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01 点击数:
简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出自南北朝:吴均的诗的《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千问解读】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出自南北朝:吴均的诗的《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书信初中文言文文言文初中写景山水 吴均的简介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

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注释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

急,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向高处伸展。

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3.激:冲击,拍打。

24.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5.好:美丽的。

26.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7.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28.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

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

转,通“啭”鸟鸣声。

这里指蝉鸣。

穷,穷尽。

29.无绝:就是“不绝”。

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绝,停止。

30.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

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

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

戾,至。

31.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2.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

经纶,筹划、治理。

世务,政务。

33.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窥,看。

反,通“返”,返回。

34.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

柯,树木的枝干。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蔽,遮蔽。

35.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昼,白天。

犹,好像。

36.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疏条,稀疏的小枝。

交映,互相遮掩。

交,相互。

37.见:看见。

38.日:太阳,阳光。

《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文言现象通假字(1)“转”通“啭”,鸟叫声。

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

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古今异义(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

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

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

奔(4)穷:古义:穷尽。

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 .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

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

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2)[上]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3)[无]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5)[直]直视无碍(直接)争高直指(笔直)(6)[负] 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8)[见]有时见日(见到)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词类活用(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8)负势竞上 ( 上 :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 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翻译重点(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特殊句式省略句(1)“(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3)“(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倒装句(1)后置定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中心思想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书信中的一个片段。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鉴赏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其中,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

意境美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

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

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

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志趣美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

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语言美本文是用骈体写成的一篇山水小品。

骈文常用四字六字组织,故亦称“四六文”。

本文只140多个字。

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和形象的描绘,把他从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看到的山光水色告诉了他的朋友,让朋友分享富春山川之美。

骈(pián)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

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 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结构美《《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文学结构:骈(pián)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

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中国的散文从汉代到六朝,出现了“文”、“笔”的对立。

所谓“文”,就是专尚辞藻华丽,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骈文。

所谓“笔”,就是专以达意明快为主,不受字句和声律约束的散文。

(此处所述不当。

据刘勰《文心雕龙 总述》引录颜延之观点称:笔之为体,言之为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而刘勰本人的观点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发生于宋齐时期的文笔之辩着眼点在于有韵与否,而非散文骈体之别。

而况,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韵,故加修正。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

唐以后。

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直至清末,骈文仍十分流行。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骈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

中唐古文运动以后,稍告衰落。

在元明两代成为绝响。

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闿运为最后一个作家。

总概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情感1、淡薄名利,流连山水。

2、劝友归林。

(友:指朱元思) 《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创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吴均 古诗》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该文同时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1课中。

吴均名句推荐 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作者:吴均:出自《登二妃庙》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

作者:吴均:出自《登二妃庙》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作者:吴均:出自《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作者:吴均:出自《山中杂诗》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作者:吴均:出自《与朱元思书》

薛仁贵到底是如何引发天山乱局的?

到底是怎么引发天山乱局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薛仁贵的故事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三箭定天山”的传说,这个传说不但在薛家将的系列故事中被广为流传,在史书上也有记载。

由于两唐书中对薛仁贵参与征讨铁勒九部之战没有详细的记载,因此对于他到底是如何定天山的一直。

很多人以铁勒的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为依据,将薛仁贵认定为平定铁勒乱局的首要功臣。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陪葬唐太宗昭陵的郑仁泰墓被发掘,郑仁泰的墓志铭出土,我们才从中看到了“三箭定天山”的真相,也揭开了这个千年的历史谎言。

事情发生在年间,统治铁勒九部的回纥首领闰婆去世,他的侄子比粟毒抢夺了儿子比粟的首领位置,联合同罗、仆骨等部族进犯边境。

唐高宗李治派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元帅,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将出兵天山,平定铁勒的乱局。

唐军到了天山脚下后,铁勒人集合了十余万军队与唐军对峙,还派出数十骁勇的骑士前来挑战。

薛仁贵出马三箭射杀三名骑士,震慑了铁勒九部。

然军顺势掩杀,铁勒军大败溃逃,也有部分投降薛仁贵。

薛仁贵收兵后,草原上便出现了“三箭定天山”的歌谣。

从两唐书上的这些记录来看,薛仁贵三箭射杀对手,击溃铁勒大军是存在的。

然而从郑仁泰的墓志铭来看,这只是大战的开始,而并非战争的结局。

唐军虽然通过这一战建立了绝对的优势,但是距离平定天山还很遥远,更谈不上什么“三箭定天山”了。

在此战过后,唐军兵分两路追击溃逃的铁勒军队,取得了一些胜仗,然后局势却变得每况愈下。

先是郑仁泰一路军一万四千名轻装穿过沙漠追杀铁勒人,却遭遇暴风雪导致损失惨重。

军队只能丢弃兵器后撤,粮食不够了吃马,马吃光了吃人,回到天山时只有不到八百人。

薛仁贵这一路稍好,不但打胜了对手,还抓住了对方首领兄弟三人,招降了大批铁勒军队。

可薛仁贵这人治军不好,军纪涣散,劫掠了大批铁勒百姓放牧的牛羊马匹,引发了草原各部的不满。

再加上薛仁贵坑杀铁勒降军、强抢铁勒牧民的女子为妾,收受铁勒贵族的贿赂等等行为,使得草原上铁勒的百姓们纷纷起兵反抗。

这么一来本来快被平定的铁勒九部接连造反,天山下的局势失控。

薛仁贵采取了强硬的手段镇压草原各部,结果滥杀的行为引发各大的变乱,铁勒的局势彻底糜烂,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中原王朝和铁勒九部的渊源很早,在时期这些北疆的少数民族就已经在人的统治下谋生。

唐初的时候,铁勒九部互相征伐,最后形成了回纥和薛延陀两大势力。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派攻打,回纥和薛延陀出兵帮忙,于是在东突厥被灭后得到了大量原属于突厥人的领地。

由此开始铁勒九部开始飞速发展,他们驱逐了人,成为西域的最大势力。

再后来铁勒两强相争,回纥联合唐朝剿灭了薛延陀,取得了薛延陀的领地,成为西域的霸主。

唐太宗在铁勒回纥的领地上设了六府七州,将所有的铁勒人纳入了唐朝的管理之下。

唐朝封回纥首领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领瀚海都督府都督,归属于关内道的燕然都护府所管辖。

唐朝还在铁勒回纥的六府七州设立驿站,开辟交通大道,加强朝贡和贸易活动,将整个回纥纳入了唐朝的政治圈。

吐迷度及其儿子闰婆当回纥首领期间,铁勒人和唐朝的关系是很好的,唐朝在西域与西突厥的战争也得到回纥的大力支持。

有了唐朝的支持,回纥的势力南压土谷浑和,北至西突厥,成为西域共主。

而薛仁贵出兵铁勒的战争是在闰婆去世后,闰婆的侄子比粟毒挑起的争端。

李治派郑仁泰和薛仁贵去天山,是打着剿抚并举的主意。

其实对于铁勒的叛乱,参与的只有比粟毒等小部分人,大部分铁勒部族都处于观望态度。

这些观望的铁勒部族中,有的是原来薛延陀的百姓,他们在薛延陀被灭后并入回纥。

本身而言这些人是亲近唐朝的,也是因为唐朝存在,他们才没有被回纥贵族杀掉或卖为奴隶。

还有部分是原归属于东突厥的铁勒人,他们是在东突厥被灭后被唐朝迁到回纥的,主要收六府七州的唐朝官府管辖。

铁勒九部中回纥只是其中之一,而支持比粟毒的只是回纥中的一小部分。

如果在第一次战争胜利后采取剿抚并举的措施,重新拥立回纥首领,铁勒的乱局不难收拾。

然而郑仁泰深入沙漠追杀回纥军队,薛仁贵在瀚海都督府等六府七州劫掠百姓等行为,让这里的铁勒百姓人人自危。

尤其是薛仁贵在瀚海都督府干的事情,既丧失了这里的民心,也让唐军在这里被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敌视。

而六府七州之地深入西域,在今天的新疆西部,周边全是西域各部。

在这种情况下,唐军被西域人所孤立,然被被群起而攻之,乱局便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说郑仁泰在沙漠中的失败是天灾问题,而薛仁贵在铁勒引发的乱局则是人祸遍地。

而这些人祸不但无法平定铁勒乱局,还让天山脚下的唐军处于的危险之中。

最后还是唐高宗李治派出了铁勒贵族出身的唐军将领契苾何力前往天山收拾残局。

契苾何力是铁勒契苾部的首领,也是唐军中的,曾经参与大破土谷浑、剿灭高昌、击败国和攻打西突厥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他的老婆是李唐皇室的宗室女临洮县主,因此受到李世民和李治两代的信任。

他率领五百起兵进驻回纥,杀死了随同比粟毒叛乱的回纥贵族两百于人,免去了其它铁勒和草原部族的罪行,使得叛乱得以平息。

然后契苾何力再任命闰婆的日子比粟为回纥首领兼瀚海都督,铁勒九部重新回到唐朝治下。

而薛仁贵和郑仁泰只能的回到长安,接受朝廷议罪处罚。

郑仁泰身为主帅被降级为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却因之前的功劳逃过一劫,没有受到处罚。

这是因为薛仁贵出身于玄武门的北苑,在攻打和西突厥的战争中有上佳的表现,才被李治保了下来。

实际上我们从真实的历载中来看,薛仁贵在平定铁勒九部的表现很不合格。

除了第一战三箭射死人以外,没有任何功劳。

而他做的劫掠草原百姓,抢劫铁勒女人等事情,反而给成为天山局势糜烂的重要原因。

如此看来,草原上“三箭定天山”的歌谣对薛仁贵来说是莫大的讽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出自隋代:卢思道的诗的《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生活边塞乐府相思军旅 卢思道的简介 卢思道(公元531年-583年)字子行。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邢劭(字子才),以才学重于当时,仕于北齐。

齐宣王卒,朝臣各作挽歌10首,择善者用之,思道十得其八,时称“八米卢郎”。

北齐末待诏文林馆。

北周灭齐后入长安,官至散骑侍郎。

一生的主要文学活动在北朝。

《从军行》卢思道 古诗翻译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历战的山谷中都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汉将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今北京城北)迢迢三千里之遥。

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

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事在公元前51年),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从军行》卢思道 古诗赏析《《从军行》卢思道 古诗》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卢思道 古诗》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

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古乐府《《从军行》卢思道 古诗》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本篇也是如此。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

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

“飞将”即西汉著名将领李广。

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

“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

“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

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紧张的征战生活。

“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

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

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

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

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

“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

“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

连年的战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长期和残酷。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

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欣赏那美丽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

“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卢思道 古诗,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意思是说匈奴已投降了,将军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卢思道 古诗》,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

”可以说《《从军行》卢思道 古诗》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

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卢思道 古诗》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卢思道 古诗》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卢思道名句推荐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作者:卢思道:出自《从军行》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作者:卢思道:出自《从军行》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作者:卢思道:出自《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作者:卢思道:出自《从军行》

加入收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