的皇后和皇太女给毒死了。
是有个有梦想的人,这个梦想很多人都有,那就是重演她婆婆的故事,也就是当一个女皇帝。
但是韦后只看到她的婆婆武则天耀武扬威,号令天下,但是却没有看到实质。
在武则天废唐立周之前,她早已经将朝堂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且深明治国之道,也就是说两个人对朝廷的控制能力是不一样的。
武则天是一个政治水平水平非常高的女人,朝中大臣基本上人人畏惧。
曾经有宰相曾经建议废掉武后,但是最后反倒被武则天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涕泣陈情,事遂中缀。
等武后后来和唐高宗李治重修旧好之后,武后又找个理由诛杀上官仪全家,仅仅留下一个。
但上官仪的事情给当时的朝中大臣两个惊醒,一个是千万不要以一个外人的身份去干涉夫妻关系;二是武后这个女人真的很难缠。
武后到唐高宗李治末期,基本架空了皇帝,几户是以天后之名发号施令,人心所归,而政治恰恰就是人心。
而韦后的权力来源就是唐中宗,没有李显的号令,韦后和寻常妇女毫无区别,并且李显作为皇帝,他的掌控力其实十分虚弱,施政水平低下,是一个很无能的人。
在推翻自己母亲武则天之后,李显并没有一鼓作气消灭反对自己的武家势力,反而放任武家做大做强。
在武家重新崛起之际,李显又将李唐复国集团的五王进行打击,导致五王下场悲剧,这使得李显对朝廷的控制能力极为薄弱。
试想拥护李唐江山的五王身首异处,迫害李唐宗室的武家日益昌隆,长久下去,则忠于李唐的大臣日渐减少。
在李显主政期间,甚至发生了太子逼宫事件。
太子将武家首领父子诛杀,意图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但是最后功亏一篑。
但是令人诧异的是,李显居然拿着自己儿子的人头去祭奠武三思父子,其昏聩可见一斑。
在这的情况下,韦后并没有她婆婆则天皇帝的影响力,并且唐中宗自己本身为对朝廷控制力也不够,所以韦后并没有夺权政权的基础。
扶持幼帝 在自己的老公死后,两位皇后都想到了扶持幼帝,但是很显然,韦后是受到了自己的婆婆的示,有点依样画葫芦的意思。
武则天虽然当初和李治两圣共治,但是并没有蠢到李治一死就自立为帝。
武后临朝这段时间,借着自己丈夫、儿子们的名义利用好权力清除了大量政敌,扶持起了自己的武家集团,以至于武家集团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耀武扬威,连李唐皇室都不放在眼里。
而韦氏则无援,则天皇帝当初将其一家老小流放,诸兄身死。
流放韦氏也是被武则天借题发挥,本来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因为李显的原因一路连升,但是在任命韦玄贞为侍中的时候,近臣不同意。
唐中宗就发怒说,“我就是把天下给韦玄贞都行,有何不可!何况只是一个小小的侍中。
”武则天听到儿子这样说,也就是借故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把韦家流放。
武后的政治基础极为雄厚,连皇帝的废立都能做到,朝野之间已无像样的政敌,大小政敌都被她一网打尽,所以武则天将自己的四个儿子把玩于手掌之中,废如探囊取物,其中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此人比他的哥哥李显还窝囊软弱,让武则天更好的把控。
在扶持幼帝这方面,武后还一个天大的优势,那就是这些皇帝和以前被她逼死的太子们都是武则天的亲生血脉,所以在大义名分上占有优势。
和武后一样,韦后也想走立幼帝之路,然后在玩一出韦后临朝,通过控制幼帝来掌握政权,垂帘听政。
但是她和婆婆武则天当政之前已经剪除所有的政敌不一样,韦氏则没有那么大的权威,或者说唐中宗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威。
并且在唐中宗身死之后,以和王子(李旦之子)为首的政治集团空前强大。
太平公主可是一个绝对的狠人,武则天面对自己的四个儿能狠下心来,但是唯独面对太平公主依旧是宠爱有加。
太平公主也是很孝顺母亲,还会给母亲送各种面首,做各种脏活。
而李隆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更是一代猛人,他和自己的姑姑联袂推翻了 韦后扶植起来的李重茂,也就是后来的唐殇帝。
悲剧下场 韦后和自己婆婆的下场都不怎么好,其中武曌皇帝虽然的数十载,但是到了最后年老体衰的时候,直接被朝廷政治反武政治集团逼宫,不过死的时候还算体面。
韦后扶持的唐殇帝根本得不到太平公主为首的政治集团的认同,所以最终李隆基等人带着人前往皇宫逼宫,太平公主更是一把将侄子拉下宝座,说“人心已经都归向相王,孩子,这个位置不是你的了!” 但是韦后和她的女儿下场就十分可怜了,母女两直接被李隆基带过来的直接一刀一个,人头落地,血洒皇宫。
本是一家亲戚之间,却处处充满了暴力和仇杀。
到最后,韦后非但没有能跟自己的婆婆一样坐上皇帝宝座,还把老公家的江山给弄丢了。
皇室斗争十分残酷,唐殇帝在被废不久,就很蹊跷的病逝,李唐的神器终于在两个女人的纠缠之后重新回到了李唐族人的手中,从此皇室就改为了李旦一脉,终于结束了后宫的纷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