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01 点击数:
简介:《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翻译及注释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

【千问解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翻译及注释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讲解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

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

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

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

“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

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

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

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接下来的“燕[yān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

“勒”,刻的意思。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

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

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

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

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创作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点评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

现仅存一首。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

和帝纪》)。

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评论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

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这恰与《苏幕遮》仿佛。

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

“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此词慷慨悲凉,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赏析二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

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

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

“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

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

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

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

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

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

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

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

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

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

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

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

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范仲淹名句推荐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作者:范仲淹: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作者:范仲淹: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作者:范仲淹: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作者:范仲淹: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作者:范仲淹:出自《御街行·秋日怀旧》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作者:范仲淹:出自《江上渔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范仲淹:出自《苏幕遮·怀旧》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作者:范仲淹:出自《苏幕遮·怀旧》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范仲淹:出自《苏幕遮·怀旧》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作者:范仲淹:出自《苏幕遮·怀旧》

春秋时期:巴国十几万百姓去哪儿了?

如果说所作《》当中躲避秦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隐居人真的存在,那这些人一定就是人。

我们一直称四川盆地一带为巴蜀,就是因为在先秦时代哪里存在这两个国家,巴国和蜀国。

巴国是一个曾经创下过辉煌青铜器文明的奴隶制国家,在被后来的秦国击败并吞并之后,巴文化消失直至湮灭。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曾经极其辉煌的文明,怎么会消失的那么突然,那么彻底呢? 从巴国的历史形象和今天出土的文物来看,和中原文化有极大的差别,很容易让人们误解巴国文化是少数民族。

但实际上,巴国人是地地道道的华夏族。

巴人不但和是同一脉系,而且还参加了的联盟军,并且是前锋部队。

巴国的国号,也是在武王伐纣之后,跟中原诸侯国一起分封的,是第四等的子爵国,跟一个级别。

巴人文化是为数不多的起源于长江流域的华夏文化,曾经与当地“盐水女神”为代表的某个神秘的社会争夺盐矿。

经过空日持久的战争,最终巴人获得了胜利,控制食盐之后,变诞生了“盐巴”和“巴盐”两个词汇。

他们依靠这一自然资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部族,尤其是在获得周王朝的分封之后,便发展出了极为发达的文明。

随着春秋时代的到来,巴国由于夹在秦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中间,艰难的生存,由于巴蜀两国不但有珍贵的食盐资源,而且物产丰富,是列国诸侯中的粮食产量大国。

所以不断的被秦楚两国觊觎蚕食,国土面积不断缩小,直到战国中期被秦国彻底吞并。

其先进的文明随着巴国的覆灭突然消失,十几万巴国人竟也不知所踪,千百年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谜团。

有一种说法是巴国的人口被全部坑杀,就像后来他们在当中坑杀40万赵军一样。

不过我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巴国的实力远远不足以和秦国抗衡,完全没必要通过屠杀人口来削弱。

再者,是一个大争之世,人口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争资源,平白无故的杀掉这么多巴国人口,且不说丧失了这么多兵源,天府之国的农田要依靠谁来耕种呢?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巴国在覆灭之后,除了战死的之外全都大规模迁徙了。

在商洛地区存在的神秘洞窟似乎能够解释这一假说。

在陕西商洛,存在着九百多个神秘的洞窟,全部都依山面水。

要进入洞穴,必须得穿过湍急的河流,进入那些呈长方形、四壁平平、明显是人工修建的洞穴。

按照这个路数,简直就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记载的桃花源。

更加明显的是,在洞窟中出土的文物和相关符号,跟三峡巴国出土的文物和符号惊人的相似,几乎就可以确定,商洛洞窟就是巴国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躲藏的地点。

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桃花源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桃花源里躲避秦国战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可能就是巴国人。

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巴国人并没有被屠杀,也没有逃离家园,而是留在了巴国故地,只是不再称呼自己为巴国人了。

由于秦国的法家制度,能够很迅速的使人们进入规范化,巴国人在秦国的驯化之下,没过多久就变成了地道的秦国人,忘记了自己原来的属性。

总而言之吧,我是不相信一个曾经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族群,会平白无故的突然消失。

隐居也好,改头换面也罢,总之还是生活在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经过常年的演变,融入到这个庞大而伟大的华夏族群当中。

随机文章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秦始皇是成功的皇帝吗?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史上最强的核巡航导弹(造价673万美元)揭秘史前利莫里亚文明之谜,不重物质修炼精神成神(乌托邦文明)揭秘中国国花是什么花,牡丹VS梅花谁才是(两败俱伤菊花也来凑热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四川曾经有个巴国,后来为什么灭亡了?

巴蜀是指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当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实际上已经没有巴蜀。

在我们现在的语境中,蜀是指四川,巴是指重庆(重庆简称渝或巴)。

在古巴蜀的地域概念中面积却大的多,不仅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还包括陕南及鄂西等地,你看演义中陕西的汉中都属于蜀国。

而巴蜀名称的由来则是因为两个古国而得名,“蜀”是指,“巴”是指古巴国。

无论是古蜀国还是古巴国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

古蜀国出土的三星堆遗址,其文物的风格中华文化迥然不同,造型十分奇怪,以至于被有些人说是外星文明。

而古巴国在出土文物方面比古蜀国逊色一些,并没有让人很惊讶的发现,但是这样反倒为其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那么,古巴国的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昊是传说中的氏,“三皇”之一,也就是说巴人是伏羲氏后裔。

巴人崇拜老虎,以老虎为其民族的图腾,他们自称“虎之族”,因为在上古时期“虎”的发音是“巴”,于是他们被别的民族称为“巴人”,这以称呼一直延续下来了。

这是近代学者考证出来的。

巴人最初的活动范围在陕西汉水流域一带,在殷商时期才迁徙到四川东部,从此在这里生活了3000多年。

而四川东部的丘陵地形也逐渐培育出了巴人的骠悍性格,他们在之中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渔猎畜牧、繁衍生息。

古巴人一直有着人祭的习俗,这个习俗为他们的骠悍性格作了一个重要注脚。

在打仗之前巴人一定会人祭,因为他们的民族崇拜是虎,祖先死后就会变成虎,而虎是要吃人的,如果不人祭,巴人觉得祖先不会保佑他们。

除了打仗之前要人祭,在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中,巴人也要人祭。

要知道,在先秦时期华夏大地上的各民族对祭祀祖先都是尤为看重的,不仅仅是巴人。

当中原文明发展到时,人祭已经逐渐偏少,但巴人还依然坚持人祭,其实这反映出他们的文明发展比中原文明慢。

性格彪悍尚武的巴人经过不断征服,在最强大时地盘包括今天的湘、鄂、川、陕、黔等五省。

但最终巴人还是没能坐大,光彪悍尚武是不行的,还得有强大的文明来支撑才行。

巴人的文明始终落后于中原文明,其结局注定是要被中原文明所灭掉的。

比如在商王时期,巴人就与商王朝发生过激烈战争。

武丁的妻子率领大军与巴人战斗,最终以巴人的战败而告终,不得不向称臣纳贡。

妇好这个女人不简单,她是中国史上首位女政治家,我记得《国家宝藏》有一期就讲了妇好。

殷商末年,巴人又加入了以周为首的反殷集团。

他们还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在战斗中十分英勇,成为的主力部队之一。

所以在克服殷商周朝建立之后,巴人被予以厚待,巴人的活动范围之地被分封为诸侯国。

这大概是巴人建国的始端。

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楚国的崛起,巴国经常与楚国发生冲突。

他们经常被楚国所节制,但一有机会立马有反楚,然后楚国又镇压下去。

这种情况周而复始了很多次,也反映出巴人内心的自尊与骄傲,他们不愿被别的民族所控制。

后来,巴人又与西边的蜀国发生过冲突。

巴人向强大的秦国求助,派著名谋臣等人率领三十万大军入川帮助巴人打蜀国。

有了秦国的帮助,很快蜀国就被灭掉了。

但秦国何等鸡贼,顺手又把盟友巴国给灭掉了。

秦国有了巴蜀之地作为经济和战略大后方,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

只是巴人就比较悲催了,他们失掉了自己的国家来保障其民族的血统纯正,于是慢慢被混血,巴人这个种族自然也就消失在历史中了。

如果你了解重庆人,其实从他们身上还能看到一些巴人的彪悍个性,重庆的四川话给人感觉比较“硬”、比较“冲”,不像四川、云南、贵州的四川话那样“软”。

随机文章君主:玛丽一世-血腥玛丽和她的短暂统治咖啡店幻觉使你的眼睛欺骗你,盘点能让人产生错觉的图片aidma销售法则简析,消费者心理过程总结出的最佳销售策略该如何正确对待人工智能,毁灭世界或是助手(全在人类一念之间)国外海滩惊现两具美人鱼尸体,如丝般顺滑的头发/魔鬼的样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