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一共包含了哪些内容?保存下来的有多少?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8-0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永乐大典》是清朝永乐年间,由2000多名学者花费5年时间完成的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一共有一万多册,字数达到了惊人的3.7亿字,估计一个人想全部读完一辈子时间可能都是不够的。

那《永乐大典》中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呢?既然是百科全书肯定是什么方面的内容全部包含其中了,所以对我们了解古时候的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永乐大典》如今保存下来的并不是很多。

大部分都被销毁或者流散海外了。

《永乐大典》一共包含了哪些内容?保存下来的有多少?

先说说《大典》的正本与副本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翰林学士解缙主持,三千多人参加,历时四年,于永乐六年(1408年)修成的大型类书,参与编校、誊写圈点者三千余人,辑入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搜集极为宏富。

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成书,全书目录六十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在3.7亿字左右,赐名《永乐大典》。

《大典》成书于南京,书成后未能刻板,只抄写一部,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时,命令撰修陈循将文渊阁藏书每种挑选一种,共装100柜及《大典》正本一起运至北京皇宫。

《大典》到京,贮于文楼,其他100柜图书则暂存左顺门北廊。

正统六年(1441年),文渊阁建成,于是将左顺门北廊的书运入阁中,《大典》则仍贮文楼。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不幸失火,《大典》所据原稿及所藏其他图书均付之一炬。

自此,《大典》遂成孤本。

《大典》由于种种原因,从成书起,便束之高阁。

《野获编·补遗》记载:“(明成祖)多修马上之业,未暇寻讨,列圣亦不闻有简阅展视者。

”有明一代277年,历16帝,其间除明孝宗为使自己长命百岁,曾将《大典》所辑金匮秘方书录给太医院外,只有明世宗“按韵索览,几案间每有一、二帙在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

世宗怕殃及附近的文楼,严令将《大典》全部抢运了出来。

为了预防不测,他还决定重录一部副本。

此事搁置了几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才召选书写、绘画生员109人,正式开始抄绘。

重录前,世宗与阁臣徐阶等经周密研究,制订出严格的规章制度,誊写人员早入晚出,登记领取《大典》,并完全依照《大典》原样重录,做到内容一字不差,规格版式完全相同,每天抄写三叶,不得涂改,也不允许雇人抄写。

这样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本的原貌。

《永乐大典》一共包含了哪些内容?保存下来的有多少?

重录工作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朱厚熜辞世时尚未竣工,到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才算大功告成,共费时五年。

明亡后发现,永乐正本已不知下落,正本去了哪里?后人不断推测,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说。

因为在明代帝王中,曾阅读过《永乐大典》的,仅孝宗、世宗两人。

世宗对《永乐大典》“殊宝爱之”,所以正本极有可能殉葬于永陵。

在明代,生者所爱书籍殉葬不乏其人,如上世纪山东发掘鲁荒王朱檀墓时就有《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等典籍。

而明永陵的宏伟超过明代诸陵,以其建筑规模,也存在殉葬《大典》正本的可能。

但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朱厚熜逝世,次年隆庆元年三月办完丧事,而《大典》录副工作到四月份才告结束,没有正本录副就无法进行,永陵说疑问重重。

二是有研究认为她藏于皇史宬夹墙。

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王仲荦先生等认为修成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大殿墙壁奇特,东西墙厚3.5米,南北墙厚6.1米,为建筑中所罕见。

《永乐大典》正本有可能藏于皇史宬夹墙内。

三是郭沫若等先生大典毁于明亡之际的看法,认为明末,正本付之一炬。

更具体一点,正本是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焚毁了。

起义军在占领北京42天后被迫撤离,撤走时,曾放火焚烧宫楼。

四是毁于清朝乾清宫大火一说。

据《鲒埼亭集外编》记载:雍正间,《永乐大典》副本由皇史宬移藏翰林院,全祖望在翰林院看时发现有缺,于是猜测正本“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宫中,顾莫能得见者。

”到清末,缪荃孙不但承袭此说,还进一步发挥:“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一场大火,正本被烧毁了。

”有的学者指出这没有根据。

因为乾隆曾清理宫藏图书,所有善本全部集中乾清宫旁的昭仁殿。

但是《永乐大典》有1万多册,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易被发现的,《天禄琳琅书目》中未编入《大典》,证明正本当时并没有藏在乾清宫中。

目前我们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正本在哪里?是否还在天壤之间,由于史籍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不妨寄一线希望,某一天我们还会见到她。

第二个问题我想让大家认识《大典》的副本

《永乐大典》一共包含了哪些内容?保存下来的有多少?

《永乐大典》副本迄今四百余年,经历兵燹火厄,人为偷盗等,不完全统计,散落在国内外的《大典》仅有400册左右,继续搜寻,不排除天壤间还会有新的发现。

既然《大典》副本是按正本原样重录的,正本已不存在,就让我们介绍一下副本的版本情况:

载体材料

纸张:《大典》使用的是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皮纸,当时北方习惯称为白棉纸。

因“其纵纹扯断如棉丝,故曰‘棉纸’”。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这种纸在嘉靖前后产量很大,纸质洁白柔韧,是印书的佳选。

藏书家们习称“白棉纸本”。

《大典》本用纸厚度为0.12毫米的白棉纸。

墨:明代以徽州墨最著名,产量也大,以黄山松烟加多种配料制成,销售全国。

程氏、方氏等徽墨商世代经营,驰名海外。

朱墨则以朱砂矿物质制成,颜色经久不褪。

字体插图

字体:除标题首字用多种篆、隶、草体书写外,正文为楷书台阁体。

明清时对科举试卷文字,要求端正整齐,大小一致。

所以生员和经过科考任命的馆阁、翰林院官员都擅长这种字。

明代楷书一般横竖撇捺都比较张扬,不甚拘谨,有宋元遗韵。

明末以后,受董其昌影响,字体追求圆润,馆阁体字日渐平庸。

《大典》字体端正整齐,而有洒脱精神,实为写本精品。

插图:《大典》中各类插图包括人物故事、博古器物以及宫室建筑、园艺花木、山川地图等,用传统白描线条笔法,人物景象,生动逼真,工致精美。

嘉靖录副时,也由画工以原图摹绘而成。

因此,这些插图是宋元和明初画家们的绘画作品的遗存,在绘画史、书籍插图史方面也极具价值。

栏格版式

全书为手绘朱丝栏本,框高35.5厘米,宽23.5厘米,四周双边。

八行,大字单行十四五字,小字双行不顶格28字。

版心上下大红口,红鱼尾。

上鱼尾下题“永乐大典卷×××”,下对鱼尾之间题叶次。

其边栏、书口象鼻、鱼尾都系手绘,《大典》用纸需数十万张,手绘栏格也是大工程。

有推测,如果不用工具既慢又不齐,可能是用薄板将边栏、书口处镂空,加以固定,再在板上用笔刷上红色而成,栏内的直格是另一次完成,中国古代卷轴制度的写本多打乌丝栏格,据说也有专用的笔床。

书内文字,正文为墨色,引用书名及书口文字用红色。

断句用红色小圆戳钤印,朱墨灿然,便于阅读。

装订形式

《大典》为包背装,即每叶纸,字面向外由中缝对折,书脊先用纸捻订牢,外面用硬纸板裹一整块黄布连脑包装作书皮。

装裱后在书皮左上方贴长条黄绢镶蓝边书签,题“永乐大典×××卷”。

右上方贴一小方块黄绢边签,题书目及本册次第。

每册30-50叶不等,每册多为二卷,也有一卷或三卷的。

全书高52cm、宽约31cm。

第三个问题我讲讲《大典》副本的流散

据记载,《大典》嘉靖副本贮藏皇史宬配殿约150年,到清雍正间(1723年—1735年)被移贮翰林院敬一亭。

从此这部内府藏书开始被大臣们借阅辑录佚书,从而不断遗失并遭受各种破坏。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修《四库全书》曾利用此书,清查时发现已缺失2422卷,约一千册。

此次共从中辑佚书300余种。

嘉庆、道光间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统志》时又利用《大典》,这期间由于监管制度不严,又被官员大量盗窃。

另外,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蛮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

尤以英侵略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该国。

光绪元年(1875年)修缮翰林院建筑时,清查所存《大典》已不足5000册。

另据记载,次年翁同龢入翰林院检查《大典》只剩800册。

最后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翰林院成为战场,《大典》除战火焚毁破坏以外,再加上人为抢劫,使翰林院所藏副本至此化为乌有。

各国侵略者将抢劫的大量财富文物盗运回国,《大典》从此散布在世界各国图书馆和私人手中。

国内一些文人书贾也竞相购买收藏,以为奇货可居。

这部曾藏于明内府、清官署的万余册《大典》,不到百年几乎是灰飞烟灭。

宣统二年(1910年)京师图书馆成立时,教育部只拨交劫余的60册《大典》,作为京师图书馆最初的收藏。

《永乐大典》一共包含了哪些内容?保存下来的有多少?

第四个问题我讲讲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收藏

《大典》的毁灭,不仅是中国学术的重厄,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

为搜寻《永乐大典》作出巨大贡献的郑振铎先生在50年前就曾经感慨地说到:假如《永乐大典》全部保存到现在的话,我们对于中国古文学史的面貌是可以看得更完全的。

……仅仅就这百存三四的《大典》说来,我们已经可以从那里边得到不少的珍罕而且重要的资料了。

经过国内外学者调查,现藏《永乐大典》400册左右。

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专藏,《永乐大典》在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和保存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经过百年的努力搜求,今天,国家图书馆的《永乐大典》数量已达222册,在架书为162册,其中60册暂存台湾。

实际上在清末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学部就提议将翰林院残存的《大典》移交京师图书馆庋藏,但未得办理。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周树人(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的工作。

在他的建议和努力下,教育部咨请国务院,将翰林院所存《大典》残本送归教育部,交由京师图书馆储藏,获国务院批准。

教育部当即派员前往陆润庠处,将64册《大典》运至教育部。

除4册置于教育部图书室展览外,另60册送往京师图书馆,这是国家图书馆入藏的第一批《永乐大典》。

京师图书馆在细心整理,妥善保护这60册《大典》的基础上,四处征集,广为搜罗,其间,京师图书馆几易馆名,但大典的收藏工作却从未停止过。

到1934年,馆藏《永乐大典》的数量已达93册。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华北局势动荡不安,政府下令古物南迁。

北平图书馆先将敦煌写经、古籍善本、金石拓片、舆图及珍贵的西文书籍装箱后存放在天津大陆银行等较为安全的地方。

1933年5月,教育部电令北平图书馆将宋元精本、《永乐大典》、明代实录及明人文集挑选精品南迁,以防不虞。

接电后,北平图书馆即将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善本典籍运往上海,存放于公共租界仓库,并成立国立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负责管理。

在保存下来的装箱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永乐大典》南运的情况。

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上海沦陷,不久欧战爆发,国内局势进一步恶化,国家图书馆存放在上海的图籍的安全遭到威胁。

代理馆长袁同礼先生和上海办事处钱存训先生通过驻美国使馆与美国联系,决定将这批善本再做挑选之后运往美国寄存。

选取的三千种书中有60册《永乐大典》。

于太平洋战争发生之前运抵美国,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

1965年,这批善本转运台湾,目前暂存台湾。

八年抗战,国难当头,但爱国文化人士抢救、搜集古籍善本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

困居上海的郑振铎先生不停地出入书肆,寻找善本,并和国家图书馆保持联系。

袁同礼馆长则四处筹措购书经费。

那一段时间收集的善本中有两册《永乐大典》。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永乐大典》的收集也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1951年,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将11册大典赠还中国政府。

文化部接收后即拨交国家图书馆。

为纪念这一举动,国图举办了一次《永乐大典》展览,宣传《大典》的价值及其惨遭劫掠的遭遇。

展览极大地激发了各界群众的爱国热情。

一些爱国人士和藏书单位纷纷将自己收藏的《大典》交由国图集中收藏。

1951年8月20日,周叔弢先生将家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无偿捐献给国家并致信国图:“仆旧藏《永乐大典》一册,杭字韵,卷7602至7603,谨愿捐献贵馆,……珠还合浦,化私为公,此亦中国人民应尽之天责也。

”几乎与此同时,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董事会一致通过,将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所藏21册《大典》赠送国图。

随之,赵元方先生也将家藏的一册《大典》捐赠出来。

1958年,北京大学将4册《大典》移送国图。

广东文管会也移送3册。

向国图捐赠大典的还有张季芗先生、金梁先生、徐伯郊先生、陈李蔼如先生以及赵万里先生。

此后在1954年,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又送还我国52册,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送还我国3册,苏联科学院也通过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送还1册。

这样67册曾经远离故国的《永乐大典》又回到了祖国怀抱,在国图“团聚”了。

更值得我们感怀的是,在五六十年代,在共和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对文物的收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特批专款从香港著名藏书家陈清华手中购回了一批珍贵古籍,其中有4册《永乐大典》。

至1965年,馆藏永乐大典达到220册。

《永乐大典》一共包含了哪些内容?保存下来的有多少?

大典的收集过程中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1983年,在山东掖县农民孙洪林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

发现时,这一册《永乐大典》的天头地脚部分已经不存,书里夹着花样、鞋样。

幸运的是,当时的农家妇女虽然不识字,但从祖上因袭的敬字惜纸的传统,使这册《大典》得以保存了下来,也可以算做《大典》流传过程中的一件幸事。

得知此书的重要价值后,孙家将书送到了掖县文化馆,掖县文化馆将书又转送到国图,国图在收到此书后即由专业修复人员做了复原。

这册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终于与其他《大典》聚合了。

截至这一年,国家图书馆《永乐大典》的收藏量已经达到221册。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在专家赴上海鉴定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时,一个机缘,一册新的《永乐大典》又呈现眼前,在两年后经过运作,即将入藏国家图书馆,这是模字韵湖字一册,与原藏国图的部分可以实现缀合。

《永乐大典》的收集、保藏是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图书馆善本书收藏的历史。

近百年来,政府的支持、众多爱国人士和关心国家图书馆事业的人们的奔走寻访、国外收藏单位的送还、几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呕心沥血,无一不令人感动。

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一刻也不能忘怀的。

第五个问题是国家图书馆以外的《永乐大典》

除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外,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以及英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公私藏家手中,还藏有近200册《永乐大典》。

根据已经了解的情况主要有如下30家藏家:

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天理图书馆、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斯道文库、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基莫图书馆、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乃尔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远东学院、南朝鲜旧京李王职文库。

我们看到英国、日本藏家更多一些。

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翰林院成为战场,而英使馆与翰林院围墙之间隔不到1米,所以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英国收藏的《永乐大典》会多一些。

在翟兰斯日记中,记载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卷《大典》,就来源于英国。

1989年曾在爱尔兰发现五册《永乐大典》的信息,2002年,《永乐大典》600年国际研讨会上还有一册阿伯丁的《永乐大典》扫描件赠送给国家图书馆,也是未见著录的。

还有在会上学者透露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收藏有《永乐大典》。

而日本藏《永乐大典》的数量或许是占了地利的因素,东洋文库1920年曾经一次在田中庆太郎的文求堂书店购买了10册《永乐大典》,之后到1943年共六次购入《永乐大典》,总共63卷34册。

大约在1940年,东洋文库曾想一次购买刘氏嘉业堂的49册,但因时逢战乱、资金短缺,未能遂愿。

通过当时的满铁,将其收藏在了大连图书馆。

大战后,它们经过旧苏维埃联邦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也许通过我们的古籍普查,还会有新的发现。

《永乐大典》一共包含了哪些内容?保存下来的有多少?

永乐大典存卷现藏情况一览表

杭州经贸专科学校排名表,附杭州一共有几所大学

今天千问网小编整理了杭州经贸专科学校排名表 院校专业: ,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的帮助到考生及家长。

浙江大专院校排名 杭州一共有几所大学? 截至2018年末,有45所。

一、大学列表 1、 2、 3、 4、 5、 二、大学 1、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

1937年浙江大学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1946年秋回迁杭州。

1952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主体部分在杭州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

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在12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2、中国计量大学 中国计量大学(China Jiliang University),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一所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国际上唯一一所以计量命名的本科院校。

中国计量大学溯源于1978年国家计量总局创建的杭州计量学校;1983年改建为杭州计量测试专科学校;1984年改为杭历轿拍州计量专科学校;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中国计量学院; 2016年更名为中国计量大学。

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国家计量总局、国家计量局、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委,自2000年始调整为“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截至2019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1580亩;设有18个学院(部),创办1所独立学院;有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5000余人、研究生1950余人,独立学院普通本科生5700余人; 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拥有共帆枯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20余人,省部级人才30余人;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 工程学学科、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有纸质馆藏文献248万册,电子图书175万种;在2017年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中排名多科性、教学研究型高校第一。

3、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简称“浙理工”,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艺术、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为实现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而创办的浙江蚕学馆,是中国最早创办的新学教育机构之一。

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64年由国务院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等三个学科保持全球ESI排名前1%。

截至2019年2月,学校占地面积2100余亩。

下设17个学院(教研部),举办1所独立学院,有本科专业65个; 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专业学位类别10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800余人、留学生400余人;教职工2024余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880余人,正高职称270余人。

4、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树人学院(挂名浙江树人大学)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主城区,举办单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浙江省委员会办公厅,主管单位为浙江省教育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成立并经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承认学历的全日制民办本科院校之一。

学校创办于1984年;2000年,浙江省电子工业学校、浙江省轻工业学校(舟山东路校区)、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学校并入;2001年6月,浙江勘察工程学校并入;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拥有杭州拱宸桥校区与绍兴杨汛桥校区,占地1232余亩;学校教学设备总值1.9亿余元;开设11个教学单位、44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肢羡、26个研究机构;拥有专任教师800多名,在校学生16000余名。

5、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Westlake University)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该大学预计借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规模和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

秉承“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聚焦理学、生命与健康、前沿技术等方向设立一级学科;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或其他顶尖人才领衔组建相关院系。

首先以研究院的名义完成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偏重理工科,随后面向本科生。

学校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资格。

西湖大学的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等科学家发起筹建。

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浙江省设立西湖大学。

杨振宁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钱颖一教授为校董会主席,施一公教授担任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杭州 杭州各大学的排名和录取分数线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省重点建设高校)。

该学校面向浙江地区招录的各个专业最低分数线是606分,对应的专业是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其涉及到的22个面向浙江省区域招录的平均分数是620分。

分别包含了智能制造工程、会计学、审计学以及环境工程等专业。

2、杭州师范大学(省重点建设高校)。

该学校面向浙江地区招录的各个专业最低分数线是594分,对应的专业是计算机类以及应用化学(中外合作办学)。

其涉及到的33个面向浙江省区域招录的平均分数是612分。

3、杭州医学院。

该学校面向浙江地区招录的各个专业最低分数线是594分,对应的专业是药学、预防医学、法医学以及跨境电子商务专业。

其涉及到的10个面向浙江省区域招录的平均分数是595.3分。

4、浙江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该学校面向浙江地区招录的各个专业最低分数线是659分,对应的专业是工科试验班(能源、化工与高分轮槐子)。

其涉及到的16个面向浙江省区域招录的平均分数是670.25分。

5、浙江工业大学(入选“2024计划”高校)(省重点建设高校)。

该学校面向浙江地区招录的各个专业最低分数线是595分,对应的专业是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其涉及到的29个面向浙江省区域招录的平均分数是618.72分。

以上内容参考 浙江型桐弊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卜族第一段平行投档分数线表 院校专业: 浙江科技学院的前身由浙江大学于 1980年创办。

经过4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

,学校有两个校区,小和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毗邻西溪湿地,校园土地面积 1900余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安吉校区位于拥有联合国人居奖美誉的竹乡安吉,土地面积800余亩,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

校园自然环境优美,山明水秀,湖光鹭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张德江曾赞叹“真山真水,真是读书的好地方”。

,学校下设 17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现有57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8000余名;来华留学生2300余名。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33多亿元,纸质图书190余万册。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术水平较高、师德师风高尚、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

现有教职工近 1600名,专任教师1210名,其中高级职称48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约占47.5%,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学术经历教师占31%以上,具有工程实践背景教师占43%以上;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18人,国家级知名专家等国家级人才7人,省级知名专家等省部级人才140余人。

,学校现有 “十数衡中三五”省一流学科6个、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15个。

近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基金10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100余个,发表论文43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和人文社科权威级学术期刊论文1000余篇。

,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建设 “德国模式 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应用型大学,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创新”之校训,坚持“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素养和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学校和“国家‘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是浙江省数字化制造产教融合联盟牵头单位。

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国家教学实践平台8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省部级教学和实践平台19个。

现有“双万计划”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国家级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省级专业31个,6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德国权威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CQUIN认证。

现有“双万计划”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等省部级以上课程47门,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项目)29部(项)。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

,学校在国际、国内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近 5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4400余项,其中国际奖80余项、国家奖1300余项、省级奖3000余项,学生学薯山科竞赛在2020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单年排名中名列第170位。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薪资水平位居浙江省高校前列,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始终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试点认证高校、 “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单位、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成员单位和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是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资助院校、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院校和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生招收院校。

学校国际化总体水平位居浙江省硕博授权高校前列,位列中国大学国际化竞争力排行榜百强。

,学校与德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比利时、罗马尼亚等拦镇国(境)外的 13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各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70余项。

尤其在中德合作方面,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德国总理默克尔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对学校中德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赏,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伍尔夫曾亲访学校。

,学校是浙江省开设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开设本科层次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 12个,硕士层次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11个,2个全英文授课国际化专业入选浙江省教育厅国际化专业建设项目。

学校建有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和浙江省首个本科层次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德工程师学院,先后在罗马尼亚、德国合作建立2所海外孔子学院,其中罗马尼亚的克卢日巴比什-博雅依大学孔子学院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当前,学校正按照第四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应用型办学,彰显国际化特色,实施 “多院一体,四轮驱动”的开放强校主战略,以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龙头,以产教融合、国际合作为两翼,以产业学院、产业行业研究院、国际化特色学院建设为主体,以大学治理现代化为动力,高水平建设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浙江科技大学,。

其他信息: 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绍兴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全国专科院校排名 比较长,你慢慢看!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 分省列表: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京市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 1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2 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3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4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5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6 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7 北京培黎职业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8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9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10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11 燕京华侨职业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12 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13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14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15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16 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17 北京锡华国际经贸职业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18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19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20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21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市 北京市 专科 22 北京吉利大学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专科 天津市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 1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2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3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4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5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6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7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8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9 天津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10 民办天狮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教委 天津市 专科 11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12 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13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14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15 天津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16 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17 天津城市职业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18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19 天津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20 天津对外灶誉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21 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22 天津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23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市 天津市 专科 河北省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 1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地震局 三河市 专科 2 沧州医学竖州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 沧州市 专科 3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 承德市 专科 4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 沧州市 专科 5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 邢台市 专科 6 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 承德市 专科 7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河北省 沧州市 专科 8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 河北省 保定市 专科 9 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 保定市 专科 10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11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廊坊隐纤段市 专科 12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13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邯郸市 专科 14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张家口市 专科 15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16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沧州市 专科 17 承德职业学院 河北省 承德市 专科 18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保定市 专科 19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20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邢台市 专科 21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唐山市 专科 22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专科 23 石家庄外语翻译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专科 24 石家庄东方美术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专科 25 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专科 26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27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秦皇岛市 专科 28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保定市 专科 29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唐山市 专科 30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衡水市 专科 31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专科 32 承德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省 承德市 专科 33 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34 河北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廊坊市 专科 35 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专科 36 邯郸中原外国语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邯郸市 专科 37 石家庄外经贸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专科 38 石家庄计算机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专科 39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40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41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唐山市 专科 42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河北省 邯郸市 专科 43 河北京都高尔夫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专科 44 石家庄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专科 45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廊坊市 专科 46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秦皇岛市 专科 47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48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49 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 河北省 秦皇岛市 专科 50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51 保定虎振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保定市 专科 52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廊坊市 专科 53 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保定市 专科 54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邢台市 专科 55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唐山市 专科 56 渤海石油职业学院 河北省 秦皇岛市 专科 57 河北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 石家庄市 专科 山西省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 1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2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 山西省 大同市 专科 3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 离石市 专科 4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5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6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大同市 专科 7 太原大学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8 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大同市 专科 9 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专科 10 阳泉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阳泉市 专科 11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12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13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山西省 临汾市 专科 14 山西工商职业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专科 15 山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16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17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忻州市 专科 18 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1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20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运城市 专科 21 山西兴华职业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专科 22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晋中市 专科 23 山西同文外语职业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介休市 专科 24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25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临汾市 专科 26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27 山西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临汾市 专科 28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29 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运城市 专科 30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长治市 专科 31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2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3 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4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潞安市 专科 35 山西综合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6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晋城市 专科 37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8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39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40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41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长治市 专科 42 山西警官职业学院 山西省 太原市 专科 43 北岳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省 大同市 专科 内蒙古自治区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 1 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自治区政府 集宁市 专科 2 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 自治区政府 呼和浩特市 专科 3 民办内蒙古丰州学院 内蒙古教育厅 呼和浩特市 专科 4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自治区政府 呼和浩特市 专科 5 河套大学 自治区政府 临河市 专科 6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自治区政府 包头市 专科 7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市 专科 8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专科 9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乌兰察布市 专科 10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自治区政府 赤峰市 专科 11 通辽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通辽市 专科 12 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科尔沁市 专科 13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 乌海市 专科 14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专科 15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自治区政府 乌兰浩特市 专科 16 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专科 17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专科 18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自治区政府 呼和浩特市 专科 19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 自治区政府 呼和浩特市 专科 20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专科 21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专科 22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锡林郭勒市 专科 辽宁省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 1 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 沈阳市 专科 2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 抚顺市 专科 3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 铁岭市 专科 4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 锦州市 专科 5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 朝阳市 专科 6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 大连市 专科 7 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 大连市 专科 8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 阜新市 专科 9 鞍山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 辽宁省 鞍山市 专科 10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辽阳市 专科 11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大连市 专科 12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抚顺市 专科 13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辽宁省 葫芦岛市 专科 14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营口市 专科 15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营口市 专科 16 大连商务职业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 大连市 专科 17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盘锦市 专科 18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沈阳市 专科 19 辽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沈阳市 专科 20 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铁岭市 专科 21 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沈阳市 专科 22 大连艺术职业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 大连市 专科 23 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 大连市 专科 24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辽阳市 专科 25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 沈阳市 专科 26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丹东市 专科 27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沈阳市 专科 28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锦州市 专科 29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省 沈阳市 专科 30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辽宁省 沈阳市 专科 31 锦州商务职业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 锦州市 专科 吉林省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 1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省 白城市 专科 2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省 长春市 专科 3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省 长春市 专科 4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省 长春市 专科 5 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省 长春市 专科 6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省 长春市 专科 7 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省 长春市 专科 8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省 长春市 专科 9 吉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吉林省教育厅 长春市 专科 10 长春东方职业学院 吉林省教育厅 长春市 专科 11 四平职业大学 吉林省 四平市 专科 12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 长春市 专科 13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 辽源市 专科 14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 长春市 专科 15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 吉林市 专科 16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 吉林市 专科 17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吉林省教育厅 长春市 专科 18 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 公主岭市 专科 19 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吉林省 长春市 专科 20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省 松原市 专科 黑龙江省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 1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专科 2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省 鹤岗市 专科 3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4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双城市 专科 5 牡丹江大学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专科 6 齐齐哈尔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齐齐哈尔市 专科 7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专科 8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9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佳木斯市 专科 10 大庆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大庆市 专科 11 伊春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伊春市 专科 12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专科 13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14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佳木斯市 专科 15 鸡西大学 黑龙江省 鸡西市 专科 16 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17 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专科 18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19 七台河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七台河市 专科 20 黑龙江农垦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庆安县 专科 21 黑龙江三江美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佳木斯市 专科 22 黑龙江北开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哈尔滨市 专科 23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24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哈尔滨市 专科 25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专科 26 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双鸭山市 专科 27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28 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29 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30 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双鸭山市 专科 31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32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33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34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35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专科 36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专科 上海市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 1 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 海关总署 上海市 专科 2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3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4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5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6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7 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8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9 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10 上海东方文化职业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11 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12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13 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14 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15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16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17 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18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19 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20 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21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22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23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24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25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26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27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28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 上海市 专科 29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专科 江苏省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城市 层次 1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国家林业局 南京市 专科 2 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 南京市 专科 3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 连云港市 专科 4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 泰州市 专科 5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 镇江市 专科 6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泰州市 专科 7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无锡市 专科 8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省 南通市 专科 9 苏州职业大学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10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无锡市 专科 11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连云港市 专科 12 扬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省 扬州市 专科 13 民办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盐城市 专科 14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泰州市 专科 15 沙洲职业工学院 江苏省 张家港市 专科 16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南京市 专科 17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18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南通市 专科 19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南通市 专科 20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徐州市 专科 21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无锡市 专科 22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太仓市 专科 23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无锡市 专科 24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徐州市 专科 25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淮安市 专科 26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盐城市 专科 27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扬州市 专科 28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南京市 专科 29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专科 30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31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盐城市 专科 32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南京市 专科 33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南京市 专科 34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常州市 专科 35 培尔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无锡市 专科 36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句容市 专科 37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南京市 专科 38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常州市 专科 39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常州市 专科 40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南京市 专科 41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无锡市 专科 42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专科 43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淮安市 专科 44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常州市 专科 45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南通市 专科 46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淮安市 专科 47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南京市 专科 48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无锡市 专科 49 宿迁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宿迁市 专科 50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南京市 专科 51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苏州市 专科 52 苏...

西汉帝王一共有十二位 有庙号的帝王为什么只有四个

对庙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西汉12位皇帝,为何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 谈起关于皇帝的庙号这一话题,或许在我们印象里,皇帝拥有庙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很多我们所熟知的皇帝,我们都是直接以庙号来称呼的,像唐太宗、、等等。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连这些皇帝的本名叫什么都不见得能想得起来,但是却能对他们的庙号脱口而出。

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其实最开始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中国封建制度建立的早期,在强盛的西汉时期,虽然拥有着许多可以说是英主的皇帝,可实际上,西汉王朝总共的12位帝王中,真正拥有官方庙号的其实只有四位。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要明确庙号是什么。

庙号,意思就是皇帝在庙宇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

而在商朝时期,庙号已经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拥有了,商朝人为了祭祀的方便,所以只会为那些对国家有大功、而且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特别追上庙号,以此来表示永远立庙祭祀的意思。

不过由于建立之后认为为先君上庙号、是“子议其父、臣议其君”的不敬行为,所以在秦朝时,秦始皇一度废止了庙号和谥号制度。

但由于秦朝二世而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在秦之后建立的,又重新捡起了拥有悠久历史的庙号制度和谥号制度。

而在西汉之时,汉朝还是对庙号这一制度保持着商朝时期的初衷,于是对庙号的赋予变常慎重的一件事。

加上西汉前期崇尚,于是对于周礼中的七庙制度并不重视,所以很多皇帝不但为先帝立庙而且还为自己立生庙,因此导致西汉国内到了时期居然有多达一百七十六处帝庙。

虽然帝庙很多,但由于西汉的长安城并没有设立一统祭祀列祖列宗的宗庙,这些帝庙便代为行使了宗庙的职责。

但大量的帝庙的存在为西汉王朝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这些分布在各地的庙宇需要专人看守和打理,再加上每年都要举行多次的祭祀活动,这使得汉王朝形成了一种“事生如事死”的滑稽局面。

所以,到了汉元帝时期,便开始按照儒家的礼法来对汉朝的宗庙制度进行修改。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百官们都对于哪些皇帝的庙宇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拆毁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丞相等人认为,作为建国者受命于天,所以应当将其庙定为太祖庙;而大司马等人认为在位期间既施行德政又坚持节俭朴素,所以应该把他的庙定为太宗庙;廷尉尹忠等人认为击败匈奴维护统治应该把他的庙定为世宗庙。

于是最后汉元帝便将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的庙分别定为太祖、太宗、世宗庙,而其他的帝庙则全数拆毁,包括在各个郡国所设立的帝庙也一并拆毁。

所以汉朝的庙号制度,实际上一直到了汉元帝统治时期,才真正开始走上正轨。

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汉时期的庙号设置便就此一锤定音了。

事实上,西汉诸位皇帝的庙号在之后其实发生过好几次调整。

而我们开篇便提到过,西汉拥有庙号的只有四个。

但实际上在西汉时期,拥有庙号的并不止四个。

因为在时期,根据的意见,又把的庙定为中宗庙,并且把汉元帝的庙定为高宗庙,也同样进行祭祀,之后和汉平帝也都曾得到过“统宗”和“元宗”的庙号。

不过到了时期,元帝、成帝、平帝的庙号都被取消(因为这些皇帝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太多可以与前面四位相提并论的作为),所以最后西汉真正拥有庙号的皇帝也就只剩下了开国君主太祖刘邦、实行德治开创的太宗汉文帝、击败匈奴开拓西域的世宗汉武帝、以及实现了中兴守成的中宗汉宣帝。

因此,西汉时期之所以拥有十二位皇帝却只有四位皇帝获得了庙号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方面是西汉由于对商朝时期庙号制度的继承与坚持,所以对庙号的设置十分严格与谨慎,另一方面是因为太多的宗庙的设置不利于国家节省开支,所以不宜设置过多庙号。

而四位拥有庙号的皇帝其成就又过于突出,所以也就造成了西汉十二位皇帝却只有他们四个获得了庙号这一情况的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永乐大典》一共包含了哪些内容?保存下来的有多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