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心易虑典故出处介绍和释义解读
【千问解读】
孙策死后把东吴交给孙权来打理,没想到在孙权的带领下东吴日益壮大,成为了三国中唯一能和曹魏抗衡的国家。
其实很多人都对孙权的评价很高,认为孙权是曹操还有刘备中情商最高的人,东吴始终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内斗这方面孙权是做的很好的。
而且孙权也是一位能放下自己身段的人,这次讲的成语变心易虑背后就有这么一个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出自《三国志·张昭传》,时间大约是在孙权称帝后的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之间。
这个故事其实是吴大帝孙权与江东老臣张昭之间的一次谈话。
先来看看原文: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
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
昭避席谢,权跪止之。
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
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
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权辞谢焉。
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样:张昭每次上朝,言辞气概雄壮严厉,神色大义凛然。
他曾经因为直言不讳不合孙权的心意,孙权有一段时间禁止他参加朝会。
后来蜀汉使者来到东吴,炫耀蜀汉的德泽美好,东吴群臣却无人能够应对,。
孙权叹息地表示:“如果张昭在场,即使蜀汉使者不被折服,也一定会垂头丧气,哪会像现在这样自卖自夸!”
第二天,孙权先派人前去探望,随后自己来到张昭府中。
看到孙权到来,张昭离开坐席向孙权谢罪,孙权跪坐阻止。
等双方坐定之后,张昭抬头对孙权说道:“从前太后、桓王不是把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将陛下托付给老臣,因此我尽节效忠,以报厚恩,即使死了也足以让后人称道。
可惜我思虑短浅,违背了陛下的旨意,自以为从此沉沦直到老死,再也得不到陛下的信任。
没想到又蒙陛下召见,可以继续侍奉左右。
不过我内心是想为国家做事,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如果想改变我的初衷,以讨好取悦他们而获得荣华富贵,这是我做不到的。
”孙权听罢,随即向张昭道歉。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张昭话中的“变心易虑”,意为改变心意,违背初衷。
这句成语的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张昭本是江淮名士,不仅为孙策占据江东立过大功,在孙权掌权之初也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随着孙权年纪的增长,对于这位老臣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张昭的直言不讳非常不满。
张昭也有个弱点,总是将孙权当孩子,喜欢倚老卖老,喜欢用孙权的母亲和哥哥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来教训孙权,这更让孙权难以忍受。
故此,有一段时间孙权对张昭都非常的冷淡,甚至当中讥讽。
而张昭也不愿受辱,干脆辞职退休,从此远离孙权,想过几天清静日子。
但蜀汉使者的出现,令孙权意识到张昭的作用,于是便上门拜访,一则想让张昭发挥余热,二来又想让张昭俯首帖耳。
没想到张昭根本不吃孙权这一套,老调重弹,不仅再度提起孙权的母亲和哥哥,又以“变心易虑”提醒孙权自己不会发生任何的改变。
因为有事相求,这一次孙权只好忍了,向张昭道歉,不过心里却非常不满。
没过多久,双方再度出现矛盾,结果闹出了孙权命人用土封住张昭家门的大笑话。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